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我以前的文章簡要版:
----------------------------
我們市面上所有的影片, DVD, 藍光DVD, 廣播電視等, 影像信號規格都是垂直頻率 60Hz, 完全沒有 120,240Hz的影片, 那..那...要120Hz, 240Hz的 Panel用來做什麼? 嚇唬人嗎!
有人說到重點了, "插黑", 常聽到的說法是 LCD電視會有動態殘影, CRT電視不會, 所以看動態畫面用CRT電視較好. Why? 其實 CRT電視就是一種自然的"插黑"技術, 陰極射線管的電子束只有一條, 不斷的靠電磁場變化控制方向在螢幕上畫連續Z字, 每隔1/60秒才會光顧一次同一個磷光點, 之後就是自然釋放能量變暗, 等待下一次照亮, 這個過程一般人的人眼是看不出來的, 這叫做視覺殘留.
但是 LCD不是這樣, 一個1/60秒變換一次的循序式畫面, 同一個LCD cell可是會足足亮個1/60秒, 直到下一個畫面來了才會改變電位, 偏偏LCD CELL電位下降又有一點慢, 當畫面變化太快時, 就無法即時降到正確的電位, 所以形成所謂的LCD殘影...
120HZ這種技術, 就是故意在兩個1/60秒畫面之間, 再安插兩個黑畫面, 強迫LCD CELL使它早一點, 快一點放電, 以減少殘影時間. 這樣聽起來很像 CRT 電視的原理對吧? 不盡然, 因為CRT的磷光點是輪流變暗, LCD Cell卻只能一起變暗, 慘了, 這樣看起來畫面會有一點閃, 且感覺變暗了些...
所以不要"插黑", 放個灰畫面吧, 這個畫面當然就不是真的影片原有畫面, 簡單的講就是將兩個1/60秒的畫面, 經過計算分析後取出的平均結果再暗一些, 是個內插計算處理後的虛擬畫面, 所以 120Hz的視覺效果, 其實已經滿接近CRT的水準了, 所謂更進階的 240Hz, 480Hz, 只是將"插黑"與"插畫"技術再混合著用, 截長補短下的稍優成果, 與120Hz製品並排比較下, 真的不很仔細看還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所以規格喊起來看似加倍, 但是視覺感覺並沒有真的加倍喔.
那 MEMC真的是萬靈丹, LCD TV的救世主嗎? 它也有缺點, 畢竟"插畫"是計算下的結果, 誰知道畫面上會動的東西不會立刻轉個方向呢? 只要一轉向MEMC就破功了, 就會產生不該存在的鬼影了, 太多目標物一起亂動時, 算出來的結果也會很假又怪, 因為計算程式沒神到會預測物體下一個行徑方向, 這年頭連超級電腦算颱風路徑都會算偏的狀況下, 各位看官們就別太苛求了.
Ryan1171 wrote:
Mobile有很多關...(恕刪)
覺得你的文章內不少說法, 好像都怪怪的...
第一, CRT 使用的磷光體, 就算是 Progressive Scan 掃描 60 Hz, 畫面還是會有閃爍感, 通常要到 85 Hz 以上, 才能夠完全騙過人眼的視覺暫留效果...
第二, "偏偏LCD CELL電位下降又有一點慢", 我個人倒是第一次聽過這種 LCD 顯示裝置的原理, 液晶顯示的顏色變化反應速度不夠快, 問題應該不是出在電壓變化的速度上吧...? 照你這樣說, 那些 OverDrive 的做法都是做假的?
第三, LCD 插黑技術有兩種, 一種是難度最高的脈衝式背光驅動, 效果最接近 CRT/PDP... 另一種是 120 Hz 驅動安插一半的黑畫面, 但反應速度仍然受限於 Tf 的時間, 仍然是 mini-second 等級的... 但插灰技術, 好像也不是你提到的方式...
第四, Motion Estimation (移動預測) 的做法, 基本上都只能做兩張原始畫面中, 每個點的直線運動方向的預測, Motion Compensation (移動補償) 的作用, 就是要對付當 ME 不準確時, 內插的畫面該補償些什麼值... 很不幸的, 沒有一個演算法可以 100% 算出非攝影機拍攝下來的內插畫面時間點, 真正的畫面內容是什麼...
要做超過兩張以上原始畫面的非線性移動內插預測, 那應該是相當驚人的硬體能力才辦得到的... 而且效果到底會不會更好, 也是個大問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