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低到高聽出音響喇叭的境界與價格,從1萬到2000萬


fyl0206 wrote:
這只是一個參考不是答案,不代表能找得到同樣的器材就依樣畫葫蘆。至少比較有興趣的品牌喇叭能選擇為期一年左右採取長跑代理那裡聽累積比較足夠的經驗而不是 7~8 天左右網路馬上搜尋最低價下標要結果者(現代網採習慣的方式..),一樣自力有其他的相關的影檔請善搜尋...(恕刪)


很感謝分享觀點與持正面的態度! 五分奉上請查收!
Youtube影片, 可否做音響效果之參考, 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就不爭論了!

我個人的經驗是在音響店聽到的B&W 686 S2與B&W CM1 S2, 和我在家聽B&W 686 S2與B&W CM1 S2 Youtube影片, 兩種情境聽到兩組喇叭各自對比的優點是一樣的。

反對的人可能會說空間擺放、線材、擴大機...等等不同, 無法比較。

認為Youtube影片, 可做音響效果之參考的發燒友, 就聽聽看!
認為Youtube影片, 不可做音響效果之參考的發燒友, 就聽實體器材!

fyl0206 wrote:
我認為並不是所有入門的消費者一律強制性質地選擇進口 or 二手的品牌成品喇叭,也有很多人入門是由左岸或者私人工作室自有的作品,組合跟搭配自然多很多。


所以有很多入門消費者並不是買成品喇叭,而是自己選好零件後,請左岸或私人工作室組裝的嗎?這滿厲害的,對我來講,有這種sense的人,已經不是"入門"程度了,或者也可以說我離"入門"還很遙遠,大概還站在圍牆外吧

fyl0206 wrote:二者影響一套系統最重要的部份單體的物理特性通常決定了八成左右(尤其全音域系統..),單體的靈敏度與負載阻抗決定了功率放大器電氣特性的比重可以遞減。雖然已經不是新手的部份了⋯⋯

三者全音域喇叭(現代銣磁單體有之..)只有一顆單體負責整個音樂重播的頻域,頗受一些族群的歡迎。對單獨一顆單體的聲音屬性/品牌特性自然會多研究一些不是無可厚非?


多研究當然很好,只是就像我前面講的,我在youtube上看(聽),一下就遇到瓶頸了,或許我比較駑鈍吧

fyl0206 wrote:到了有點資歷的發燒友其實聲音不正確的比率也非常多(for ex:友站的傻音響大濕國際五大唱片公司發行的唱片垃圾論實在是無法恭維..),


傻音響大濕有其自成一格的聆樂需求與標準,不同需求的人採用不同的標準,對聲音正確與否的看法會南轅北轍也不奇怪。

fyl0206 wrote:遑論尤其是預算比較高的新手搭配容易出問題的機會多很多。有時候出席友人壯觀的軍火庫(好幾套,一樓層一套一千萬的系統已經是小兒科了..),每層空間理想,完全按照音響神壇指示整個天花板用硬木做鑿井高頻吸得聲音很乾沒水分,花越多錢越難聽的比比皆是⋯


嗯,畢竟經驗是用錢買不到的(不過有錢的人若有心下功夫,累積經驗的速度應該比一般人快吧)


fyl0206 wrote:如果發現自己第一套系統不足的地方,那麼升級其他器材自己也會有點譜而不需要不到一兩年整套系統大搬風,可以提供初步的參考。如果預算充足的發燒友從採買(首購/升級)名單刪除的速度也迅速多了。


這段的意思是說,可以透過youtube影片發現自己系統不足的地方嗎?要如何做呢?

fyl0206 wrote:PS.:這只是一個參考不是答案,不代表能找得到同樣的器材就依樣畫葫蘆。至少比較有興趣的品牌喇叭能選擇為期一年左右採取長跑代理那裡聽累積比較足夠的經驗而不是 7~8 天左右網路馬上搜尋最低價下標要結果者(現代網採習慣的方式..),一樣自力有其他的相關的影檔請善搜尋。。。


基本上同意。所以fyl0206大也認為youtube影片能提供的參考,僅止於聽到"相對的音色差異",更進一步的判斷仍需夠多的現場聆聽囉?若是這樣的話,我覺得即使是"沒那麼有興趣的品牌",最好還是能去現場聽一下,而不是一開始就在youtube上把它剔除了,搞不好其實自己更喜歡那個"沒那麼有興趣的品牌",除非沒那麼多時間一一去聽,那就隨緣吧,至少這樣篩選出來的品牌或型號,應該也不至於和自己的喜好差太多。

還是您認為可以從youtube影片得到更多資訊?(我這樣問是想知道我們在認知上的交集到哪裡)

fyl0206 wrote:
剛好最近在搜尋 Lowther...(恕刪)


像這樣可以用來抓明顯缺陷的對照,我就覺得較有參考價值
我似乎漸漸可以體會fyl0206大從youtube收集音響資訊的好處了
但由於兩個影片的空間及收音設備不同
要如何判斷兩者的優劣是由箱體板材的厚薄所造成的呢?

fyl0206大應該多貼一些這樣的影片,加上您的分析
我想可以幫助不少像我一樣的新手

tt_koupe wrote:
如果認為換線材效果有限,那表示你線材可能碰不夠多,玩不夠透。

當然價格上必須合理比例,再者通常知名產品價格越高對線材變換越能表現不同處。


呵呵~~音響界這一行老是有這類說法,大家也見怪不怪

無奈,音響器材通膨讓這些說法都變成笑話了

25年前:
A: 我音響換了你說的線材,根本沒用
B: 你音響等級太差,我家的音響20萬元,一換線就聽出效果

15年前:
A: 我音響是你當初推薦的那套經典產品(20萬的系統....別懷疑,25年前這樣的系統很屌了),為何換線還沒效果
B: 你的音響等級跟不上了...來,換我這套50萬的才夠班,再來搭我這線
A: X的,再信你一次

5年前:
A: 你這線材要10萬? 怎麼換了沒什麼效果
B: 你那老舊的器材跟不上我那最新的線材了....


說真的,做這行業有不少人整天研究神話和鬼話,勝過自己對電磁學和材料科學的專注程度,業內待久了,會知道不少笑話
1000K wrote:
呵呵~~音響界這一行...(恕刪)

不這樣說怎顯現的出老燒的風範勒..
說久了就自以為是真的了..

當初老燒這句話一出來..我除了真的不想多說..
瑞士刀達人虐的老莫嫑嫑der..

1000K wrote:
說真的,做這行業有不少人整天研究神話和鬼話,勝過自己對電磁學和材料科學的專注程度,業內待久了,會知道不少笑話...(恕刪)


話雖如此現在消費者也沒那麼好騙了 況且未來主流必定是無線藍芽 和多媒體整合系統 線材需求量降低 生意相對會受影響

所以現在看到賣線材的業務反倒主要都是往耳機板跑 畢竟耳機玩家通常比較年輕專業程度較差經驗不足 但卻又莫名非常講究音質 所以無線耳機沒辦法在這區塊形成主流 讓廠商有利可圖 甚至連低階耳機都搞可換線設計 反正玩家也搞不清楚差異在哪 以價論聲心理作用 外加美少女動漫人物公仔貼圖擺出來 自有願者上鉤



1000K wrote:
呵呵~~音響界這一...(恕刪)


同感!

聲學明明是一門科學,卻能變成玄學!最後是不是要歸類於心理學?

偏偏台灣人就吃"玄學"這一套,實在是無言極了,而各家音響器材大廠,為了開發新產品砸大錢建研究室,買各種科學儀器來規劃與建立產品的設計,從產品研發一直到末端通路販售都是依據科學研究而來,所以不乏有玩家公認的好器材打開內部後卻發現用的是很鳥的線材,若是玩家自己拆了更換所謂頂級"高貴"的線材,保證結果一定整個走鐘。

舉個人的實例,Coaxial數位同軸線標準是75歐姆,個人最常使用的是自製的第四台同軸電纜(標準75歐姆),材料不超過200台幣,我也有一條2000台幣買的數位同軸線,但是實際上用第四台同軸電纜自製的同軸線,細節更豐富........

器材價格不透明、代理價格過高、不談科學談玄學!台灣的音響市場就是這樣被玩死的。
pariah.T wrote:
反正玩家也搞不清楚差異在哪...(恕刪)


在耳機店, 店員拿耳機給我試, 經由試聽一條一條的線, 聽出每條線對音質的影響, 最後我決定換這條7000多的純銀耳機線。
這條耳機線, 跟原廠銅線比較, 高音更圓潤上潛, 中低頻更寬鬆, 音場結相也更清晰。
所以, 一些玩家是聽出差別, 才會花錢換線。

7000多的純銀耳機線


takeone4345 wrote:
不這樣說怎顯現的出...(恕刪)
自以為是國王,結果原來自己穿新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