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具誠信的車商 我選擇退單!退單! 退單! 永遠打入封鎖名單


J/C wrote:
所有制式合約就有小字...(恕刪)

印象中,制式合約黑色硬板的幾項注意事項裡面就有提到貨物稅等等調整由買家吸收的字樣
雖然沒有蓋貨物稅提醒的章,但真的走法律途徑的話和泰也是不吃虧的
商人就是這樣啊,合約擬的一定都是對自己有利

我建議樓主先極力爭取,如果不滿意直接退訂了吧
頂多是看能不能爭取到因賣方違約而無法完成交易退兩倍訂金...
如果真的有爭取到這10萬的金額,和泰應該寧願選擇讓你原價購車吧XD
理論上高單價,應該會讓一些利。
比如200萬賺20萬
成本漲15%變230,這時候考慮到市佔,可能訂價變225賺15萬。

目前是有二個疑慮。
第一 貨物稅不是用200萬下去算,但和泰用200萬下去算貨物稅,等於是變相加價
第二 他有把握賣這個價錢不會影響到市佔。

這還沒提到12/4報關前進港的車取消折扣和眼前的樓主案例。
還有CPO的車一起漲價。
一切看來都是對市佔非常有信心。

以上就由市場來驗證看大家是不是買單。
你有這樣的反應可以理解,
如果是我,也不會想買提高價錢的商品,
but車商有這樣的回應,也是合理的,畢竟貨物稅取消不是他們的錯,
不賺錢的生意沒人要作,
而且車子不賣台灣也還可賣其他國家。
雖說業代對外是代表公司的整體一致性,敝人認為如果這個業務讓樓主太反感,大不了換個地區的經銷商,南部太差就往中部,中部太差就往北部,北部太差就往花東,真的都得不到你的讚賞就換品牌的車商。

只是為了一個業務,有如此的反應,是否樓主您要求的的業務都要出家(出家人不打誑),即便如此。樓主您家裡的企業或是任職的公司,有類似的人員,您是否也要辭職而不同流合汙呢?

瞭解您心中的怒火,但…請您冷靜後再發表會不會更好?再者…01似乎也臉書化了!

亨利叔叔 wrote:
請問現在是因為油電車要漲價
然後在吵怪車商要退單嗎?

有沒有搞錯啊?
怎麼不去怪政府而是在怪車商呢?

政府臨時更改遊戲規則車商漲價當然合情合理
客人因此退訂也合情合理

但如果客戶要求得照原價賣
廢話怎麼可能照原價賣
每台車成本一下多這麼多為什麼要照原價賣

換你會照原價賣嗎?
這不是廢話嗎?


完全支持亨利叔叔

只是我覺得貨物稅已經繳完的,就該批車就不應漲了

例如庫存車(但這個好像消息一發布全台灣庫存就被訂光了)

或者是合約上註明條件,大家比較不會有爭議

除了以上,大家還是把這條算在政府上吧

怎可能政府不減免稅後,油電還必須維持和一般NA和渦輪差不多錢

油電本來就不便宜

若有價格考量,日後也有渦輪款


也有很多人想轉往雙B,我只能說雙B當然是好的選擇

開L的人也絕對買得起雙B,只是就不是油電款罷了
商場本來就瞬息萬變,一家這麼大的公司難道沒有魄力承擔之前的訂單? 是有幾百、幾千台?

就是一定要"鐵嘎告",一絲一毫的利潤都不願放棄?那也活該被人評論。

堅持毛利讓股價繼續飆漲,對股東是蠻樂見其成的~如果市佔不會被2B1A拉走的話...
我老闆也轉去看Benz了,本來他要訂NX300h,上週在問我Benz業代的消息
他說之前選Lexus是為了要低調,現在漲成這樣,買不下手
轉而看Benz,他說反正也沒開過Benz,改成先開歐洲車,之後再決定是否換回L
r1021518 wrote:
商場本來就瞬息萬變,一家這麼大的公司難道沒有魄力承擔之前的訂單? 是有幾百、幾千台?
...(恕刪)

以12/4號為分水嶺,光算NX300h接單未交車數量至少有600台
價位帶類似的IS/ES/GS300h一個月加起來也有約450台的水準
算一算還真的有一千台唷

稅金部分,因為稅金是累進的
增加的15%貨物稅(2.0L以上)還需要加上5%營業稅,所以會增加18%的成本
不過在座大家都不知道和泰成本是多少,反正完稅價格超過100萬就要多負擔18%
那就用完稅價格100萬來算吧,100萬*18%*600台 = 1.89億
這算是很低估的完稅價格,實際上絕對不止這些數字
雖然說和泰車一個月的合併營收輕鬆破百億,不過毛利率抓15%也不過2~30億而已
要他多付擔一個月兩億的稅金??想太多了吧

這也是為什麼稅率變動時會有緩衝期
這一段緩衝期就是要給進口商應變的時間(像是報關文件的離岸價格呀)
這一次的大問題在於沒有緩衝期,即刻生效
那稅金就沒有辦法搓掉啦,短時間漲價是必然的
現在和泰勢必跟日方談價,畢竟日幣貶值這麼大一定有談的空間
讓子彈飛一會兒,等賣的差之後自然價錢就回來了
ariete wrote:
r1021518 w...(恕刪)


如果是用日幣貶值說,和泰降低售價,那這家公司誠信是否也有問題,因為之前要他降價回復說材料是用美元計價,怎麼會再用日幣貶值來處理呢?
再來之前別版也提過,以和泰進價成本NX300hfsport版計算,此次應該調漲價格為17萬,但公司卻對外公告漲26萬,像版主已下訂要加10萬,然後再取消原本折價6~8萬,這應該不是業務代表的問題,而是公司高層問題,消費者被拔二層皮,有的還以為賺到,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吧
個人覺得應該是業務自己的問題比較大吧~想要接單用了不對的方法! 該公司的業務還要再加強一下教育訓練~才不會因為個人影響企業形象!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