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作業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音響空間規劃,從來就不只是把喇叭買好、放好就能結案的一件事。真正能打造一套能穩定運作、可升級、不受干擾的影音系統,關鍵在於最初基礎規劃,尤其管線配置工程,它是整個系統的骨幹。
前置作業不是裝裝樣子,而是實打實的幹。
很多設計師都會說:「等設計圖畫好,等木工下角料再請你來配合就好了。」但有經驗的人都知道,真的等到那個時候,大部份都已經來不及了!
時常跟很多預計或是準備設計音響空間的朋友們說:三方(屋主、設計公司、音響公司)必需碰面溝通!
三方一定要在裝潢進場前見面討論,不是寒暄交換名片而已,而是要仔細討論:
正面在那裡;電視牆有沒有封板?高度預計多少?裝修後空間面寬、深度、挑高?
背牆與天花板是否封閉?設備櫃尺寸?插座與網路孔預留幾個?
通常第一步先確認平立面圖上的呎吋與動線規劃。沒看圖面或看不懂圖,就別談什麼音響規劃。
完整的平立面呎吋確認,才能再往下討論:管線配置、設備位置、電源、喇叭擺位與或是聲學處理。
任何的時候,我都會強調「管線一定要可抽換」。
很多人問:「線不就拉好就好了?為什麼要活管?」
答案很簡單:你不知道三年後、五年後的規格會發生什麼變化。
影音產品真的發展太快,從 480P 到 4K,緊接而來的 還有8K。
近年我們更有感的部份,劇院系統聲道數量的的增加,
從傳統 5.1 到現在動輒 5.1.2、7.1.4、9.2.6聲道;聲道數只會越來越多!
因此我會建議:不管當下用不用的到,至少天花板、環繞、超低音管線多預留,能多就不要少。
有個案例,故事是這樣子的:
音響業被通知可以「進場」時,木工已經下完角料了,投影機、布幕、音響置都在設計圖上,但完全沒配管。
要堅持,投影機連接至擴大機的HDMI一定要配活管!
但現場木工除了角料下完以外。很多地方都已經封板,現場狀況,轉彎半徑太小、角度過死,如果要配置1吋的PVC管,除非拆板,不然根本無法施作。
最常見的問題包括:
冷氣、水電線路與音響管線互卡。
木工封板時隨便移動已經配置好的管線方向。
出線孔處太小、未將管頭露出,導至管線難以抽換、HDMI線抽換不易。
補強位置與圖面有落差。投影機或是環繞聲道等等,無法掛在預期的位置。
所以音響業的服務,從來都不是只有「來裝音響」這麼簡單,而是提供整體系統性的空間整合與規劃建議。
所以:
提早規劃、提早進場,木工下角材之前完成配管(如需修改,時間寬裕)。
拉活管、可抽換,為升級保留彈性的空間。
提供完整的規劃配置圖、設備列表與技術需求,協助設計師作業。
考量日後維修與擴充,配置檢修孔、圖面標示清楚。
管線工程的施作,需保證未來維護與調整性。
相信每一個音響玩家比誰都在乎未來的升級與擴充。
很多人以為:「器材選對了就夠了」,但我認為,80%的效果決定在前置作業。
打造一個「穩定、可升級、可維護」的影音空間,提早參與、提早介入,並不是要跟誰搶時間,而是要大家把事情一次做好。
影音可以是奢侈品,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設備不是一次性消費,而是一種可以長期使用的空間體驗。
要玩得久、玩得有興趣、玩出樂趣!讓我們就從一根「正確的管線」開始。
選擇器材,不如先選好規劃
系統規劃,首要做前置作業
一份細心,才有一輩子超值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