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的極限是每秒60fps,那motionflow 120Hz (每秒120fps),有意義嗎?Sony HX-920 960Hz有意義嗎?

kevincio wrote:
在我看來..."60...這樣的話大家去電影院還有戲唱嗎(恕刪)

星瑜 wrote:
戲院的24P流暢感並不好不是嗎?還是您覺得那樣就算很好了??

這樣就夠的話為啥魔戒前傳要改用48FPS拍攝,還有60FPS的系統也在蠢蠢欲動

在電影24P中,畫面中的物體移動還不算是最大致命傷,最不順暢、殘影最嚴重、看起來最不舒服的,就是全畫面的橫向平移(如攝影機由左到右拍攝)。

既然有那麼多的缺點,為何科技已倍數進步到今日的程度,電影仍舊使用24P在播映?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在於:
1.電影使用的膠卷不像一般消費級的錄影帶/DV帶價格如此低廉(更遑論可隨意新增刪除的非線性數位式儲存方案),每提升一倍的影格率,膠捲的成本就得提高一倍(膠捲的使用,可不是只有影片長度的那兩、三個小時,還有演員NG、未採納劇情片段、多機多角度中未使用的廢棄膠捲等)。
2.電影的膠卷解析度(成像密度)非常的高,當提升影格率的同時,後期的剪輯、特效、製作、母帶成品輸出(電影廳院播映用)種種成本,也會跟著暴增,這對以商業利益為主的電影製片來說,資金成本、整體拍攝製作時間、公司決策與投資人意見等等都是必須考量的重點,不是能說改就改的小事情。

PS.電影的膠卷與後製的原始解析度,都是高於最終戲院使用的母帶解析度,所以其剪輯、後製、特效等,都是非常燒錢的。

就如同一般商業影片,有時候有些畫面會不小心拍到雜物(古裝劇出現電線桿、中古世紀卻有瓦斯桶之類的。)/調整畫面比例可有較佳的表現,或在某些片段時欲使用人/物特寫卻未於拍攝時取得,則得在母帶畫面中選取局部畫面來使用(例如畫面左上30%區域)。所以即便是在一般的商業攝影來說,就算只是要輸出480i的成品,也至少得用上720P的拍攝母帶,才能有較好的輸出品質。
(720P已是非常勉強,若遇到需要修正影像水平、無可避免的晃動<被人群撞到、強風吹襲、或Crane突如的不順暢等>,母帶解析度不足,後製時就會非常頭大。)

這也是目前電影數位拍攝未能成氣候的主要原因。

一定有些人會認為:那一開始就拍好就好不就好了!連改都不用改!!!
只能說,人不是神~機器也有失誤的時候,錯誤即便盡力避免,過程仍難一切順遂。
當失誤時,總不能花錢把全部的人再叫來拍一次吧!

扯遠了~其他網兄的回文,就待下班後再回覆囉。

asiana wrote:
各家似乎有所差異,以...(恕刪)


其實我也覺得玩遊戲時感覺不大出lay(0.1秒其實感覺不大出來),不過看到很多人都再抱怨遊戲lay,才會建議關

我自己是覺得用了螢幕的邊緣強化+motionflow玩ps3時感覺就像PS3顯卡被升級了

30fps->60fps

沒反鋸齒變有反鋸齒

真的是很神,可能真的只有遊戲神人和少數遊戲如太鼓達人,才會被那0.1秒影響

所以我還是修該一下內容好了

其實看影片時,也是感覺不到那0.1秒的

因為我的聲音是直接接z5500,畫面接brivia,不過從未感覺過聲音和影像有分離的感覺
mudada wrote:
感謝M大費心的回文,小弟找了一台特異功能的業務用monitor大家分享一下情報,也可以多了解一下液晶電視的運作

連結自sony的官方網站

SONY PVM-L1700

網路上教學相長,沒有輩份之分,千萬別用大來稱呼。
直接複製前文~還請包涵。

首先感謝您的熱心分享。

這類機器在剪輯室中與片場中連接導播機上較常出現(看似液晶、卻又如CRT般厚重,不知情的人可能還會以為是為了省錢!),用途大多是在拍攝、剪輯/後製時的預覽使用(如下圖Premiere畫面中,右上角的Program Monitor即可輸出到單一顯示器做全螢幕預覽檢視。)


mudada wrote:
インターレース信号をI/P変換処理を通さず、インターレース画像として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より本来の信号方式に忠実で、CRTのような質感のある画像が得られます。

模擬CRT的質感.....這種處理方式在民用機是看不到的,不知道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XD

黒挿入表示により動画の残像感を低減

這主要是用在交錯訊源上的檢視使用,能夠如CRT完整還原Interlaced影像,而不會產生Field融合的錯誤或不自然。
其實看起來就與CRT上看第四台節目是一樣的感覺。

若欲在一般LCD上觀看此效果,其實也可以找一段Interlced(交錯)影片,用各類後製/剪輯軟體也可模擬出相同效果(Premiere、Edius、After Effects等),不過得注意影片的Scan order(Odd or Even,也就是TOP or Bottom Field First ),上下場遮反了就浪費時間囉。
mudada wrote:
*入力信号に応じ100/120HZに対応しています。

這個是下放到民用機的插黑畫面,值得注意的是入力訊號 100/120 HZ對應,不知道去哪裡找來120HZ的訊源 Orz.

100Hz(PAL)與120Hz(NTSC)訊源,現階段大概只能由較高階的商用攝影機拍攝取得(或是廠商提供的Demo),不然就是找找看網路上是否有網兄提供囉。
mudada wrote:
パネル表示フレームレート 96 / 100 / 120Hz,這個不知怎麼做到的,第一次看到可以變頻的液晶顯示器. 民生機種應該沒有一台可以辦到吧?

96 / 100 / 120Hz的顯示頻率,目的是為了對應電影24P、PAL 50Hz與NTSC 60Hz訊號,可用正確的顯示頻率對應影片的Timecode,避免時間差的問題(剪輯/後製的時間差是很嚴重的,即使每一段只差零點幾秒,幾百段、幾千段的處理可能就會差上幾十秒,這會對播映時將產生嚴重的後果<如總長度的錯誤、廣告時間編排誤差等>)。

其實許多消費型液晶螢幕也有顯示頻率切換的功能(如60Hz、75Hz),只是並非針對各類視訊格式而設計。
(akira1104兄所提到的GN245HQ可在UXGA時,切換60Hz、100Hz、110Hz、120Hz。)

akira1104 wrote:
感謝MMさん特別去找了資料回答

雖然這台沒有動態補償,不過如果顯卡在玩GAME時有辦法穩定輸出120FPS以上

應該可以發揮這台120Hz的特性,玩起game來應該會有比60Hz螢幕更順的感覺

不然很多高階顯卡都因為60Hz的螢幕而被壓制在60fps,很可惜...

NVIDIA 560 Ti 如果把垂直同步取消,幾乎都是1920x1080解析度200-300張fps在跑的

看來120fps的影片機會很小,但是用GAME衝到120fps到是很簡單

不用客氣~

敝人的老GTS 250恐怕只能在"老遊戲"中,才能獲得穩定的120Hz...
asiana wrote:
以這個0.1秒來說,我玩魔兵驚天錄或是惡魔獵人都
沒有感覺到影響。但是玩絕對要求時差的遊戲如太鼓
達人,就明顯會按不到那個點...

電視機動態補償的顯示延遲,敝人感覺最有影響的,除了跳舞機類的遊戲外,就屬格鬥類遊戲差異最大,總會感覺出招慢半拍~不過只在同事那玩過一次,且不是BRAVIA的高階機種,所以也許延遲時間是有差異的。

MM工坊 wrote:
96 / 100 / 120Hz的顯示頻率,目的是為了對應電影24P、PAL 50Hz與NTSC 60Hz訊號,可用正確的顯示頻率對應影片的Timecode,避免時間差的問題(剪輯/後製的時間差是很嚴重的,即使每一段只差零點幾秒,幾百段、幾千段的處理可能就會差上幾十秒,這會對播映時將產生嚴重的後果<如總長度的錯誤、廣告時間編排誤差等>)。

幫M大頂個文,希望這個討論串可以長命點

其實許多消費型液晶螢幕也有顯示頻率切換的功能(如60Hz、75Hz),只是並非針對各類視訊格式而設計。
(akira1104兄所提到的GN245HQ可在UXGA時,切換60Hz、100Hz、110Hz、120Hz。


小弟一直以為消費型液晶螢幕的顯示頻率是固定的,只是有能力把不同的訊號調整為銀幕本身的規格(或者是靠顯示卡的效能),例如 網兄文中的 GN245HQ,因為是 120Hz的面板所以能夠相容各種120Hz以下的規格? 可能是我搞錯了

MM兄很佛心的分享了一些電影製作知識,也讓我有一些感觸,消費者有時候必須要想辦法的得到較為真實的資訊,廠商才會朝向上提升的目標研發產品....

"電影的膠卷解析度(成像密度)非常的高,當提升影格率的同時,後期的剪輯、特效、製作、母帶成品輸出(電影廳院播映用)種種成本,也會跟著暴增,這對以商業利益為主的電影製片來說,資金成本、整體拍攝製作時間、公司決策與投資人意見等等都是必須考量的重點,不是能說改就改的小事情。"

由於對傳統膠捲質感的個人偏好,小弟爬了些文,稍微分享大家一直以來可能忽略的事情

1 現在的電影後製,由於少不了電腦設備的加持,就算原來用是膠捲拍攝的影片,也是"掃描進電腦後",再翻拷回適合傳統電影院播放的"膠捲",嚴格來說不能算是我們一直認知的傳統膠捲電影了

2 數位板的電影基本上就是一台超高級的 DLP投影機在工作,印象中大部分是48FPS的規格,由於是數位科技,規格的調整彈性相當大,跟所謂的 24 FPS已經慢慢的脫勾了.可以預見的是傳統電影的一些結界將被很快的將被一一"克服",只是別在把這些東西跟傳統電影扯上關係,可能會比較適當,例如 "危機倒數" 所採用的高速攝影機,號稱有 1000 fps以上的實力 Orz

發了一堆抱怨文,不好意思 ....

mudada wrote:
小弟一直以為消費型液晶螢幕的顯示頻率是固定的,只是有能力把不同的訊號調整為銀幕本身的規格(或者是靠顯示卡的效能),例如 網兄文中的 GN245HQ,因為是 120Hz的面板所以能夠相容各種120Hz以下的規格? 可能是我搞錯了

其實在一般消費級的液晶螢幕上,只要符合60Hz顯示頻率即可,其它非標準的掃描頻率(如72Hz、75Hz、85Hz等),對一般消費者的使用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

但即便是有一定機齡的液晶螢幕上,卻仍不難看到60Hz以上的掃描頻率支援,其實主要原因,是由於早期的螢幕僅具備類比的D-Sub(近年來因DVI須加上關稅,僅有D-Sub的螢幕又大量湧現),大家都知道,越低頻的訊號,越容易受到外在雜訊的干擾所影響,所以早期以類比D-Sub為主的液晶螢幕,自然會有"頻率越高看起來越舒服"的感覺,消費者有這樣的感覺,設計螢幕的工程師當然也不會不了解原因為何,所以大部分的螢幕除了標準的60Hz外,皆額外提供了更高的垂直更新率選擇。

液晶螢幕的組成包含了電源、高壓、驅動與面板四大主要項目,電源電路提供全機所需電源,高壓負責點亮CCFL背光(現在的LED背光,應該就不叫高壓了吧。),驅動板處理訊號的接收與轉換,面板則依所收到的LVDS訊號指揮液晶分子的轉動,藉由背光源顯現出各種色彩。由其組成可看出,決定顯示色彩、解析度與掃描頻率是驅動板AD的工作,而面板的工作則是單純的將影像訊號顯示出來。所以,只要不超過面板的液晶轉換時間,那或高或低的掃描頻率,理應都可依需求而設定/設計的。

PS.某些可同時支援NTSC與PAL的液晶電視,就等同於60Hz、50Hz掃描頻率的切換。
mudada wrote:
MM兄很佛心的分享了一些電影製作知識,也讓我有一些感觸,消費者有時候必須要想辦法的得到較為真實的資訊,廠商才會朝向上提升的目標研發產品....

敝人其實也只是因為工作與興趣的緣故,稍有鑽研~所以對影音有淺薄的經驗與心得罷了,這還稱不上知識。
對自身感興趣的事物樂於與他人交流分享,應該是眾人皆同,所以千萬別說是佛心啊。
mudada wrote:
由於對傳統膠捲質感的個人偏好,小弟爬了些文,稍微分享大家一直以來可能忽略的事情

1 現在的電影後製,由於少不了電腦設備的加持,就算原來用是膠捲拍攝的影片,也是"掃描進電腦後",再翻拷回適合傳統電影院播放的"膠捲",嚴格來說不能算是我們一直認知的傳統膠捲電影了

2 數位板的電影基本上就是一台超高級的 DLP投影機在工作,印象中大部分是48FPS的規格,由於是數位科技,規格的調整彈性相當大,跟所謂的 24 FPS已經慢慢的脫勾了.可以預見的是傳統電影的一些結界將被很快的將被一一"克服",只是別在把這些東西跟傳統電影扯上關係,可能會比較適當,例如 "危機倒數" 所採用的高速攝影機,號稱有 1000 fps以上的實力 Orz

其實不只是現今的電影,即使是早期使用銀鹽膠捲的靜態攝影,也都會經過暗房的處理來達到更佳的影像表現。(這裡指的早期,是指數位影像處理未普及時,非指底片攝影。)
所以即便是古早的電影,也鮮少會直拍直出,沒經過後期處理就直接送到戲院播放,所以~依流程論,其實與現今由電腦執行後期處理相比,差異並不大。

就如同先前的回文所言,即便只是滾掃到電腦處理這個步驟,也會因為倍增的影格數,而使掃描處理時間變得更長,資料量相對也會變得更龐大。
且講究品質的商業影片,其後製的處理精密度都是以"影格"為單位,倍增的格數自然就需要加倍的處理時間(剪輯、特效的製作與Render等)。

雖然台灣的電影廳院大多都是使用2K播映系統,也的確有許多非大成本、大製作的商業電影僅使用2K解析度後製處理,但仍有許多堅持品質的影片會以較高標準的4K解析度進行製作(黑暗騎士IMax版的後製解析度更是上看8K),2K與4K數字上只有一倍的差距,但實際解析度(面積)差異可是有四倍之多。
(以Full Aperture計算,2K約320萬像素、4K約1千2百74萬像素。xK是指橫向像素數量。)

其實即便只是2K解析度的後期處理,其所需的工與時也仍是非常驚人的!忘記是哪一部動畫電影DVD特別收錄的幕後製作中(好像是Final Fantasy:The Spirits Within?),動畫師說道,該影片若以一般的電腦運算,需要費時一百多年才能完成!

就拿敝人的Q9650來說,光是要把HDV上的Full-HD影片轉為AVC/H.264 CABAC儲存(純轉檔,無任何剪輯、特效處理),以最高動態搜尋、最少的量化(量化越高細節越少)、最大深度與品質轉換來壓制,每小時的影片就得花費6-8小時才能完成(歸檔用,所以是2pass VBR省空間)!若影片有加上後製,那運算耗時更是暴增。所以敝人執行非線性處理時最怕遇到的就是地震!有一次影片匯出到90%時突然來個劇烈搖晃而不得不直接切掉電腦電源時,那種椎心的痛實在難以形容~
Ivy快出吧~~~扯遠了!回正題~

電影院中的投影機,就如同電腦的螢幕,無論螢幕的掃描頻率為何,最終決定畫面更新率的是訊源而不是螢幕(當然螢幕要有顯示的能耐,且先不論對來源動手腳的其它補償技術)。
電影院數位廳的DLP投影機,其48fps的道理敝人猜想的到的有以下兩點:
1.為了保有更佳的適用性,而無須因影片使用較高規格的更新率時而重新購建播映設備。
2.DLP眾所皆知都有彩虹效應,而最簡單有效減輕彩虹效應的方式,就是提高色輪的轉換速度。
※ 彩虹效應就是當畫面中有移動的物體時<人的視線跟著在畫面上移動>,會在物體邊緣出現閃吧閃吧七彩霓虹燈。
(高亮度物體在低亮度背景上移動時最嚴重。)
當然~這僅是敝人的猜想,若有誤還請不吝指正。

由於敝人沒有看過該片,也沒閱讀過相關的討論,所以難以評斷1000fps的用意。唯一能猜的到的,就是高速捕捉慢動作回放的鏡頭就有使用高速攝影機的需求。不過~這與畫面更新率其實是無關的。
mudada wrote:
發了一堆抱怨文,不好意思 ....

耶...說實在的,敝人看不出來您回文中有甚麼抱怨耶...
相互交流~教學相長~就別那麼客氣了~

題外話,敝人其實非常贊同電影院使用數位播放,不僅更環保,也不會有"越晚看畫質越糟"的問題!但不能同意的是~以長久來看,明明數位式的可重複性可以讓電影院更省錢也更好保養,為何數位播放的門票反而比較貴!!!敝人當然知道得添購新設備,但這不是漲價的好理由!難道賣臭豆腐的因為買了新的瓦斯爐,就可以把設備購置費用轉嫁給消費者嗎?新瓦斯爐炸的豆腐多收10元!

徐董說~嫌貴就不要看!!!
當然!但有時候敝人愛的廳就只播數位版啊...
MM工坊 wrote:
其實即便只是2K解析度的後期處理,其所需的工與時也仍是非常驚人的!忘記是哪一部動畫電影DVD特別收錄的幕後製作中(好像是Final Fantasy:The Spirits Within?),動畫師說道,該影片若以一般的電腦運算,需要費時一百多年才能完成!(恕刪)


^^ Final Fantasy The Sprits Within 是這十年來 (搞不好超過十年 >< ) 我唯一看了電影還買DVD收藏的片子,用這麼老的CPU算出來髮絲飄動的感覺,甚至還超過阿凡達的水準(不過只能算女主角的一顆頭,不然真的就爆掉了).這部片子把好好的SQUARE弄到破產,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但不能同意的是~以長久來看,明明數位式的可重複性可以讓電影院更省錢也更好保養,為何數位播放的門票反而比較貴!!!敝人當然知道得添購新設備,但這不是漲價的好理由!

關於這個議題,M大可能錯怪了電影院了. 當初整個數位播放的黑手,也就是美國的電影工業,為了要推動從拍攝到播出的系統革命,可是連哄帶騙,軟硬兼施,我們才看的到數位版的電影.當初甚至連DVD的發行公司都被要求出錢補貼戲院更新設備的支出,很多電影院的數位放映系統還是用租的,這也是推廣過程中的補貼動作,

這種情況,就好像Win7已經上市好幾年的今天,軟硬體廠商一直到現在還沒膽推出不支援Windows XP 的產品,其實有些東西到了高原期,原地踏步是無法避免的



mudada wrote:
^^ Final Fantasy The Sprits Within 是這十年來 (搞不好超過十年 >< ) 我唯一看了電影還買DVD收藏的片子,用這麼老的CPU算出來髮絲飄動的感覺,甚至還超過阿凡達的水準(不過只能算女主角的一顆頭,不然真的就爆掉了).這部片子把好好的SQUARE弄到破產,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該片敝人在看完電影後,也是隨即購入了DVD收藏。
剛Google了一下,此片的確是2001年上映,已近10個年頭,沒記錯的話,十年前的主流還是Duron 800MHz/Pentium 3 866MHz。

只能說,Square Enix老早就擁有絕佳的動畫技術,但卻在商業電影上因不成熟的策略摔了好大一跤。
反之賈伯斯帶領的Pixer雖然十年前仍未具備如此精湛的動畫技術,卻懂得如何抓住人心,每每製作的動畫電影都是叫好叫座。
當時幾位與敝人一起進戲院觀看Final Fantasy:The Sprits Within的朋友,幾乎每一位的評價都相同,都覺得動畫超真實,但劇情待加強。

如果當初Square Enix擁有如詹導、賈老般的鬼才來帶領電影團隊,今日動畫電影的霸主寶座將可能會有所異動。

mudada wrote:
關於這個議題,M大可能錯怪了電影院了. 當初整個數位播放的黑手,也就是美國的電影工業,為了要推動從拍攝到播出的系統革命,可是連哄帶騙,軟硬兼施,我們才看的到數位版的電影.當初甚至連DVD的發行公司都被要求出錢補貼戲院更新設備的支出,很多電影院的數位放映系統還是用租的,這也是推廣過程中的補貼動作,

這種情況,就好像Win7已經上市好幾年的今天,軟硬體廠商一直到現在還沒膽推出不支援Windows XP 的產品,其實有些東西到了高原期,原地踏步是無法避免的

勿以大稱呼啊~
這部分敝人就不慎了解了,無論事實與否,只能說~無奸不成商啊!
其實以在玩電腦遊戲,穩跑60fps 已經是非常順暢,比較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電影是24P,24P在遊戲中根本是個不及格數字。

更扯的是,新一代的藍光也還是24P!!!!加上解析度大幅提升,如果畫面快速移動,lag的情況反而更明顯,有時候還挺不舒服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