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ry5672 wrote:EVEN大,不知道...(恕刪) J大~ 我是提前跟你要名單,以防我的美規Sharp跟你同一個代理商 壞了的話,我找不到不錯的商家可修理,這一台Sharp我已看了快4年了!! 謝謝J大的資訊~ PS:J大家透天大豪宅,拍的那幾張圖真的是很漂亮喔
恭喜jerry5672大的電視修好了不過自己也開始擔心今年1月底買的80吋美規SHARP LC-80UH30U自己購買前也爬文做了些功課,無奈那時候國產4K就是沒有大尺寸,又不想幫韓國人,所以還是買水貨目前SHARP LC-80UH30U看得非常滿意,但真的很怕水貨商2年的保固一到後就...所以J大能否佛心的讓我們知道J大維修廠商的資訊啊,感恩
感謝各位同好的関心~因爲私訊和版上問維修的廠商的人陸續來訊,我怕没回到信失禮……所以直接在版上回覆囉!我的sharp 70" 电视是【八島貿易】水貨商幫忙修好的,有需求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希望有幫助到各位~
iping507 wrote:感謝J大當初要買SH...(恕刪) iping507 wrote:感謝J大當初要買SH...(恕刪) ipig大,80”不便宜啊!想必手骨够粗,不然就是懂得生活捨得花費之品味人士~ 电视都搞這麼大了,我想音響應該也是毫不手軟囉!期待看到您的使用分享文哦……我是使用簡易小音響 harman/kardon SB35 >>簡單有型,又有料(基本需求),當然也是在01中的毒,趁著第一批貨代理商促销和百貨公司週年慶送很大的時候,衝了!(保固1年半)没办法,收入不高,只能想方设法降低入手成本。
J大太客氣了,客廳面寬5m的透天厝在北部得要天價啊!家裡面寬4米的10坪客廳原本是用了2年65吋的BenQ電視總覺得太小,也是掙扎了兩個月後才換了80吋的來慰勞自己一年工作重壓的辛苦至於音響,我覺得在現在已經變成了無底洞的錢坑了。我也消費不起現在動輒百萬,甚至是千萬台幣的音響器材所幸因為以前的工作和個人對音樂的喜好,現役的CDP、前後級、線材...都是些20多年的平價老東西(當年啦)。以前的DAC(Cobalt 307)和落地喇叭(MB Quart)已經換成了North Star Design Essensio DAC和國產雅瑟 Mini One+YAMAHA 8吋重低音+ASUS BDS-700...。也有YAMAHA的5.1環擴,但音質不如現役的二聲道,所以環擴早就改放在臥室了我不是音響發燒友,所以只能說說現役的器材和音樂聆聽的經驗和感覺,但願不會讓人失望先說器材和空間好了:因為以前工作的關係,聽過了不少高級又高貴的音響器材,卻從沒聽到能讓我滿意或驚艷的聲音,反倒是在教堂和以前的台北社教館(現在叫城市舞台)...聆聽到不靠音響設備而是人聲和器樂直接傳達的絲絲入扣和餘音繞樑的憾動音效。再加上有段時間因工作的需要,把國家音樂廳的前後台像是走廚房的經常進出+音樂和音響雜誌的閱讀(如:音響論壇、Stereophile),所以懂了空間是影響音質音效最關鍵的因素。音響雜誌說空間和器材影響音質音效的比例是7:3,我的認知是:空間比音響器材重要太太多了,所以我認為聆聽空間的黃金比例是音響規劃的首要和必須做到的第一件事,做好了空間比例,應該就可以不用花很高的音響器材費用而得到很傳真的音質和音效我的聆聽空間比例是1:1.3:3.2,除了一些掛畫、電視、音響器材、唱片架、沙發和沙發後的鋼琴,沒做任何擴散吸音的處理。而現役的器材曾用公司的音壓計量測的結果是:在60Hz會有明顯的高出約30dB的所謂低頻駐波(明顯特別大聲)和高頻會有偏亮略高的音色和SPL(音壓)。自己喜歡現在的音色和頻譜曲線,駐波的問題也不打算做任何處理還有線材:手上的電源線、訊號線、喇叭線至少都有兩種以上的不同品牌,而當年的單一價格也有到萬級。有差嗎?自己的心得是有差,但真的和價格不成比例,而音色音質的改變更是不大(銀線的改變較大),所以,自己早就放棄線材的調校和搭配了器線材調校和喇叭擺位:器材的調校很花時間,一直以來我雖是音響獨立專用電源和插座,但沒區分數位和類比器材電源插座(以後重新拉線也許會吧),也沒比較過非獨立電源的聲音變化,反正雜誌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再來就是單一器材的電源極性確認:我有過因為沒留意電源線極性是有分歐規和美規的不同而沒量測不自知的錯用了很久,直到不久前一時心血來潮用三用電表量測電源線的極性時才發現有一條是歐規;電源極性調整過後的結果是音場變的更寬闊了。線材的搭配:因為插拔空間很窄也太麻煩,所以現在都不講究了。最後是喇叭的擺放位置最重要(單支喇叭就有40公斤)也最花我時間:我都是靠耳朵聽的,連重低音也是需要調校擺放位置、相位、頻率和音量以前在客廳練琴時就發現寒流來時高音會變得更亮和更多的殘響,所以聲音的調校不要在寒流來的時候作,客觀性會不夠。現在的喇叭離後牆1.5米,離側牆70公分。還有正面的喇叭Tune角是目前我認為我最喜歡的聲音,向正中聆聽位置傾斜的Tune角會有器樂位置過渡集中的音像,但正面的喇叭Tune角也出現只有坐在聆聽位置的正中央才會有器樂到位不偏移的狀況。而外加重低音喇叭後會有中低頻的輕微模糊(音染),我猜是主喇叭和重低音喇叭前後擺放相距1米導致相位不一。這個音染問題的處理好像只有換有更大低音單體的三音路以上的喇叭能解決(不可能把重低音喇叭擺在兩支主喇叭的中間啊),但一直沒機會實際聽到雅瑟風評很好的三音路喇叭Dancer CP-8571的聲音,所以目前也不打算做任何處理再來說軟體:也因為以前工作的關係發現,不管是CD、SACD...或現在復古的黑膠唱片,不同收錄音的場所、器材和經驗,後製混音和唱片刻製的品質都會100%左右了重播時的品質。而以目前所有環節品質最好所壓制出的唱片,還是無法勝過現場音樂會的音質,但流行和電子音樂除外最後是音樂性:自己的所學和工作雖是機械和研發,但因從小就學鋼琴和小提琴,也負責過幾位國際頂級音樂家的在台音樂會,而現在假日也在家教幾位小學生,所以更能體驗從簡單的一個音符到一段樂句在聲響、樂器、空間和自己之間所產生的那份無法言喻的共鳴、悸動和震撼。該怎麼說呢?容我再想想…音響雜誌常說的提琴松香味,我是從沒聽到過啦(松香是真的有味道,但拉琴時是絕對聞不到的,反倒是身體會不知為何的全身發熱、出汗)。但那股琴身共振傳遞到指尖、手掌和身體的悸動卻是在自己拉琴時才會有的感覺。而樂聖貝多芬的偉大,我也不是在音響器材或音樂廳發出的聲音知道的,而是在自己指尖按觸了鋼琴鍵盤所發出的和聲聲響才體會到的看了J大所PO的客廳照片和5米的面寬,猜想應該會是不錯的聆聽空間,但沒聽過J大的harman/kardon SB35,如果J大喜歡和滿意現在音場效果,那就可以省下很多的錢。但如果想要嘗試或變換現有的音質音效的話,個人建議可以在MyAV的二手市場找一些二手的音響器材+找對搭配合宜的器材和維修保養的店家或師傅,就能以低廉的成本建構出很棒的音響音質和音效。我那二十多年的音響器材也是由專門的師傅幫忙維保過二次,而且費用也不高至於那些高貴的器材真的有差嗎?不是音響發燒友的我也沒閒錢去買高級音響器材在家裡做些比對PK,但曾有朋友扛了二十幾公斤的後級(廠牌不方便說)到家裡來作比較,結果是二十幾公斤的後級在高亢的女高音時暗沈了下來,反倒是我那現役10公斤的小小法國後級把那女高音的美聲,嘹亮在家裡的客廳,而且還有輕輕的迴響。不過現在我會懷疑會不會是當時暖機的時間不夠啊?話說一分錢一分貨。但在音響器材和樂器的市場價格,我的認知是多了一分的錢可能只增加了0.1分的價值,而還得有個前提是要有正確的空間。再舉個實例證明空間的重要性有多關鍵:在我的客廳教琴時,就常發生價差60倍的兩把提琴在琴音結束後還能聽到兩把提琴共振泛音在空間裡的餘音繚繞,但這所謂的殘響是好或對嗎?我不知道,我也沒RT60的相關儀器和軟體做量測,但我喜歡那份迴盪在心頭的驚訝覺得音樂與音響的追求是在於知識而不是在於口袋,所以認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做自己喜歡的事就是一種幸福了。音響的東西還有很多我不懂的地方,例如蔡琴唱的"被遺忘的時光"(電影無間道的那一首)為何會出現的樂器音像是在耳朵兩旁而不是在耳朵前方發出器樂伴奏的聲音?我的系統只有兩聲道啊,而且還是以音質不好的MP3就能聽出來。音響實在很神奇,但總是很忙也不是學電子的我也只能繼續的好奇下去了。就像自己上週後知後覺的才聽到和迷戀上中國好聲音的李幸倪、張暘合唱的"紅塵客棧"和另一位驚為天人的蘇運螢所唱的"野子",那樣溫婉依人+豪氣萬千的東方愛情和"野子"純粹無染的自由、勇氣都是西方文化和音樂所沒有的另一種美麗和感動認同沈君山說過的一句話「做我所能,愛我所做」,其實就是去做,音樂的美麗和幸福就會變得不是很難了。以上一些些的經驗、心得和key了兩晚的鍵盤,也附上客廳音響器材的Layout提供J大參考,也希望有所幫助,謝謝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