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7enyg wrote:假如去了解人眼的辨識率,你會了解你爭的RGB跟RGBW都沒有太多意義
低階電視不用在意這...(恕刪)
除非你都少於30公分內在看電視
肉眼分辨能力極限
這是透過瑞利準則去估算人眼解析度
然後以25公分視距為基礎反求sinθ的對邊(也就是最小物體間格的距離)
計算的有點粗略,但是即便是估算,這個數字也小到覺得無所謂了
帶兩公尺下去算,出來的結果也才0.671公厘,一公分都不到....
(除非是做精密光學,像是顯微鏡或天文望遠鏡才需要去精密計算)
然後就是顏色對比問題
基本上只要不是很極端的狀況
沒有同時觀看兩台電視的話,人腦會自動微調你眼前看到的影像讓他恢復自然
除非你大腦對於顏色的處理是"絕對顏色",不然人永遠都是在看"相對顏色"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phuang3 wrote:
因為大部分電視應用沒有像電腦應用需要這麼多細微的分辨率,所以讓廠商有惡搞的空間。在電腦應用上解析度調4K而面板不是4k能用嗎?
但是事實上4K螢幕的普及率遠不及4K電視。目前多數的螢幕,即便是專業用途,都是使用1080P或1440P的解析度。
至於電腦能不能輸出4K解析度給非4K的面板?當然可以,這叫做多重採樣、超級採樣或downsampling。名稱很多,原理都大同小異,就是螢幕上同一個點採樣一個以上的顏色,結果就是畫面可以更柔和,細節也可以更精確。
以前這種技法是專門在 3D 遊戲中消除鋸齒用的,Windows 桌面並不支援,只能透過第三方軟體或GPU的驅動程式去調。再加上解析度調高後桌面圖示和字體會變太小,所以以前沒有人會這樣用。
但是現在不管是Windows還是GPU廠商對高解析度的支援度都已經很好了,所以要在桌面跑超高解析度也不是問題了。以我手上的1440P螢幕為例,桌面的解析度可以跑到5120x2880,文字邊邊的銳利感都消除了,看起來很舒服。
韓廠的RGBW, 就鑽某一個組織的規格漏洞, 只要黑/白的解析度有4K, 就號稱它是4K,
但不是每個標準都是這麼認定的.
舉個例子, 假設有人蓋房子, 浴廁有一間跟隔壁的共用, 只有一間浴廁是獨立的,
那可不可以號稱有雙衛? 怎麼認定看自己...
至於拿Sharp的RGBY 4K跟韓廠RGBW 4K來比簡直笑死人, sub-pixel數完全不同好嗎?
要不要做足功課再來? 我不要臉代表大家也都不要臉嗎?
話說回來, 如果覺得眼睛看得出差異, 那就選看得順眼的那個, 看不出差別的就隨便.
所以日廠比較笨, 都不知道要共用sub-pixel?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反而色彩會比較亮麗聘美OLED
因為LG RGBW是有申請專利的
面板廠太過競爭,肯定會想辦法攻擊同行
去年統計面板出貨量最大還是LG
LG有在4K面板上RGBW和RGB面板都有
但RGB面板要到達RGBW的亮度
必須在背光模組花費更多
且相對會耗電量也提升更多
背光模組的壽命也相對的較短
RGBW面板在製造並不會比RGB面板還要便宜
而是省下背光模組的費用
最簡單的就是去電信公司看華為今年的手機
反正展示機可以隨便你玩
同時播放Youtube影片和你現有的手機畫質做比較就知道好壞了
華為P20 是用IPS RGBW面板,而P20 Pro為OLED面板
如果連手機在你眼前都那麼近都看不出解析度比較差
那麼電視肯定更沒這個問題了
畢竟LG的RGBW面板已經改良進步很多
是經過過多方測試認證為真4K
若畫質差也不會被華為拿來當旗艦手機的面板
基本上論壇上也就都固定那幾個帳號在炒這樣老掉牙的議題
想當年三星的手機OLED不也被說到一文不值嗎?
怎麼如今變成最紅火的面板
最早用於OLED手機
還是宏達電和三星買OLED面板拿去做手機hTC Desire(G7)
當時HTC手機用了OLED面板賣得太好
結果三星就不賣OLED給宏達電了
而是改用到自家的手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