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
平靜的心拒絕再有浪潮~

是的!就是鬼迷心竅,手滑了,而且還一滑再滑,滑出一套耳機系統來了。

看了很多耳機的玩家,都是因為音箱會吵到別人,所以選擇了耳機,或者是雙系統,自由選擇場景來使用。自己的話,倒是沒有會到吵別人的困擾,單純就是想試看看。

其實就設備而言,耳機的系統跟音箱的系統,是大同小異的。差別在擴大機跟耳機的部分,前面的東西都是通用的。

之前開箱過的電腦喇叭:【 真.電腦喇叭 】Genelec 8341A 開箱

耳機所使用設備如下:
Roon Core:NUC 12th 1260P 電腦。
1.改裝無風扇機殼。
2.使用線性電源。
3.安裝 Roon Optimized Core Kit (效果顯著)。
4.優化 Bios。【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數位轉盤:Lumin U2。
1.內建線性電源了。
2.SFP/RJ45 雙介面,可以實現光隔離。
3.USB的輸出孔,"號稱" 是低雜訊、直接耦合 USB 輸出 。
4.Leedh Processing 數位音控,"號稱"是無損數位音量控制。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DAC:Weiss DAC204。
1.可以作為DDC。
2.共有4組的增益可選,其實這個功能很實用,如果耳機是高靈敏度,耳擴的功率又很大的話,即使音量旋鈕只轉一點點,還是會很大聲,非常的難調整。這時候,只要把增益減下來,就可以有一個比較寬廣的調整空間。
3.冷門!非常冷門的DAC,在國內使用的人,應該很少。【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真空管擴大機:PrimaLuna EVO 100
1.自己用過的真空管擴大機,真的很少。實在不知道,對於管擴而言,什麼是優點什麼是缺點。硬要說優點的話,就是不會有哼聲,非常地安靜。即使把耳朵貼近聽,也聽不出有什麼哼聲。
2.在機體的側邊,有一個耳機跟喇叭的切換開關。本來還在想說,在耳機模式下,會不會只用前面的訊號管來推動,而不是用後面的功率管來推動,後來確認在耳機模式下,也是用後面的功率管來推動的。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耳機:鐵三角 ATH-AD2000X.森海 HD 660S2。
1.鐵三角這一副耳罩的話,很久之前就有了,但是一直覺得沒有把它發揮得很好。所以才想說,要確實地整頓一下耳機的系統,才不辜負這一副耳機的盛名。在構築的過程之中,又購入了深海HD 660S2,這兩副算是風格差異頗大的,但都各有愛好者。
2.鐵三角這一副耳機,因為原廠的耳機套太淺了,會壓到外耳,實在是不舒服。後來更換小羊皮的耳機套,聲音稍微有改變,但是舒適感好很多。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設備都已經聽了好一陣子了,照片的話,大部分都在新品的時候拍攝的。
感謝各位的耐心閱讀。
等級不低,聲音表現不錯的音響組合令人稱羨;Weiss DAC是非常好的DAC,同好之中不少人使用5系列,只是這等級多比較低調。另就預算配比來看,好像有點頭重腳輕,如果是我,會減串流,加重耳機,因為「喇叭(耳機)-擴大機」佔音響系統聲音表現七、八成以上,HD 660S2會上800系列,有機會直上旗艦,相信會有君臨天下的聽感。
第二個建議,管機缺喇叭甚是令人扼腕,找對“優質”喇叭,廳人聲、爵士、室內樂⋯類,會是人生最大享受。
歐痞康
確實如您說的,配比上有一點頭重腳輕。當時在選擇耳機時,也是有一點抱著試看看的心態,本以為只有單端的耳機輸出,聲音會很一般,結果一出聲,著實令人有一點小驚豔,也有可能是我見識少的關係。
歐痞康
話說,lingo 兄台您的 ID 名稱,怎麼有一種日語的感覺,怎麼看都像是「りんご 」的羅馬音。如果是我會錯意的話,敬請見諒。
lingo意思是lin-go啦!
用過不少EL34(偏愛)雖然聲音不夠“奶”味,還是值得再加投資「小編制」夜晚聆聽用喇叭(知道有Genelec)不同聽感,而且該讓耳朵休息一下。再說音響設備永遠不嫌多,是吧!
歐痞康
您說得對,「音響設備永遠不嫌多」!這又讓我找到一個可以繼續「手滑」的理由了 (笑)。
個人些許淺見
樓主有二組耳機 : 鐵三角AD2000X接頭為3.5mm(附6.3mm轉接頭), 及森海HD 660S2有二組線材, 不同插頭:單端6.3mm / 平衡4.4mm
樓主擴大機EVO 100, 耳機輸出口為6.3mm, 可直接森海單端線或鐵三角加轉接頭, 森海平衡線需另備4.4耳擴
再看Weiss, 並非冷門的, 在國內使用的燒友也不少, 只是DAC204係屬入門新款( 主要功能稱做立體聲 24 位 / 192kHz D/A 轉換器 ),
他有兩個 AES/EBU (S/PDIF) 輸入:連接 RCA 和 Toslink(光纖)連接器, 另外還有一個 USB B輸入, 支援 samp音頻44.1-384 kHz 及DSD128…
至於輸出, 一組RCA輸出是不平衡, 一組XLR 輸出則是平衡的,但這個平衡端子是歐規( 2’ 3腳接地順序或不接地, 歐美日規格不同, 連接設備也需一致 )
所幸樓主功放EVO 100只有RCA輸入不受影響, 但反窺功能投資只用一半…?
致於EVO 100有EL34及KT88兩個版本, 有4組的增益可選, 但前提是功能用在黑膠MC模式之下…而 Weiss DAC204光電轉換USB音訊傳輸, 是否一定另需要HiFi RSA720或其他光纖集線器等等, 相信很多玩家會提出使用心得及見解, 在此就暫且略過, 留請燒友做進階討論
2’ 3萬的耳機用20幾萬的設備支援…或許各有銳見…
歐痞康
EVO 100 擴大機,只有EL34的版本可以選,沒有KT88的版本可以選。至於您說的DAC 204的「光電轉換」,作為DDC的功能,如果是用USB進訊號,其它的數位輸出,同時也會輸出數位訊號。
歐痞康
但是,如果是光纖訊號進,類比訊號是會輸出的,其它的數位輸出孔會不會輸出,這個就要再確認了。如果我的認知沒有錯的話。 DAC 204 是不具備「光電 」轉換的功能的。
用真空管絕大多數就跟平衡絕緣了。

不可能用前面訊號管直接推耳機,內阻太高了『幾十kΩ』,需要輸出變壓器匹配阻抗才能推耳機(耳機頂多幾百Ω),嚴格說不是訊號管或是功率管,而是用OPT(輸出變壓器)來推。網拍上很多訊號管做的小耳擴大多內部還有OPA實際推動耳機。

自己也有這種真空管喇叭/耳機可切換擴大機,原理通常是OPT有專用耳機繞組(100 Ω 輸出阻抗,這較少見),常見作法是耳機輸出端加分壓電阻,例如 100Ω~330Ω 串聯,或是headphone adapter box

----以下科普---

推耳機時:若直接用變壓器次級抽頭接上耳機32 Ω~600 Ω 負載輸出,就會讓管子看到極高的反射阻抗(例如上升到數十 kΩ),管子工作點變「近似空載」,負載線變平。電流擺幅小,失真減少,但功率極低。音色會變「乾淨但薄、動態縮小」。耳機吃到後級過高電壓,音量燒大會燒耳機,必須串電阻降壓。
通常設計需要用耳機專用抽頭(例如 32Ω 專用繞組)或透過串接高阻電阻降壓/阻抗匹配網路。
歐痞康
長知識了!查了一下,原來是這樣子,感謝告知。訊號的路徑: 功率管 (EL34) → 輸出變壓器 (OPT) → 耳機插孔。
歐痞康
由功率管輸出訊號,再透過 OPT 進行阻抗匹配後,訊號才進入耳機插孔,原來這才是管機的工作方式。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