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自認為也是燒友之一,花下去的錢至少70萬以上,可是過去對劉總編,音響展,蔡克信老師,雜誌發燒片的發燒CD都買過,但體會都有限,基本上整片CD中能找出幾首真得好聽.能聽出特別之處的就不錯了,可是不會對所有曲子都投上贊同票
直到今年暑假去清境的老英格蘭民宿住了,聽了千萬音響,才真的被震撼到,對音場,寬度,深度,聲音密度,力道動態都有了新的認識,回到家後,聽聽自己的音響,完全不是這種水準,滿分來講大概20分不到,再度反思,重新出發,換了高檔的二手喇叭,拉開喇叭間距離到3.5公尺,換了訊號線,喇叭線,電源過濾,並且聆聽時開大音量,突然才豁然明白劉總編的音場,音色,定位,層次,寬度,深度,動態到底是在講什麼,接下來對200擊的每一首曲子都聽過一遍,現在終於能領受每一首曲子的好處在哪裡,也感受到上述CD中好處在哪裡,過去對他們的誤解終於都能解開
小弟要問的是很多的發燒友公布他們的音響設備,兩個喇叭間根本隔不到2公尺,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重現到管絃樂的規模與音場,特別是住台北市的朋友,聽音樂時根本不能大聲聆聽,而200擊中很多都是大型管弦樂,有可能聽出200擊的好處在哪嗎?
能聽出200擊中每一首選曲的好處,心悅誠服劉總編的,能舉手說有嗎?
wllee9918 wrote:
小弟要問的是很多的發燒友公布他們的音響設備,兩個喇叭間根本隔不到2公尺,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重現到管絃樂的規模與音場,特別是住台北市的朋友,聽音樂時根本不能大聲聆聽,而200擊中很多都是大型管弦樂,有可能聽出200擊的好處在哪嗎?
耳機的兩個耳罩之間, 距離只有20公分, 該有的也一樣都有.
二聲道2個喇叭的間隔不到2公尺, 近場聆聽也還是很有得聽的.
關於大聲聆聽, 我是覺得很多燒友的耳朵都很重.
拜訪過幾個燒友, 他們聽的音量, 開手機分貝app出來測, 音量都在85db以上... 聽到我耳朵都在痛了.
其實大編制曲子, 最小聲的地方聽得清楚也就足夠了, 開到很大聲或爆棚基本上就增加爽度而已.
很多人的音響空間沒處理好, 開大聲反而有各種駐波問題.
小空間不一定是問題. 比較有問題的是系統或空間沒處理好, 讓很多好曲子變得不耐聽.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耳機的兩個耳罩之間...(恕刪)
耳機音響跟喇叭音響兩個是不同的動物, 應該不能直接比較. 你能夠把兩個喇叭直接貼在耳朵上,放很小聲,把它們當耳機使用嗎? 應該不行. 你能夠把兩個耳機拿開耳朵, 翻過來面朝你, 然後打開很大聲, 變成喇叭嗎? 應該也不行.
耳機基本上是幾乎無空間或極小耳罩空間, 由耳機的發聲膜對著你的耳膜震動,所以除非周遭噪音很大, 否則周邊的空間跟耳機的音質完全扯不上邊. 至於喇叭的發聲,則必須透過一段的距離才能穿到耳膜裡. 就算一個狹小的房間,就體積而言也應該比耳罩空間大上好幾萬倍吧? 因此, 喇叭音質受到空間的影響比起耳機來說應該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吧?
一般而言,喇叭的聆聽空間大一些自然比侷促的小空間較有優勢,當然還有太多的變數,包括吸音,空間立體形狀等等,也都會影響!
至於200擊的介紹,其實參考參考就好. 我買CD比較怕的是碰到真的很不好的地雷,除此以外,到底多麼發燒,也不是絕對的.
小惡魔市集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