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的新車發表會看過實車後,有點弭平了先前看車評時對內裝塑料感的不安,實車的塑料感沒有想像中的重。EX30的規格、內裝外觀什麼的大家應該都知道得差不多。這邊就不贅述。
EX30有三種規格:Ultra、Plus、Core,其中最頂規的是Ultra,其次為Plus,標準規格則是Core。台灣目前第一批會上Ultra,聽說之後主力會放在Plus跟Core。因此這次試駕的當然也就是Ultra了。
我的開車經驗
◆ 我開車車齡不久,不算那種只拿到駕照一年開不到一次的那種情形來看的話,大概5年左右。
◆ 沒長期持有過電車
◆ 平常開車是大型休旅車上班通勤
◆ 對車子馬力什麼的沒在管,只是Ultra零百三秒六有打中家人的心,所以這次才會鎖定這台車。
新車發表會把內裝跟軟體大致摸一遍,跟其他電車感覺大同小異。唯獨比較在意隔音跟晃動感。因為新車發表會當天現場有表演,聲音其實非常吵雜,然而家人站在車外輕輕喊我名字,我都聽得超清楚,當下想說「這車有隔音可言嗎?」甚是擔憂。此外,在蓋引擎蓋時,車身晃動感超大,不太像是快要2噸車子的感覺(現在長期在開的兩台車都差不多2千公斤)家人說休旅就是這樣,重心偏高就是會比較晃動,故擔心EX30上路後仍然很晃。
然而上述兩個擔憂的點(隔音及晃動感)在試駕後有降低非常多。
隔音
試駕道路為市區一般道路+一小段快速道路。因為小型純電休旅對我而言的定位是拿來當作都會通勤為主,故在一般市區道路+快速道路試駕算是符合日常需求。而在車流量頗大的路段,隔音效果還不錯;當然還是聽得到外面的汽機車聲音,不過不會讓我覺得太吵。廣播再開下去其實外面的噪音就蠻能忽視了。Btw,可能是車子小,所以喇叭聽起來的環繞感特別強。現在平常在開的車是大型休旅,雖然喇叭也是很好的,但要有這種環繞感,就得把音量開超大聲XD。相較之下EX30在適當的音量下即可產生一定的環繞感,算是小驚喜(沒開過小車,可能小車就會這樣吧。若有井蛙發言還請見諒)。
坐在後座的輪噪聲音有,但不影響太多。可能是椅子的品質還不錯,包覆性也還算夠,因此震動感也不會太明顯。坐後座最影響的應該是空間大小XD副駕坐著175公分左右的乘客,而坐在副駕後方160cm的我,已經沒什麼伸展的空間了,小腿跟腳掌則是只能規矩地擺放著,膝蓋不頂到前座椅背已感恩。這點在新車發表會上已經體驗過。不過還是回到前面說的,這台車對我而言的定位就是當作都會通勤,一般大概也不會載人,頂多短程載一下,因此若真有什麼不舒適的地方,就請乘客忍耐一下吧。
晃動感
再來是晃動感,作為駕駛或乘客,基本上晃動感就是跟一般休旅差不多。因為一直以來都開大型休旅,所以對於EX30的晃動感倒是覺得不影響,甚至覺得晃動感還不算太大(當然不能跟sedan車型相比啦)。試駕時有刻意去壓一些地下水蓋、窟窿,跳動感沒有很大,對於應付都市路況來說綽綽有餘。這點也讓我安心不少。
岔個話,方向盤覺得偏輕,不確定能不能調整方向盤輔助力道。
馬力
馬力的部分,因為我也不是在追求馬力的人,只是有時候在高速公路加速車道要加速時,或是預計要超車需要加速時對加速的回饋及反應時間有點需求罷了,因此有在安全範圍內稍稍重踩一下電門試試看加速的回饋感(btw 因為沒有長期開過電車,對one pedal的掌控仍不足,故此次試駕沒有開啟one pedal)。
EX30真的是電門輕輕一踩車就飛出去了,嚇得我連忙收腳,而且反應時間非常快,幾乎沒有時間差,這點真的滿意!不過這點我想應該蠻多電車都蠻容易達到的。後來上了快速道路也在模擬在加速車道加速的感覺;真的是不枉零百三秒六的能力,輕輕踩時速就飆上去!嚇得業代連忙提醒限速。噢這邊就再插一個點,因為EX30沒有儀表板也沒有HUD,但我還不習慣看右邊資訊面板的時速,所以確實很容易沒注意到目前時速。而且該路段的限速提醒數字標誌超小= = 幾乎可以忽略原來還有這功能…給副駕看然後提醒駕駛該路段限速,可能比較實際。回到馬力,總的來說,反應時間夠快,加速夠快,對於都會通勤的我來說就已經非常足夠了。
方向燈
此外,方向燈沒有方向盤回正的機械回饋音,方向燈閃爍的提示音也很小聲,在開音樂的情況下基本上聽不太到提示音,導致常常不知道自己方向燈到底回正了沒又或是有沒有打成一段方向燈(閃三下)而不自知。因此需要不斷瞥資訊面板確認方向燈情況(感覺右眼球要抽筋了)。
車機指令
至於車機指令的部分,雖然都用GOOGLE系統了,但車機語音仍不支援中文,這點確實非常可惜。說是因為中文語系的地方僅台灣跟香港是用繁體中文,廠商開發起來效益不高,因此沒有支援。在發表會現場則試了幾組英文指令,成功率還算高。發表會時測試了「關車窗、關特定位置的車窗、開後行李廂、導航」等等英文指令,都還算可以接收正確。只是可能要查一下有沒有指令database(應該有吧?)或是再多try一些常用的功能英文指令該怎麼下。
導航也可用車機語音指令,只是比較麻煩的是因為我們說出來的路名英文不一定跟GOOGLE內建的路名英文一致,所以會有辨識錯誤的情況;但若說一些例如中正紀念堂、台北車站這種,則辨識得還不錯。我想藉時設定幾組常用地點後,就可以蠻方便用車機語音以英文下導航指令了。但至於其他複雜的地點導航,反正就跟平常用carplay一樣,進入Gmap搜尋時按麥克風再按「語音轉文字」也就OK。雖說要多按一次,但瑕不掩瑜。對於現在不是Google車機的我來說,已滿足。最可惜的仍然是沒有Hud,要看導航還是得一直瞥資訊面板。
另外還有一個我個人挑毛病的小缺點,就是窗戶啟閉都整合到中央扶手那,這沒問題,但問題是要開後車窗時需要先按rear按鈕,然而rear按鈕有夠小….對手一般大的女性都有點吃力,何況是手大的男性;要按時會變得有點用到指甲去戳,或是側一點用指甲側邊的肉去按。
其他一些主動性安全防護,例如閃避大車、ACC、車道置中、輔助變換車道、開車門提醒之類的礙於環境就沒測試。不過車道置中及ACC這兩個功能在其他VOLVO車系已經有體驗過,我想應該是差不多的。
噢對,駕駛正前方的駕駛疲勞警示,沒有因為我一直頻繁瞥資訊面板而認定我注意力不集中(忘記在哪個論壇看到有人問過這個問題)。
以上,落落長的試駕心得。因為我對車的要求不高,所以試駕心得也很膚淺,提供給跟我一樣沒開過太多車種、用車需求只是通勤、沒在研究車子因此對哪些功能是常見的哪些是新穎的不甚了解的網友們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