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HDMI線材的好壞是否間接或直接影響到音質呢?

題外話,

我倒有發現一個HDMI的奇怪現象,

我家的LG LCD TV 42LM6200 有內建無線數位電視盒,我住高樓層,只用一根小小的 15cm魚雷天線,就能完整收看20台無線電視,

1.但如果我把 筆電NB 畫面 dual display,透過HDMI 輸出給 LG TV,數位電視的收訊就會被嚴重干擾.
(頻道資訊裡: 訊號強度不變,仍舊~80%,但 訊號品質 從100%降成0% )
必須 disable NB的HDMI 輸出,數位電視才能正常收訊.

2. 我曾懷疑是否是這台 NB有訊號干擾? 但我改接 Xbox 360,一樣發生 無線數位電視無法收訊. 可見這問題,不是NB造成的.

3. 我又懷疑是否是 LG 的內建無線數位電視盒不良? 但改用VIZIO XVT TV ,並拿了一台 大通 熱賣的無線數位電視盒+20dbm增益的大通天線來 替換,結果一樣會被 NB和Xbox360的HDMI 干擾...可見這問題,也不是 LG 數位電視盒造成的.

我至今仍想不通,為何 NB,Xbox360...的HDMI訊號 會干擾到 無線數位電視收訊??
我本身是認為數位訊號 應不致隨線材不同,而有明顯畫質差異. 但我實際使用 Denon 1611 擴大機後,卻發現 HDMI數位訊號經過擴大機解碼後,竟有差異, 請問, 版上許多專業和玩家,此當何解?

為何數位訊號,經過擴大機解碼後,在某些專業的高頻的測試軟體下,會出現影像差異?? 但若在一般影像或網頁瀏覽時,就不容易看出差異.

(曾發生過 Denon 擴大機 HDMI接電腦時 , 任何解析度下時,網頁或 excel或 yahoo奇摩股市的 紅色的字體會暈散, 換Video driver也沒用, 只有把Denon turn off進入standy mode, 紅色字體才正常.我把 Denon 1611的AC拔掉 重插 ,這嚴重的紅色偏移就改善許多,但在專業test pattern下,問題仍是會現形,紅字還是會稍混雜在一起. )

是否是Denon 擴大機內部的IC 不穩 ,對高頻訊號解碼/接收/輸出 錯誤?

測試條件:
PC: ATI HD3650 顯卡, 1080P輸出
TV: VIZIO 471XVT 47" 240hz IPS CCFL背光 2009製造
連接方式: PC to 擴大機 to TV
軟體: LG RD內部測試軟體( 版本可能是1998版)+Win7 ,執行crosstalk下 -Dot-line測試.
擴大機: Denon 1611 HDMI 1.4 (支援3D)
線材:有換過數種不同HDMI cable(價位約100~500,還有LG認證的)結果都一樣
相機: Canon 5D2

下面圖片 ,是2010年 剛買擴大機時,拍的.
我剛換了另一台不同電腦,顯卡是 ATI HD4670 再確認一次,也是有同樣的差異.

1. HDMI 經過 Denon 1611 解碼處理後,紅色字體變得有渲染感,每個紅字的右側出現一排額外的紅色雜點毛邊.


2. HDMI 經過 Denon 1611,但擴大機standby 關機下,直接pass through HDMI訊號,紅色字體較為銳利.

HDMI進環擴後不是pass through,而是進晶片處理,以便提供很多功能(設定畫面,3D畫面,1080P昇頻,音效運算~~~),聽到看到都是DSP晶片處理過的(也是$$花到的地方),有些中高階機種有直通功能

與這個主題到沒有相關
百家泰的一篇測試文章,業界有在走HDMI LOGO的應該都認識這間:
http://www.technical-direct.com/2014-01/%E5%B8%82%E5%94%AE20%E6%AC%BEhdmi%E7%B7%9A%E7%BA%9C%E6%B7%B1%E5%BA%A6%E5%89%96%E6%9E%90%E8%88%87%E5%93%81%E8%B3%AA%E6%95%88%E8%83%BD%E5%A4%A7%E6%AF%94%E6%8B%BC/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各個項目的結果:
1. 眼圖測試(Eye Diagram Test)
2. 訊號衰減測試(Attenuation/Insertion Loss Test)
3. 電磁干擾測試(EMI Test)
4. 插拔力測試(Insertion & Withdrawal Force Test)
5. 耐久力測試(Durability Test)

樓上pqaf大的問題可能跟EMI有關,GOOGLE一下應該可以在家做一些小測試看看是不是線材EMI的問題。
買到好線材看的爽恭喜,便宜不見得沒好貨,貴也不見得就是好!
線材不過就是整個系統的一小部份,真要追求好品質是個無底洞,樓主基本上也只要個功能正常可入耳的音質,搞個喇叭接電腦就好了!




pqaf wrote:
我本身是認為數位訊號...(恕刪)


只要你不是pass through就會有差...但消費者只知道有差 但不會想到你一台機器裡面有多少IC再做手腳

簡單來說 你市售是不一定買的到Gold的線材..

外面線材貴三三 我們工廠叫貨 整箱大約市售1/5價格

然後挑出線材跟連接器 上安捷倫量測 Pass才驗收...

用感覺的 一堆人在跳Tone

工程師都是用數據的 你線材若沒問題 那就真的沒差 但是很抱歉 市售的線材就是問題多多
原因沒什麼..你確定你買的線材LOGO是拿真的?..
好啦 拿真的 那你保證每批貨都是PASS的?


王逸祥 wrote:
講難聽一點
在這邊高談闊論的大大們
有幾個是真的用過且比較過好壞線材的差別的?

先說你的說法沒錯,不然這種貴到死的數位線材要賣給誰?
但是你有做過盲測嗎?
我做過好幾次盲測,3條線,聽9次,其他設備都不變,
沒有一個人能9次都聽出來哪幾次是最貴的那條HDMI線.
(3條做9次是為了變換播放次序,同一首歌先撥後撥,都會影響聽的心情感受.
有些歌你會越聽越好聽,越聽越聽到更多的細節.)

王逸祥 wrote:
音響是玄學, 而非科學
不然 甚麼金耳朵 甚麼高價音響 及線材 都是騙人的
理論跟器材才是最準的 不是嗎?

就是因為玄,
同一個禮物,林志玲親手送的你手上,跟林志嘉送到你手上,
你說有沒有差???玄阿!!!
當然有差,對我而言當然是林志玲送的好,爽度就100了.
但東西有差嗎???

王逸祥 wrote:
你要我解釋為何墊材會有影響 對不起我說不出來
但我的經驗就是告訴我 有差

Discover有個有關大腦的節目,相當不錯,
它告訴你,人的大腦是很容易被誤導的.
眼見不一定是真,耳聞也不一定就對.
墊材一定會影響,因為聲音是波,是能量,墊材會反射,
但是影響是好是壞,因人而異,有人愛吃辣,有人愛吃甜.
你可知道相同的器材,在不同的時間聽音樂都有不同的感覺,
因為溫度與溼度都會影響聲音的傳播,更重要的還有"心情"

你的說法沒錯,但是安慰效果居大(醫學已證實安慰劑確實能有療效)
不然

那貴桑桑的數位線材,要賣給誰!!!!
JIN DER LAND OFFICE
音響怎會是玄學? 音響器材製造商絕不會承認。電子大廠推什麼DSD,SACD,192/24,Blu-ray都沒有科學上意義,好聽好看主要是因為~~玄,不用什麼道理。分不出來是因為"沒親自用過",做這樣的廣告行銷嗎。


看過有家宣稱能治療精神分裂,聽到不好的喇吧長腦瘤~~~~這才是玄學

香酥雞 巴比Q wrote:
說真的,與其去懷疑這種數位規範。(前提你的線至少要堪用)
不如好好注意你的血壓,血糖,壓力情緒狀態。
這些變數影響你的聽覺,比那條線還大的多太多。
準備一杯,好茶或咖啡,門關起來,冷氣開下去。
這些會有意義多了。




說的太棒了

經一般性的測試,
小孩一般都聽的到18KHz的聲音,
40歲以後大約只能聽到15~16KHz.

千萬音響一個人聽,也比不上,
摟著愛人,一人一隻耳機.

500一條跟50000一條當然有差,
差在哪?電流通過,產生的磁場不同,
音波經過反射,吸收程度不同,
叫海豚聽一定聽的出來.

有差,絕對有差!

人家花了那麼多錢買數位線材!
說沒差的人,你那是在人家胸口上插刀阿!!!

同一個工廠做的包包,
一個打LV.
一個打LG.
怎麼會沒有差???
JIN DER LAND OFFICE
這棟樓真是越看越覺得無聊,說沒差的人確實是比較幸福的一群,因為只要花小錢就能滿足自己;說有差的人也不是什麼壞事,因為多了一項線材可玩。所以,有無差別真的一點都不重要,自己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JINDERLANDOFFICE wrote:
先說你的說法沒錯,不...(恕刪)



samuelottoho說:


資料的傳輸性:一般USB資料傳輸是有CRC Check的,所以只要合符最低標淮,傳錯的資料大不了是重傳,然後最多是傳輸速度較慢。

但,標淮USB audio是實時傳輸,沒有資料回饋,所以就算傳錯了,DAC也只能即樣吃下去...所以對線的要求其實是頗高的...至於Jitter,由於USB audio是吃電腦的時鐘...所以能用非同步就最好。但大部分非同步也是不會CRC check,而只不過是把資料存在Buffer改用DAC的時鐘而已。

USB檔案傳輸的速度的確相差不遠,比如說一萬個封包中有二三十個傳錯,要重傳,相差的時間也不過2~3%根本就察覺不了,使用上也不會有太大感覺,畢竟只差個一兩秒根本不重要。

但是音樂傳輸卻是即時性的,也就是,要是傳錯了,總不能把音樂停個一兩秒等正確的檔案吧,所以結果就是只能把錯的數據送入DAC中,結果就做成失真了...

Buffer的作用不是糾正錯誤,是消除傳輸時差的空隙。

同步和非同步傳輸分別在Clock訊號是用電腦的還是用DAC自帶的。

0x08的檔案傳輸,是以封包為單位,每個封包最後16位是CRC資訊,如果CRC錯誤,接收端是會發還傳送端重傳,所以能保證檔案100%正確。同理CD DATA也一樣,每節軌段最後也是CRC訊號,因此可以保證資料100%正確。

但0x01音訊傳輸,是一段的實時資料流,不會包含任何的Checksum資訊,接受端也不會檢查資訊的正確性,更別說要發還傳送端重傳,所以資料在傳輸期間出錯,DAC也只能吃錯誤的01的訊號,如果錯的只是少數的幾個bit,是不會出現爆音,但就肯定會出現失真了。但要是有Checksum機制的話,每次傳錯就只能把播放中的音樂停下等正確資料重傳了。你能接受聽歌時會不定時隨機暫停0.幾秒這樣嗎?理論上Buffer夠大,就能做到有Checksum的即時傳輸,但可惜的是,現在頂多只有作用是跳過電腦的Clock的非同步傳輸,有回傳校正的USB音訊傳輸還不存在。

也是順便一提,CD Audio跟SPDIF也是沒有checksum,所以就算沒去到跳音的程度,讀碟時的抖動、碟不同版次的製作品質等等,都還是會出現失真,雖然沒有LP那麼大,但即時讀的CD還是有誤差的喔。

拋理論說USB傳輸數據不會出錯的人,根本就是理論沒學好。

但如果算上傳輸電源的部分,USB線會改變音色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換電源線都有影響了不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