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us wrote:
不過你說你都買到萬元等級的線了,照理說問問題應該不會這樣問才對。


前面也說過 我也只買過這兩條...所以其實也沒聽過與幾十萬的線 有多大差異 (音響店有聽過但家裡沒有)

所以才會問題一堆 而且我是技術職業 所以比較注重"理"
也在幾個國家工作多年 研究上來說 國外討論也比較少以"感性"為出發點
就算研究對象是 "音響與人的聽感之關係"

就如同人體工學設計 如同電影或2聲道調整 雖然 用戶肯定是都因人而異
但都可以簡單用麥克風調整量測 很快就到一個水準
而不是讓用戶人坐在那裏 這邊靠耳聽+2 那邊+3db 這邊慢了一點 再加一點這樣

Antus wrote:
不過另外說,我幾個職業演奏朋友,有在國立交響樂團的,有在大學教的,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音響都很普通,有的是用幾千塊的手提Sony boombox,好一點的有1萬多的床頭音響,我想了一下,沒有人的"音響"是超過台幣3萬塊,他們來我家,都說我的比他們的好聽,但他們不會想花錢在這上面。


音樂圈很小 非常小 業界很多學校都有請外師去上課沒錯 應該都有認識吧 畢竟都是協會的
確實樂團常常也是帶一台手提音響而已....
教室裡也是.....
Antus wrote:
線材也是一樣,今天A公司的線,插上去人家覺得好聽,價錢也合理,就越賣越好變知名品牌,說到底,音響和音樂一樣,其實是很主觀的行業,賣音響,其實和賣樂器沒有太大不同,都是聽喜歡,價錢能接受,就買回家,你去買小提琴會要店家提供"測試數據"嗎?

我覺得講究數據不一定是為了追求客觀,很多時候反而是為了判斷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觀,例如某人要求另一半身高要在175公分左右,175公分雖然是一個客觀的數字,但同時也是一個很主觀的「標準」,為什麼不是165或185?因為對當事者而言,175就是主觀上感覺最舒服的。(當然正常人不會光看身高來擇偶,這只是為了方便討論而將例子簡化)

所以若買小提琴時,能夠有數據來判斷是否符合自身所需,對消費者而言也滿好的,只是實務上,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進行量測、建立資料庫,成本過於高昂,還不如直接拉一拉來聽音色就好
ldw406 wrote:
所以若買小提琴時,能夠有數據來判斷是否符合自身所需,對消費者而言也滿好的,只是實務上,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進行量測、建立資料庫,成本過於高昂,還不如直接拉一拉來聽音色就好


是的!! 重點當然還是
消費者容易選擇買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東西就越好 市場也越成熟
而且時代一再一再的進步 如果可以更好 更方便 更簡易挑選與販售是雙贏局面
食衣住行的各種"標示"與"規範"也建立的越來越清楚 何苦緊抓著以往的標示或銷售模式?



如果網購褲子 不能試穿 那就看看褲長腰圍做參考

樂器 也是去拉兩下彈看看就好了確實沒錯 就知道適不適合自己了

線材 應該我是沒辦法想要測試的都借回來聽一陣子看看 或是把器材空間都搬過去
若真要玩 碰運氣 如同各位大大建議的 只能買回來聽看看就知道了
gt730730 wrote:
是的!! 重點當然(恕刪)

所以
你聽過,看過只是懷疑覺得抽象與一恍惚

最後一段話
跟你所謂的"理"字相違背
你的心態還是很大(指數的)
^70.80%^還要More...More
這是沒辦法幫忙了
gt730730 wrote:
老實說 我也只買過(恕刪)


我就是在美國一路從10多歲到30多才回台灣的,我還是念電機系的,你想要量測數據這部分我完全能理解,我也會去量東量西,我以前會DIY喇叭擴大機,但是音響行業,不管是器材或是線材,成不成功幾乎都不是靠測量報告的。

賣音響,比較像賣樂器,而不是賣儀器。

我不是說不能測量,當然可以量測,但這樣說好了,RCA接頭WBT應該算很高檔的了,一顆也就幾千塊,裸線你買1米幾千塊也算很高檔的了,DIY一條線就萬把塊。

要量?我們公司買兩台還不錯的BERT+示波器,花了3-4千萬,拿線去量可不可以?當然可以,量完了,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你說的室內響應曲線或殘響測量這是沒錯,這個可以量,看有沒有凹陷或共振,還有電腦模擬可以做,這個有,也算普遍,但線材?基本上量起來都是平的,要怎麼判斷?

你說國外線材都是理性分析?有沒有網站連結可以參考? 不然我看的都是這條線溫暖,那條線解析這種主觀感受形容詞,從來沒聽過說這條線量起來感抗是多少,容抗是多少,所以聽起來是怎樣怎樣。
Antus wrote:
我就是在美國一路從1(恕刪)


前面說的我都覺得 分析的合情理 也能理解 只是...

Antus wrote:
你說國外線材都是理性分析?有沒有網站連結可以參考?

gt730730 wrote:
研究上來說 國外討論也比較少以"感性"為出發點
就算研究對象是 "音響與人的聽感之關係"


我應該沒說過這樣的話吧? 上面這兩種說法 是會把它看成一樣的嗎?

Antus wrote:
你說國外線材都是理性分析?有沒有網站連結可以參考?


雖然我認為我沒說過 但你怎麼看 這樓大大提供的連結
測量這些數值算不算 一種理性分析? 那假設說測量真的沒用
為什麼這個廠商卻去做花時間花大錢做沒用的測量 ? 還要放公開網頁上提供給誰參考呢?

其實就像大大回文說的 廠商確實是可以直接寫 "這條線溫暖 之類的形容詞"
確實會簡單的多 又更省錢
gt730730 wrote:
研究上來說 國外討論也比較少以"感性"為出發點
就算研究對象是 "音響與人的聽感之關係"



研究上來說 國外討論也比較少以"感性"為出發點
就算研究對象是 "音響與人的聽感之關係"

那這個有網站分享嗎?我有點好奇。

網友列的是線材廠的量測數據沒錯,就像水電要拉電線要看用電量大小決定要拉多粗的線,那是規格,這些線常用在商業場所,可能一拉就幾十幾百米,所以要有防火多少度,絕緣要多少,頻寬,損耗多少等等規範。

但音響線材講的已經不是規格的東西了,這些所謂的"發燒線"早就超越這部分了,音響線主要是"聽感",這條線"聽"起來怎樣,你去看20-20K的頻響曲線,3條都很平,4S11"看起來低音有小凸一塊,所以低音比較好?4S8看起來延伸更廣,所以高音比較漂亮? 真的嗎?

這線不貴,你可以自己玩玩看。

我的經驗是,參考就好。
gt730730 wrote:
測量這些數值算不算 一種理性分析? 那如果測量真的沒用
為什麼這個廠商卻去做沒用的測量 ? 還要放網頁上提供參考呢?

因為Canare主要是錄音室等專業領域的品牌,所以我想廠商公佈這些數據,應該是為了表示這個產品可以多高程度地「再現」原本的聲音,並不是為了讓人判斷它會有什麼樣的聽感,而以一般家用消費者為主的HiEnd線材品牌,才比較會去強調聽感,然後聽感又很難用數據表現,所以就不會特地公佈數據,而是以一些形容詞來表現。
ldw406 wrote:
因為Canere主要是錄音室等專業領域的品牌,所以我想廠商公佈這些數據,應該是為了表示這個產品可以多高程度地「再現」原本的聲音,並不是為了讓人判斷它會有什麼樣的聽感,而以一般家用消費者為主的HiEnd線材品牌,才比較會去強調聽感,然後聽感又很難用數據表現,所以就不會特地公佈數據,而是以一些形容詞來表現。


了解 原來是這樣 謝謝大大說明
這樣說來Canere這家 對我來說應該是不錯的目標

我不是隨便說 就個人來說聽感我也比較偏向喜好 "再現"
如果可以"再現" 收音 或 "再現" 調音師當下調出來的 音場 原汁原味也是一種玩法
gt730730 wrote:
了解 原來是這樣 謝謝大大說明

不過我覺得真的想用數據去表現聽感的話,應該是做得到的,即使或許現在的科技做不到,但未來應該能做到,只是需要量測的東西不會只有像Canare網站上這些最基本的數據,還會包含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到底有沒有必要花大量成本去做這些量測?

gt730730 wrote: 就個人來說聽感我也比較偏向喜好 "再現"
如果可以"再現" 收音 或 "再現" 調音師當下調出來的 音場 原汁原味也是一種玩法

我個人也是偏好中性的再現,但再怎麼中性,不同的燒友還是有不同的偏好,尤其很多人很重視「質感」這種相對主觀的感受,追求的不只是再現,更是某種味道。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