除非是集體性的零件缺失, 加上SUBARU又是妥善率還不差的車, 應付特殊的需求應該準備多少庫存呢?
首先保養用和常備性的耗材和零件 (油, 濾心, 皮帶..) 這是本來就會準備了, 所以我們不討論這個部分
接下來依照年限, 和損耗性質的零組件做不同數量的庫存, 換個想法好了, 如果最基本的, 每賣出一千台車, 就準備3台車的零件備料應該就足夠了, 因為零件的成本比整車低, 進口稅比整車低, 所以額外支出的成本可能只有千分之2, , 然後每個月清點使用狀況, 然後跟著當月的銷售量, 在次月日本原廠運送車輛的時候同時補足零件庫存,
這樣做有甚麼好處? 就是如果今天有人因為任何因素必須要換不屬於一般的損耗材料的零組件, 他不需要等到一個月或者更久, 你說可能零件不足? 我想同一天裡面, 一千台車裡面有3台車的都需要換同一個非損耗性零件的機會應該很低, 尤其當累積銷售量超過好幾萬的時候, 照理說你的常備庫存計算依據就可以降低了, 例如同一款車型, 在前面五千台的時候, 每一千台準備三台分量的庫存零件 (也就是準備的零件可以組裝出三台車), 等到了5000台之後, 可以降成每千台備料2.5台, 超過某一個數字之後, 又可以降成每千台備料兩台...
所以很簡單理解, 依照過去幾年來看, 森林人四代大概賣了七八千台, 雖然有好幾個型號, 但是大部分是共用件, 依照每千台備料2台來看, 如果廠裡有20組零件, 需要備料一個月或者兩個月嗎? 像是現在中國如果車子故障, 2013年之前華南出質保要等料, 華北往往是三天(因為有倉儲), 華北也歡迎華南的車子來維修 (但是不幫忙質保), 所以弄到最後有人要從福建跑到山東買車的原因,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都是代理商, 華南的蛋捲只能賣總銷售量的12%, 華北的中驥可以賣出70%
有時候我常在想, 明明SUBARU的妥善率和產品穩定度沒有這麼差, 倉儲備料的相關數據, 像是天數和備料數量, 很容易就可以計算出來, 但是怎麼蛋捲還可以搞到天怒人怨? 還有蛋捲在大陸沒學到教訓嗎? 他真以為台灣會讓他萬年把持嗎?
引述最近很流行的話..."蛋捲不倒, 速霸陸不好"
不長眼 wrote:
幾億應該是人民幣的...(恕刪)
另外你說銷售量規模差很大, 老實說, 其實也沒有很大, 斯巴魯在中國開始賣得比較好一點是在龐大興建倉庫之後, 在此之前, 我估計一年頂多就兩萬多輛車, 就算到了賣的比較好的2012年~2013年 (整體中國車市大爆發), 也就是賣了五萬多輛, 不過中冀(龐大車貿)在銷售量還只有一兩萬台的時候就投資搞零件倉儲, 買維修代步車, 這也是造成後來2012~2013年大賣的原因 (中冀體系就買了超過72%的車), 這也難怪後來 subaru合資會找龐大,不找蛋捲...(想想看, 龐大還有代理其他車系, 為什麼subaru寧願找龐大, 不找和他長期合作而且在中國只有賣subaru的蛋捲當合資夥伴?)
對了, 蛋捲又花了大錢在馬來西亞興建旗艦級的 subaru 3S店 (少了這個S是甚麼?),完成之後馬上就在該旗艦店辦了盛大的新車發表會 (好像是甚麼亞洲首發之類), 真有蛋捲的風範, 看起來行銷才是蛋捲的強項, 其他物流倉管維修客服都屬於他的弱項...往好的方向思考是...蛋捲真的還有"蠻大"的進步空間...
剛我朋友說...好像在某一集的名模生死鬥之類的電視節目裡面看過蛋捲的第三代老闆(就是這一年來經常出現在新車發表會的那位胖哥哥)..有錢真好...
不長眼 wrote:
您先前就提過了市場...(恕刪)
同樣的代步車採購, 以中冀 5百台維修代步車(提供的代步車都是國內的小車, 主要是讓被維修的車主有個代步工具, 所以不需要弄高檔車代步), 每一台10萬人民幣, 大概就是花了 5000萬人民幣這是第一年的支出, 又不是年年都買500台
想一想, 蛋捲在台灣直營的不過五六家, 連同授權經銷的也大概20家, 如果減少零件待料時間, 每家就算購置5台代步車, 也不過100台 (當然, 如果你的零件待料時間越久, 意味著你需要的代步車就越多, 這是惡性循環, 或者選擇擺爛, 待料久還沒有代步車, 你咬我嗎? 這是現在代理商的玩法), 弄最便宜的大概也就是一億左右, 而且第二年也不用花一億, 就算是很高的10%淘汰率(表示每一年淘汰10%的代步車), 每一年也只增加一千萬成本, 有胖哥哥出場的發表會, 那些展場租金, 雇用一些依林凱渥的男模女模還有哈士奇狗, 或者安排一堆記者跑到泰國試駕寫心得, 那些支出可能就超過1000萬了...
不長眼 wrote:
國內有家國外的進口...(恕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