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剛出我還不知道怎麼支援 win7 (應該只能用 widi),目前使用在 win 8.1 上面實在令人滿意
經由 hdmi + usb (當電源),直接投影到電視上面即可
好處
1.不用下載 app
2.不用另外接電源 (會需要吃掉一個電源插座 + 又多一條線很討厭)
壞處
電視需要有usb比較好,否則還是要自己牽 usb 電源到插座上
比較接近的產品是 asus 的 wireless miracast dongle,電源線外接,電視只要有 hdmi 就可以了
但是價位稍微高了一點
Actiontec ScreenBeam 除了 hdmi 接收器外又要一個接收盒,一堆線我不是很喜歡,個人意見,參考看看
f99988 wrote:
請問一下您使用WIDI觀看1080p影片時,是只能有30fps還是還有60fps?
還是WIDI的協定1080p只支援到30fps?
...(恕刪)
WiDi可以到1080p 60fps。
f99988 wrote:
2.使用WHDI協定產品,能達成高品質位壓縮傳輸
缺點:市面上產品價格偏高約7000以上,並且傳輸為指向性,中間若有人通過會畫面產生黑影
...(恕刪)
有指向性的是WiHD,不是WHDI。您的方案有以下幾種:
1. WiDi(發送端為具備Intel WiFi晶片/處理器的筆電/PC,接收端加裝WiDi接收硬體)
2. Miracast(發送端為筆電/平板/手機,接收端若不內建Miracast需加裝硬體)
3. WHDI(兩端都是HDMI即可,故發送端可以是PC/BD/PS4/環擴...兩端都需加裝硬體)
4. WiHD(兩端都是HDMI即可,故發送端可以是PC/BD/PS4/環擴...兩端都需加裝硬體)
我家中是除了3以外的WiDi、Miracast跟WiHD器材都有在用,筆電(i7-3612M)可用WiDi延伸桌面模式將客廳的Sony電視當成第三個螢幕(書房的筆電本來就有內建+外接顯示器),因此Windows桌面總解析度是5760x1080,電視端的接收器是Netgear PTV3000,之前也用過前一代的PTV2000。WiDi的優點是當我在第三個桌面(客廳)播放卡通給小孩看時,我仍然可以在第一/第二桌面(書房)上網/做其他事情。
WiDi的缺點是需要注意WiFi驅動程式、顯示驅動程式、WiDi主程式、接收盒韌體版本的匹配性,WiDi本身可以達到非常順暢的播放,甚至可以玩遊戲,但卻可能在更新某版驅動/WiDi程式/韌體後,打亂了原本的順暢程度、還得再調整測試一下。另外WiDi的傳輸是將電腦端捕捉的畫面透過Intel處理器都有內建的Quick Sync Video硬體壓縮功能重新壓縮成H.264視訊傳輸,然後在PTV3000端再解壓縮,不然是不可能在WiFi的有限頻寬上傳輸1080p60的視訊的,理論上這過程會傷害畫質,但是實際觀看影響並不顯著。
Miracast則是因為我家的Sony電視原本就有內建,搭配Sony平板使用。Miracast的傳輸跟WiDi一樣必須經過重新壓縮,但是產品實作以鏡像功能為多,能夠延伸桌面的幾希矣。
WiHD規格的Abocom VB314則是搭配Onkyo環擴跟Sony電視,進行環擴/電視間的無線HDMI影音傳輸/CEC控制,雖說是指向性,但不用太擔心中間有人通過就會產生黑影,這是多慮了,畢竟它是60GHz頻譜的Ultra Wide Band技術。另外由於它是兩端都加上一個黑盒子,頻寬也夠高,因此畫面不經過重壓縮,也不需要擔心WiDi容易碰到的驅動程式/應用程式/韌體匹配問題,只要注意傳輸端跟接收端中間不要有類似整面牆或是整片玻璃的阻隔物。
WHDI器材個人家中是沒有在用,但是公司有生產此項產品。WHDI的頻寬較WiHD為低,但是可穿牆,不過因為跟5Ghz WiFi無線網路共用頻譜,有互相干擾的可能性。
如果是PC要搭配WHDI或是WiHD器材來做無線傳輸,當然也是OK的,基本上很接近即插即用,也不需牽涉安裝驅動程式/應用程式的版本問題。如果是要用WiDi,你的PC端要加裝無線網卡,且一定要是Intel的無線晶片。
另外DLNA在我家也用得很廣泛,主要是從Sony電視播放NAS內的影片、或是用平板控制(BubbleUPnP)從NAS傳送音樂到Onkyo環擴播放。通常只有外掛字幕/10-bit或Sony電視DLNA不能播的少數影片我會用WiDi播放,其他影片則直接用DLNA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