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p wrote:

Titan OS 系統/ 4 個 HDMI 2.1


這是歐洲獨立系統,確定台灣版不會改成 Google TV 系統嗎?

chanp
有可能 但台灣現有型號有點迷:55/65oled809、77oled789
MewTube wrote:
照目前消息看來
LG從WBE 2.0的 3層3色面板 (藍、紅/綠、藍) 增加成 4層3色 (藍、紅、綠、藍)
獨立的紅和綠磷光OLED層能顯著提昇發光效益。
放棄MLA估計是產能和成本上碰到瓶頸,
所以轉而疊加層數。
但新面板似乎只有在G和M系列才有,
C、B系列似乎還是用萬年不變的WBE面板的樣子?

三星那其實也差不多
過去QM2、QM3面板是 4層2色 (藍、藍、藍、綠),
今年的消息是增加成 5層2色 (藍、藍、藍、藍、綠)

LGD的面板品質愈來愈差勁,朋友的55吋C2 剛滿1年又11個月,二月多才會過保
面板邊緣已經出現封裝失效
有夠瞎
我另一位朋友的2016 B6跟2017的B7T到現在都還在用ㄟ,雖然也有壞點但是根本沒這麼嚴重
當初換這台之前還是我鼓舞他把QN90B退貨換C2的,原本換到C2後覺得升級感很大的說
沒想到LG給我搞這齣

LG C2 Panel boarders sealing failure.
chanp
看一下畫素形狀是哪種 然後保內趕快報修
fxckingyoubro
chanp 目前不在我這邊我無法幫你拍,但是很大機率是沒清完庫存的WBC
請問sony的A95系列停產後,之後都不會再有日製電視了嗎?
chanp
sony.com/ja/pressroom/biz/electronics/base_20241108.pdf
話說就算是MIJ MIT

面板也沒有日本製了 不是嗎
chanp
研發或特用...還是有
oops wrote:
話說就算是MIJ MIT...(恕刪)


台索的日本製討論多時,早就是個笑話,日本國內販售的都不是日本製了,何以同型號賣來台灣國卻給你日製?
chanp
不了解硬要嘴也是個笑話[XD]
阿什佛德 wrote:
請問sony...(恕刪)

索尼取消日製電視
應該跟2024年 6月後裁撤
靜岡縣的湖西工廠 有關
之後日本產線剩

木更津工廠
PlayStation、FeliCa IC卡
及相關設備、音訊相關設備等
幸田工場
數位單鏡頭相機用可更換鏡頭、鏡頭、鏡頭塊、廣播、專業用途和電影製作用相機、編輯設備、ABO、醫療外圍設備、流式細胞儀
稻澤基地
各種実装基板

索尼半導體
類比LSI、CMOS/CCD影像感測器、
微型顯示屏、半導體雷射....
索尼存儲
磁帶、光碟、醫療列印介質...
索尼太陽
麥克風、耳機、攝影機週邊、記憶卡...等

電視相關之後應該集中在
Sony EMCS (Malaysia)
上海索広映像
重覆自刪
LG日前發表第四代OLED電視顯示面板,透過獨立紅光與綠光層,配合兩組藍光層堆疊形成的Primary RGB Tandem結構設計讓亮度能大幅提升,同時也讓色彩純度表現更高,另外更藉由全新鍍膜設計降低高達99%的內部、外部光線折射,讓顯示面板能詮釋更深邃的黑色。相比傳統LCD顯示面板通常會發出70-80%藍光,LGD表示第四代OLED電視顯示面板僅會發出45%藍光,降低影響觀看者視力及影響其日夜規律問題。

LGD表示新一代面板其峰值亮度相較上一代MLA面板提升33%,達4000 nits,色彩亮度更一舉超越2000nits,達2100 nits,比前一代MLA提升40%,節能表現則在搭配新設計電源系統亦有20% 的改善(與65吋G3規格相比),新一代面板生產成本也得以降低。

以網上公佈的特點來看,LG應該主因是MLA成本,同時新面板具有亮度及顏色的提升才會果斷放棄MLA,但我對這個新面板結構比較好奇,相對起來MLA比較好理解,若除去微透鏡層主要OLED面板的畫素仍是以WRGB排列,不過仔細看了一下Primary RGB Tandem結構還是看不懂,這Primary RGB Tandem在畫素結構上還是維持WRGB這種排列嗎?有沒有懂的網友可以說明一下?

fxckingyoubro
EQUAL.H 面板光譜...
chanp
適當地增加堆疊可以增加發光效率降低發熱,色域變化請去比對新舊面板的光譜
http://www.china-led.net/news/202502/13/53996.html
韓國LC Square突破Micro LED轉印技術,良率高達99.99%
發佈日期:2025-02-13
韓國科學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突破性技術,能夠有效率地將尺寸小於髮絲的微型發光二極體(LED)晶片-即Micro LED,以極高的良率進行精準轉印。轉印過程涉及將Micro LED從原始晶圓上精準分離,並轉移至電路基板之上,這項技術的進展對於簡化Micro LED顯示器的製造流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備受業界矚目。

2月11日,LC Square公司宣布,已成功研發出一種中介層技術,能夠以驚人的99.99%(即4N)良率,轉印出寬度僅為15微米(1微米等於百萬分之一公尺)、長度為30微米的Micro LED晶片。這意味著,在轉印1萬個晶片的過程中,僅有1個可能出現瑕疵,其餘9999個均能完美轉印,展現了極高的生產精度與效率。

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紅、綠、藍微型LED排列在間隔器上(圖片來源:LC Square)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5×30微米的尺寸甚至小於人類頭髮的平均直徑(約50微米),LC Square憑藉精湛的技術,成功實現了對這種超微型晶片的精密處理。公司透露,其透過在晶片載板(COC)製造過程中,運用高速雷射技術精確識別並剔除LED晶圓上的不良元件,隨後以正常元件進行填補,從而確保了4N級的卓越良率。在這個過程中,晶片載板作為臨時基板,起到了將Micro LED從晶圓上分離並初步排列的關鍵作用,進一步提升了整體良率。

LC Square的這項技術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它有望革新Micro LED顯示器的製造流程。相較於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Micro LED在亮度、對比、色彩飽和度和能效等方面均展現出顯著優勢,被視為未來顯示器技術的領導者。然而,Micro LED的轉印與接合製程複雜度高,導致製造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廣泛應用。 LC Square的技術透過減少不良品,可望顯著降低此成本障礙。

公司表示,目前已達成99.99%的良率,並計劃在今年底前將良率進一步提升至5N(即99.999%)。此外,該技術還能處理15微米等級的超小晶片,這也有助於降低成本。由於能夠轉印較小的元件,單一晶圓所能生產的Micro LED晶片數量將大幅增加。相較之下,目前商用產品普遍採用的34×58平方微米大小的Micro LED元件,其面積是新技術的四倍之多。理論上,新技術能使單一晶圓產出的晶片數量提升四倍。

LC Square代表李效宗強調:「實現99.99%以上的量產轉印良率,是大幅降低Micro LED面板製造成本、提升產品可靠性的關鍵一步。我們將繼續努力提升良率,以增強價格競爭力,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產品以及創新的成本節約方案。」中介層作為專為轉印製程設計中介。

來源:CINNO

4K面板
99.99%良率=8百多的壞點..
99.999%良率=8拾幾個的壞點
如果RGB要各自算,還要乘以三....
MewTube
深深覺得就算再10年還是看不到microLED進入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領域
chanp
模組化的確是現階段良率及成本下的產物,家用還是看終端成本(售價
不知道藍色磷光什麼時候能用在oled上?
chanp
藍磷光目前問題太多有可能會跳過,用別的技術路線替代,前面樓有討論請自行閱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