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秀 vs 秀泰:電影院的未來戰略〉
探討在串流時代下,台灣兩大影城——威秀與秀泰——如何以不同策略逆勢突圍,重新吸引觀眾走進戲院。

一、電影院的困境與轉型契機
環境挑戰:
串流影音崛起、短影音搶時間、影集養成黏性。
文化部數據顯示:2019~2024年票房下滑約四成(102億→62億)。
疫情、視窗期縮短、家用設備升級與票價物價雙壓力,讓看電影不再是唯一選擇。

轉型方向:
威秀、秀泰並未退場,而是以兩條路線重塑觀影價值。
威秀:打造「多元娛樂內容容器」。
秀泰:延伸為「生活型商場」整合體驗。

二、威秀影城的策略:硬體升級 × 生態布局
南港LaLaport旗艦店(2024年5月開幕)
投資3億元,17廳、1400座。
地點優勢:靠近軟體園區、展覽館,商務與家庭客穩定。
三鐵共構、日商三井商場助攻人流。
核心策略:經營「場域」而非單純票房
IMAX主打高規格視覺體驗。
舉辦VR演唱會、非電影活動,將影廳變成多功能舞台。
網銀國際入股後,整合會員資料與行為數據,導入人群營運概念。
關鍵理念:
「影城 × 商場 × 交通」三軸聯動。
搶佔人流節點,提前卡位影院復甦。

三、秀泰影城的策略:差異化 × 體驗導向
品牌背景:
前身為永和美麗華戲院,深耕在地市場。
二代經營(廖偉銘、廖偉翔)導入醫學背景思維,強調「快打慢」。
藍海四動作策略:
消去:移除前三排座位,提升觀影品質與滿座率。
提升:升級全牛皮座椅、按摩椅、Toto免治馬桶、精品燈光音響。
創造:推出丹普床廳、桌邊送餐等新形態影廳。
擴大:結合餐飲、書店、親子娛樂,形成「一日生活圈」。
經營哲學:
每個細節都視為使用者體驗(UX)的一部分:停車、動線、餐飲、親子、長輩友善。
影廳不只放電影,也是活動、品牌發表會場地。

威秀:
以IMAX、VR、數據化會員營運打造「內容+場域」雙引擎。
秀泰:
以創新廳型、生活商場與沉浸式體驗突圍。
巨蛋秀泰將主打Dolby Vision × Atmos × 4DX三合一體驗。
共同信念:
「讓出門變得值得」,讓觀眾重新找回進電影院的理由。

六、影片收尾呼籲
「如果這支影片有幫助到你,記得訂閱、按讚、分享!
留言告訴我們——你最近一次走進電影院,是為了哪一部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