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ethebestever wrote:
話說身為豪華品牌的Lexus...(恕刪)
Lexus品牌設計的大躍升,應該是2010~2012年間,挖角歐洲賓尼法利納設計總監來擔任凌志品牌的主導舵手。
先是打造出豐田紡織企業形象的紡錘水箱護罩家族品牌特徵。
於2012年打造LF-LC Concept概念車,正式將Lexus從過往較傳統的日系豐田設計派系轉入到國際歐系車設計型式。
不過,日企通常是非常、相當保守傳統,受到約束的文化邏輯運作。
太過衝擊性的思維,一般即使起來一陣子,也會逐漸再度受到打壓,就會回覆偏向保守的調性。
過往日系車,不論豐田或本田,內裝設計架構,都呈現很多各自獨立為政的控台、內艙設計感,較沒有整體整合性,也不會是北歐這種簡約美學、化凡為一的整合設計。
即使到現在,也還是有這樣的調性存在。
例如本田Civic喜美,過往單位數世代,由日本主導,就呈現較有歷史感的雙田內裝風,按鍵、璇紐,控台中分佈會較凌亂,簡言之,較偏向鋼彈風。
例如豐田Granvia,車頭就無敵鐵金剛的臉部氣嘴,屁股尾燈就是金剛火焰風。
日式偏好這類傳統日本設計的調性。
歐洲畢竟受文藝復興百年藝術薰陶,美學的含金量是相當高的。
邏輯思維也不同。
歐式主導的美學,從紡錘車頭、LF-LC Concept概念車的誕生,可以看到設計走向歐化的改變。
例如本田Civic MK10,是北美本田主導設計,走向就很歐化,也是歷代最漂亮的喜美。
Civic MK11代,相較設計顯得回覆較保守、平淡無奇的約制風格,沒有不好,但沒太多驚豔,難與10代北美本田設計中心主導的大破大立相較。
Mazda會不同於其他日企車廠,主要是馬自達在90年,就因為運轉不順、資金不足,被福特集團併購,從90年代先後的社長幾乎都是老外,可以說是從90後,馬自達是喝著洋墨水長大的。
不論設計、用料、底盤架構、設計邏輯,都沾滿了與FORD福特或與VOLVO沃爾沃同化的歐式設計造車基因。
可以說是最不像日企車的日本車企。
Mazda品牌設計的主要日系設計總監-前田育男Akira Tamatani、玉谷聰,在魂動KUDO世代領軍這批核心設計總監與設計師,與前日產跳槽到AUDI設計師 - 和田智等人,都是較偏歐式簡約流派並代入日式和風的設計調性。
也是90逐漸成長起來,於2012之後主導車企設計風格走向的核心角色。
前田育男、和田智這幾位,都已經快達屆退的大師級總監人士。
會覺得馬自達設計水平成長明顯,也是該車企在國民車壇不溫不火,一年大約就銷售150萬台是極限。
脫離福特掌權、日本重新執掌後,急需破釜沉舟的產品思維與走向,馬自達燒老底,投資各項創馳藍天科技,才有2015~2025這十年還不算落後墊底的產品面。
但受限於市佔量較低,脫離福特後,也就初代CX-5 MK1順利讓品牌脫貧,來到單一車型全球年銷破百萬輛。
其次就是Mazda 3 MK3代,帶來不俗的市佔量。
但隨著將屆滿黃金十年,核心科技老化,馬自達面臨轉型,所以偏向切入走向豪華等級車型路線。
不過用既有的品牌LOGO,是很難變身為Lexus的,強如日產集團過往與凌志車平起平坐的 Infiniti ,現在幾乎全球沒啥存在感,日企車唯一升等豪華車成功的,也只有Lexus。
而Lexus是由過往LS 1~2代、RX 1~2代在北美、亞太地區打下穩定的基礎而來。
日產曾經有機會,但集團過大、水分太多,林子大了啥鳥都有,就演變後來日企與法企雷諾集團間的爭奪主權戲碼上演,導致現在整個日產烏煙瘴氣,雖然端掉雷諾方貴為日產的救世主-戈恩(或翻譯為高恩),但自己也半殘,基本上已經回不去巔峰時期。
而豐田Lexus凌志品牌一路都穩穩地苟起來長大,沒有集團內部這些風風雨雨,自己搞殘品牌的現象。
這些車企歷史,都有各自不同的典故在。
而您提到的內裝精美,其實較多的層面,是在於設計感的呈現。
但高級車,除了設計外,另一項隱藏的核心,是產品用料(包含NVH靜音工程)共同帶動內裝真正邁向豪華化。
如果單以內裝用料與談到豪華車真的有較偏向醫療級層面的高檔層次,其實VOLVO瑞典母廠的堅持歐洲累積超過30年的堆疊,遠遠比德國自2000年後逐漸轉中資陸企化來的更有真實本事。
尤其賓士,自S-class W221(2005~2013)前還是德國主導的產品,後面世代,伴隨著賓士最大的金主幾乎是中國大陸,明面20%,檯面下透過其他國家地區甚至吸收德國股東股份,車界早傳已經是賓士最大的老闆。
自2010年主要的車型設計開發,大量轉移到中國本土去,一堆德老都是在大陸長駐設計開發,隨後就被陸車企挖角深化自己的本土車企去了。
W222之後世代的賓士車,設計好看,但用料其實就一堆都是亞太風格造車的射出件。
過往德國原廠車的車體保桿、空力套件,拆下來看產品背後,都是>PUR<料製造,耐熱超過400度,表面還有一層模內底塗封體的黑科技,到現在,全亞太地區還沒有廠能幹得出這種歐洲料與模內底塗封體的成型件。
現在已經大量被便宜,大陸一堆的射出>PP<料製件取代。
例如W222諾大的木紋中控表台,隨便用手指壓按,底部缺乏過往德國設計中心堅守的紮實性,底部缺乏設置強化結構,隨便壓,就硬塑膠板逼哩巴拉的異音一堆。
表面好看,但骨子裡已經改變。
例如過往W140大水牛~W220,賓士在汽車產業有名的,就是它的鈑金採用複合滾壓強化邊肋的結構件。
頭燈、引擎蓋、輪弧等處,都是沖型的鈑金件,又另外加工運用滾壓技術,反摺一道倒鉤強化邊肋,造就賓士車堅韌的車體特徵。
這是以往德國賓士車的招牌車體打造工藝。
老賓士內裝,其實很陽春,但造工用料相當紮實。
現在花枝招展,但核心結構轉變亞太車工藝走向。
現在,幾乎蕩然無存,拆解看,跟凌志、馬自達亞太造車,不都一個樣,過往獨門黑科技,能讓對手驚掉下巴的技術,已經鮮少、甚至不復存在。

外行人看車,只能談感覺。
但我們這些車廠設計開發人士,看的是成型技術、工業製造設計邏輯、核心價值。
設計美感,找對人,比較容易被滿足。
但成型工藝的核心面,就不是這麼簡單能累積。
Lexus的用料,還是有自己的一套,頂規車型雖然沒到高檔,但也不是自家皇冠能比的。
馬自達現在正努力走向高級化,因為它是國民品牌,要轉型,勢必要墊付更高成本,來吸引買家願意花高於其他國民品牌競品的價錢來入主車型產品,用好一點的物料+上檔次的設計語彙,其實也是必要的。
當年的Lexus LX470等,不也是沿用豐田land cruiser升等高級化而來,逐步積累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