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分享] 新一代高清播放機 HD X-1000

個人職場生涯也有一半的時間待在IC 產業, Keynes 兄的解釋小弟相當了解,
不過個人要表達的意見女子正兄已代為指出...
對高清機製造商而言, 主晶片往往不是成本最高的部份, 或許一個機殼用料的
差異就高過晶片成本, 更不用說在機器生產過程各種損耗/效率/費用...
A 廠用全鋁機殼靜音散熱, B廠或許用塑料殼加風扇, 其間的用心往往是消費者
在比較功能規格之外會忽略的

看來各位網兄都學有專精, 冷靜下來其實也都知道網友們要表達的重點, 網友的
指正及不同面向的觀點, 其實是自我進步的助力, 偶爾有點火花激盪少點衝動火
氣相信會更好

Keynes wrote:
...
一般來說像sigma design這樣的fabless design house,
晶片的代工都是交給像台積電或是聯電等的代工廠,
完成後經過測試後再交給封裝廠封裝後再測試,
這中間會有良率的損耗。
...
armiba wrote:
個人職場生涯也有一半...(恕刪)


的確,小弟先前並沒有把晶片外的成本再分析。
若就晶片外的部份,我也曾把爆米花機的PCB板拿起來研究,
成本部份不外乎PCB層數及大小,元件(如計憶體等),連接器,及被動元件等,
這些成本其實都可以計算出來的。
若再考慮軟體,使用Sybass的系統要付費,解AC3及DTS等要付權利金,
其實也都算的出來的。
若再加上機殼,行家也是可以看出多少錢,雖然HD X-1000的機殼看起來高檔些,
但要賣NT8000以上似乎還是挺貴的。

就我所瞭解,高清機的主晶片成本應該是最高的了,其它的元件不太容易比它高,
一般的機殼應該也不致高於它。很多時候,系統廠商也只是照IC設計廠商的公板
來設計PCB板,其實談不太上需要甚麼研發費用的。

armiba兄,若有興趣討論可以私下再PM,因為我不僅只是身在IC產業,剛好工
作內容也與此有關,說太多就會有些confidential的內容了。其實我覺的討論本來
就可以激盪出創意來,只是有時候話別說太滿還是比較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不知,本來就沒甚麼好可恥。有些人不懂裝懂也就算了,還搞出一堆分身、變身
或是打手出來。

就像在MyAV裡,我也都是潛水而已,久仰您的大名。
armiba wrote:
個人職場生涯也有一半...(恕刪)

不好意思借你的文發揮.....

我也不是喜歡出口傷的人!!!!
但對那種不當攻訐他人,還讚頌不以為然的作法
我是無法苟同.....因為這常常也是成幫兇,挑起一個本是好的主題論述,失焦變成舌戰

樓主開這個版,很盡力為大家在解說,描述
很值得有需要的好好來共同討論

難免有人會觀察錯誤,那也無可厚非
如同一開始有人認為"應該"是AMD,INTER...等架構時.....只不過判斷口吻
馬上被批外行......那時樓主之前也還沒詳述那是怎樣規格架構
樓主說了以後......後面就有人突然像專家似的馬後炮,還振振有辭,一付得理不饒指摘他人
如果在樓主說出什麼架構之前,就能馬上跳出來指正,或許還讓人覺得學有專精, 但也毋須用那種不屑口吻批判他人說法
在MOBILE 01裏,幾乎還是有很多雅量,能容忍別人不同,甚至錯誤說法的網友



------------------------------------------------------------------------------------------------------------
相信這台主機
除了硬體晶片成本
來自研發.設計.人事.管銷.(有沒有需要付軟體播放權利金?)......"應該"也佔了不少成本
否則
沒經過良好研發設計,播放幾個鐘頭,就會因過熱當機連連,BT下載速度不理想
那賣得再便宜終究也會難敵市場的淘汰

問一下樓主
這台當BT下載用,速度如何(以8M寬頻跑),以最佳種子為例,通常可以到 ?K
曾經RUN長時間(連續3天以上)測試嗎?



Keynes wrote: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
不知,本來就沒甚麼好可恥。有些人不懂裝懂也就算了,還搞出一堆分身、變身
或是打手出來。
.......恕刪

套你的話回去
果然看得出很酸.......還說能接受?

朋友多的好處,互相砌磋,有錯相規勸,對的相挺。
但別學莊XX周邊那些人,當助陣就好....

-----------------------------------------------
不錯啊!
看仔細回覆armiba的文了,




女子正 wrote:
不好意思借你的文發揮...(恕刪)


不想跟您打嘴炮,回歸一般的討論。

以我看到的角度來說,這些高清機的系統廠商應該沒有花太多的設計跟研發費用,
大概就是PCB的layout經費,人機界面(OSD)還是Sybass那套也沒改。大陸廠商
對於這種授權金是最有辦法搞定的,這也是台灣廠商吃虧的地方。

目前長時間BT跟播放都不會有問題,只要散熱注意一下,推論可能是主晶片的問題。
我用光纖(10M)曾經最快下過900Kbyte/s的種子(也就是7.2Mbits/s),BT幾個
星期也沒問題,不過一般大陸的種子都不快,100~200K就不錯了。




只看硬體零件成本,難道硬體設計與韌體開發是不用成本的嗎?
如果BOM成本USD60,剛上市賣NTD8000是說得過去的,當然之後量衝出來就可以讓市場機制去降價。
Keynes wrote:
大陸廠商對於這種授權金是最有辦法搞定的...(恕刪)


說不定跟那些山寨手機一樣.... 根本沒付權利金。
只要你發開箱文,白的說成黑的人家還給你拍拍手喔
Keynes wrote:
不想跟您打嘴炮,回歸...(恕刪)

我想這台
http://www.mren.com.tw/?path=%2Fproduct%2Fshow.php3%3Fid%3D070248002000
白色奇機,你應該有比較過
價錢蠻便宜的.....評價好像也如同價錢
只支援到720P

BT下載光籤這樣來說不錯了,ADSL來說?--------中華不給裝光籤,用的只能ADSL

那就"不容易"有熱當情形了。
eric_chu wrote:
只看硬體零件成本,難...(恕刪)


請看我之前回armiba大大的內容,
大多系統廠商的硬體設計都是照IC設計公司的公板,
至於軔體開發的費用當然是付給Sybass的,
系統廠商相信用在這方面的研發費用不多,
不然何以見得HDX與爆米花機軔體相似度這麼高?

另外,硬體設計與軔體開發也算是固定成本,
這邊我只討論變動成本的部份。前篇的算法的確
是有算入軔體及權利金成本的。

誠如您所說的,NT8000在初期可能是需要的,但
要流行起來是需要再降價的。

若有錯誤請糾正,感謝!

KaitoMan wrote:
說不定跟那些山寨手機...(恕刪)


我是不敢這樣子說啦~我比較含蓄~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