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新這麼大間的企業都敢賣假油,原廠難道.......

damnboy wrote:
實驗結果就是:低溫黏 高溫稀...(恕刪)


謝謝你的意見
讓我們來看看ARTC怎麼講
============================
首先來討論低溫流動性,亦即低溫時黏度要低,此時才能讓機油可以迅速流動到達各機件以達潤滑的效果,因為引擎於冷車啟動時其磨損較大,尤其是寒帶地區有零度或零度以下的氣溫時,其機油須保持流動性、不可結凍。而適合台灣冬天溫度的機油號數是15W~0W等級之機油,其中15W是一般可以接受的黏度,而號數越低效果固然更好,但相對的價錢亦較昂貴。
高溫時機油黏度夠,當引擎完成熱車時,其機油溫度會處於極高溫之狀態下運作,這時須有足夠的黏度才能產生油膜保護機件之運轉,否則油膜一但破裂會造成機件快速磨損;通常會依夏天的高溫來選用機油號數,例如高溫為40℃則選用40號數之機油,但是也要搭配車輛常使用之負荷、操駕激烈程度、引擎新舊程度做調整,號數越高其高溫黏稠度會越高。
============================
ARTC知識庫
我講的是絕對某單一油品的黏度
而你指的是各品牌間的相對黏度

如果你有時間把幾支機油的物質資料表
找出來看 並且把高溫與低溫黏度投點

你會發現 其實同尾數的機油斜率相差有限
例如0W30與5W30

低溫啟動的保護 與高溫時的保護
大多是天平的兩端
少有兩者通吃


J1977 wrote:
謝謝你的意見讓我們來...(恕刪)


注意看一下前面那位大大例子的數據
動黏度 @ 100℃, cSt (ASTM D-445) : 10.5
動黏度 @ 40℃, cSt (ASTM D-445) : 60.3

機油廠商希望的是40度時黏度能夠稀一點
而100度時黏度能夠黏一點
舉個誇張的例子, 如果有一款機油, 數據如下:
動黏度 @ 100℃, cSt (ASTM D-445) : 20.5
動黏度 @ 40℃, cSt (ASTM D-445) : 50.3
那這款機油在保護性上可能比之前那一款好
因為他在低溫時較稀(有助啟動時的磨損), 但高溫時較黏(有助高溫時的保護)

但不管如何以同款機油而言低溫黏度還是大於高溫時的黏度

所以....這樣有比較能夠理解意思了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