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200t旗艦版天窗膠條掉下來=.=

可能是太專注完美的關係..較難接受這樣

膠條掉下來.放得位置是車子上面嗎?

這樣可能又會產生細小刮傷耶..
自己的ES門框防水膠條除卡榫之外,
還有上一層不乾膠加強密合,
看來就像是柏油,
交車近一年,
後座膠條曾鬆脫已經出保一次,
目前行經不平路面可隱隱聽見異音,
類似膠條被擠壓而發出的聲響,
待擇日進廠檢視,
再作分享!




nonothedog wrote:
話說組裝品質這回事, 工匠不死, 只是會逐漸凋零, 就算是吹毛求疵的日本工匠也不例外. 年輕人一代一代接手是否能維持相同的手工組裝品質, 就要等時間證明了, 目前看來還有待加強....(恕刪)

您可能誤會了
任何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的產品從來是談不上匠人精神的
日本在廿世紀中期我們的祖父輩時代,所謂的日本車是廉價低品質的代表
當時台灣滿街都是Chrysler/GM/Citroen/Peugeot等品牌領導市場,沒人看得起日本車
廿世紀後期,藉由戴明導入全面品質管理日本才逐漸站回世界舞台
許多媒體經常用"組裝品質"來談論量產品其實是很外行的說法
流水線分站組裝的本質,就是同樣的動作重複一萬次十萬次一百萬次
機械性的動作根本無所謂藝匠
如果有錯,是工業工程沒管好流程沒做好防呆
如果有錯,是研發設計沒算好公差沒管好FMEA
如果有錯,是品質管制沒做好抽樣計畫沒做好統計製程管制
如果有錯,是管理單位硬要特採硬要忽略上述單位產生的錯誤不修正決定出貨造成

汽車業發展到今天已是相當成熟的產業
制度上也有一套鉅細靡遺的全球共通標準可以follow ,如ISO/TS16949
過不了這套嚴格標準的零件製造商,連供貨給車廠都沒資格
現在一輛車子是否存在缺失,其實車廠多半是知情的
只是權衡時機,成本,風險....
是邊賣邊改還是改善了才出貨,成為車廠自己的策略考量

豐田2014年油門暴衝事件,管理部門被揭發早在2007年就知道設計有瑕疵
卻錯誤決定放任生產持續,等3年小改款時再修正這個致命設計
最終不但賠付12億美金給美國交通部
商譽上的損失更是這個數字的兩倍不止
J1977 wrote:
您可能誤會了任何大量...(恕刪)


精闢!
品質不好跟工藝完全無關
就是個Cost down的體現而已
因為好品質是要花錢的!
danyshih wrote:
就是個Cost down的體現而已
因為好品質是要花錢的!...(恕刪)

成本的誘因有時並不是最大的
競爭對手的新品大軍壓境出來搶市佔
手上的牌縱然有點難看,不打出去也不行
像近期三星電子的悲慘事件
若不是為了提早追擊i7
三星也不會選擇刃走偏鋒
最終落個炸彈開花的結果

商業都是基於現實面的考量
消費者很多時候也不要被德國製造,日本品質之類的僵固觀念綁架
很多都是一碼歸一碼
J1977 wrote:
您可能誤會了...(恕刪)


您可能認真了, 是否 '工匠' 這2字很容易觸動您最敏感的神經?

小弟就是怕有網友認真了, 所以特別加註來源是接待專員的LDS. 既然是接待專員在喇豬屎, 認真的人就輸了.

不過既然您認真的回了, 大家也有幸上了寶貴一課, 下次保養時小弟會將您的意見列印後認真的轉達給接待專員, 請他以後就不要提 '工匠' '職人' 這些名詞了, 雖然這也許僅是接待專員對自己工作的小小期許.

網路就閒嗑牙, 大家抒解情緒+調劑生活就好, 不需太嚴肅, 市井小民的日子也會比較好打發. 您熊熊寫了這麼多生硬的專有名詞, 確實已成功凸顯您的專業, 眾網友的欽敬想必也已如滔滔江水, 但是大家夥才疏學淺的一時之間也理解不過來這許多專業, 想繼續LDS也都沒有詞可接用, 樓蓋不下去, 就不好玩了呀.
還是有工匠的意義在啦
不然管理這麼神 都不用考慮文化人文因素
那工廠全部移去東南亞 移去非洲中南美洲就好了
不是嗎

靠杯好像就正在這麼幹XD

其實我要說的是管理管的終究還是人
人不是機器 實際情況本來就一堆因素要考慮
而且說穿了 所有問題到最後都是政治問題
從小小主管到大大主管 真的能夠完全遵守管理原則做事嗎?
每個還不是各懷鬼胎各自考量 所以最後管理失效也就不意外了

人永遠是最難管的
人根本千百種 不管員工還是顧客都是
自己有開店開公司的 應該就能體會了
妄想用一套管理原則來適用所有員工甚至所有國家 想也知道行不通阿
我昨天跟老爸去試駕RX200t,整個體驗完覺得很棒,也有特別問到膠條這點,業代也很誠實說確實有這狀況,他是說2017年式原廠表示已改善,我自己也是半信半疑,這有待時間考驗了,畢竟2017年式剛開始交車不久,我跟老爸決定多觀察看看,不急...
Dirk 大有問到折扣多少嗎?我想明年換車,現在在持續潛水做功課中。
我的450h f 六月交車10月膠條也是脫落,天窗關起來時把壓條整個壓斷,我回原廠檢檢查,他們回我說是有可能壓到樹枝或小石塊,造成天窗無法順利收合,導致膠條脫落,而壓斷膠條。
我痛罵他們服務人員,沒有同理心,一味怪消費者使用不當,如果壓到東西而折斷,一定會有殘渣留在上頭。原廠也找不到那些殘渣。
我也是跟他們說,膠條跟金屬遇熱膨脹系數不會一樣,是因為膠的問題,怎麼怪消費者身上。
花300多萬,因為按了一個車內正常使用的按鈕,造成車子的損壞,有那個人不幹.
後來雖有換新的,但實在有違他們所追求的服務品質。
嘖嘖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