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e920 wrote:
另外回答另一個問題, 黑膠必須垂直保存, 千萬不要水平疊放在一起, 否則很容易重量壓傷. 如果你從國外購買, 你根本無法控制當中的過程, 全靠你的人品.
像我郵購CD, 雖然他們包在紙板裡頭再寄出來, 但往往收到時外面的塑膠殼都損壞了!


同意M大說的, 黑膠唱片是必須垂直保存沒錯.
購買唱片為了怕壓傷, 還是自己去商店購買,小心帶回家最能自己控管風險.
否則只要是經過貨運或快遞等等方式送到您府上的, 唱片在滿滿的貨車裡都有可能被其它貨物擠壓碰撞到, 或是遇到粗心粗魯的運送者, 這是不會分國外貨運或國內貨運, 不是嗎? 或說, 國外的運送鏈是比較長, 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分享一個經驗, 前陣子我才在國內找了好久才買到我的第一張華語歌手的黑膠唱片,張雨生的卡拉OK.台北.我,(很多網路商店都缺這張, 訂了兩次後來都被唱片行告知抱歉缺貨,直接退款), 收到的時候開心打開沒存細看就聽了, 隔天居然發現第一張居然邊緣有一處不平,彎彎的,唱針遇到彎彎處會起伏很大, 心情超差的, 要不是已經買不到應該就退貨了. 唉!可能我人品也是差吧!? 國內買的黑膠唱片也會踩地雷.
Celibidache88 wrote:
唉!可能我人品也是差吧!? 國內買的黑膠唱片也會踩地雷.


哈哈!您真幽默!

再請教一個小問題:黑膠和CD比較,您覺得哪一種或哪一類的樂器的音色差異最大?大提琴?鋼琴?弦樂?管樂?或者都差不多?

再次感謝!
Monte920
弦樂器(小提琴,大提琴)等等的擦弦松香味LP較美. 其他鋼琴, 木管或銅管樂器感覺差別不大. 打擊樂器的震撼聲則數位CD更有優勢. 因為CD的動態範圍比LP大, 且CD受到震動的影響也比LP小.
shaolihmin
太棒了!這可以大大地幫助我挑片。謝謝M大!
shaolihmin wrote:
哈哈!您真幽默!再請(恕刪)


理論上訊源都只是訊號來源,誰﹙載體﹚帶來的不是很重要,因為真正決定聲音的是《錄音》、《喇叭 + 擴大機》,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去計較那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影響,不如先將「關鍵」搞好,舉例說:花幾十萬買條三頂帽子的線,聲音的確是會好一點,可是把這預算挪去喇叭或擴大機,用原廠小黑線接,聲音可是好上好幾倍!所以不必捨本逐未去計較LP和CD才是。
如果真要比,兩者是有些差異,以sfp來說,LP採RIAA曲線還原,基本上瞬間動態受刻槽擺幅限制﹙所以能不能過1812砲聲變成入門考﹚刻紋疏密可以解決;CD則若事先未能處理好高低電平差,最後只能使出壓縮大絕,對聲音影響是一定的,至於「音色」關鍵點在「磨擦」,在此狀況若阻力增加使得該放不放該斷不斷,有人說好聽有人說失真,只能說見人見智,於是有多事者增加盤重以產生更大慣力,或吸住唱片、或重壓唱片…目的讓它跟著轉盤走,總之就是想盡辦法叫它喝下孟婆湯不要留戀,此一物理象現套用到「哪一類的樂器的音色差異最大」上可能…,「玩音響」應該反過來說,當你學會如何利用調整來控制聲音,找到屬於自己喜歡的聲音﹙如VTA高低聲音都不一樣﹚,這才叫「玩」,再來談黑膠如何如何才有意義﹙相同道理,「三頂帽子」的線需要才用,不是沒事掛嘴邊﹚,也是LP比CD好玩、迷人的地方。
故唱盤首在調整,以期得到正確的聲音和保護器材﹙不正常磨擦加速損耗﹚,所以Lesson one「唱盤要水平」﹙思考一下,如何才能知道它水平?﹚;最重要的是「唱臂調整」,建議網路搜尋文章或影片先求基礎,不然「從頭到尾」打字太累人了,而且大部分不知道在說什麼,然後融會貫通學會「歸零調整」﹙針壓<加建議中數>、高低傾側、抗滑…;名詞是奪射擊之美﹚先,此刻才算進入「少林寺」。
用自以為最簡單的方式概略說明,提供參考。
Monte920 wrote:
Vanska這套SACD...(恕刪)


今早剛剛收到!10點半過後(住大樓,怕吵到鄰居)就開始我的"交響曲饗宴"。剛開始遵從M大指示,將聲音調到聽"鬼太鼓座"的地方(11點方向,也是我開過最大的音量),先從"田園"聽起。幾分鐘過後,覺得力稍有未逮,於是增加到12點鐘。果然如M大描述的"整個演奏就虎虎生風, 音響效果相當好"!尤其第三樂章開始,真有雷霆萬鈞的氣勢!我的喇叭不大,聽經典錄音的CD,低音往往糊成一團,這個版本的低音力道雄渾、歷歷分明,其它的聲部更不用說了。這也是我第一次對我的喇叭在聽大編制的曲目時感到滿意!(我太苛求它了!哈哈!)

這套錄音,也得到企鵝三星,值得我好好品味!再次感謝!
shaolihmin
這CD我要趕快入手!不知道會不會出SACD?
shaolihmin
已下單!等著好好欣賞!謝謝!
lingo1388 wrote:
理論上訊源都只是訊號(恕刪)


謝謝lingo大對初學者的提攜。
lingo大是我心目中的李連杰,也是最能讓我冷靜下來,不盲目行動的"打火英雄";讓我能回到我的初衷。

"「玩音響」應該反過來說,當你學會如何利用調整來控制聲音,找到屬於自己喜歡的聲音﹙如VTA高低聲音都不一樣﹚,這才叫「玩」,再來談黑膠如何如何才有意義﹙相同道理,「三頂帽子」的線需要才用,不是沒事掛嘴邊﹚,也是LP比CD好玩、迷人的地方。"--- 真如暮鼓晨鐘!


"唱盤首在調整,以期得到正確的聲音和保護器材﹙不正常磨擦加速損耗﹚,所以Lesson one「唱盤要水平」﹙思考一下,如何才能知道它水平?﹚;最重要的是「唱臂調整」,建議網路搜尋文章或影片先求基礎,不然「從頭到尾」太累人了,而且大部分不知道在說什麼,然後融會貫通學會「歸零調整」﹙針壓<加建議中數>、高低傾側、抗滑…" ---我覺得非常有道哩!我還是腳踏實地,"先求基礎"。

感恩!!
最近是在聽這一片~~ 有點類比黑膠聽感,聆聽空氣感非常不錯!!
shaolihmin
也是傅尼葉!感謝分享!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shaolihmin
又是傅尼葉!難道是因為大師的琴音?Bravo!!!多多益善啊!!
lingo1388 wrote:
理論上訊源都只是訊號(恕刪)


lingo大午安!

最後再借重一下您的經驗,請您有空時幫我看一下下面連結的黑膠唱片行不行?拜託,感恩!

Blue note去年發行的Blue Note Classic Vinyl Reissue Series:
https://www.bluenote.com/classic-vinyl-reissue-series/



其中一張,國內的賣場:

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110095826433

如果連這個也不行(我有這張的Hi quality CD版,也就400元左右,音質不錯。)那我就"懸崖勒馬",絕不再動買黑膠的念頭了!

我知道我有些強您所難,但您的判斷鐵定比我強太多太多了!再次叨擾!感謝不盡!
shaolihmin wrote:
lingo大午安!最(恕刪)


說實話,世界上不可能有那種"無瑕疵"的黑膠唱片﹙包含全新品﹚可買,差別在購買者的「接受度」而已,「玩黑膠就要能包容它的不完美」←沒有這種心理準備就不要玩黑膠。
二手品「外觀」僅能當參考,實際播放「聲音」在經驗上盤面淨的當然比花的會優很多﹙比例大概過半﹚,但不是絕對,買過如新但像爆爆米花,也買過大花版卻安靜無雜音﹙都經清洗後﹚;如果要買,得先清楚唱片外觀的「分級制」標示,然後找到可以接受的片況與賣家﹙國內外均可,先低價試溫,片況與標示不符太多就列拒絕往來﹚,這玩意兒需要繳學費的,光「看」是無濟於事。

「玩黑膠」是要玩器材﹙錢﹚、玩調整技術﹙人﹚、還要玩收藏嗜好﹙品味﹚,以前是別無選擇﹙收音機和唱盤﹚所以傻傻的跟人走,慢慢積累沒有負擔﹙幾個月買一張,好像也是有﹚,現在唱片﹙全新和二手﹚來源有限,可以選擇少的可憐,相較是困難些,但這都只是現象都不是問題,根本問題只有一個→「你的決心」,真有興趣再難都會走,不是嗎?決定了就入坑「做中學」,過程很重要,有時候回想被騙也會莞薾一笑,這才是生活樂趣,不是嗎?
興趣嗜好又不是面試考試,是靠長時間的累積,到達被人稱為「玩物喪志」就代表你成功了,可惜在這棟樓看不到這種人包括兄弟敝人在下我﹙好像不「玩物喪志」才是好的﹚。

結論,不用看了,想玩就下來,站在岸上看永遠不會知道水髒不髒冷不冷!說不定下水後髒不髒冷不冷都不是問題,玩的開不開心才是重點!
lingo1388 wrote:
說實話,世界上不可能(恕刪)


多謝lingo大不厭其煩地循循善誘!

您說的"玩",境界很高,不是"玩"物喪志,是幽夢影的臺上"玩"月。
有朝一日,希望我也能達此境。
感謝您!
lingo1388
一點都不高,黑膠它真的不完美也不方便,尤其在現在這麼多選擇,要興趣嗜好所在,才能走的下去!
shaolihmin
謝謝!老實說,我沒有這麼大的動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