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D與SACD Hybrid的音質比較

s2265 wrote:
昨天把學弟借我的手工...(恕刪)

線材怎麼接雖然有一定的理論依據, 但每個人的系統狀況不一樣, 所以最好就是各位置都試試。如果是因為器材位置配置, 線材不夠長, 那也只能將來接得到的器材了。  不然就是要賣力一點, 給自己器材來個大搬家。
vicence wrote:
個人淺見
SACD、CD、XRCD
只是味精(播放器韌體)的不同,並不等同音質誰優誰劣
SACD的人聲或主角會比較退後些,大編制樂曲偏含蓄,適合小空間聆聽室
CD為比較級,當然各版本壓片還是有音質好壞之分
XRCD則人聲主角中高頻明顯突出,讓人感覺動態較好
事實上極低頻延伸不佳,或者說過量且臃腫的低頻掩蓋了極低頻表現
適合愛重味精重口味之人

這跟我的個人經驗不大符合, 我反而覺得sacd特別適合大空間大音量聆聽.

通常sacd會比cd柔美些, 空間感也好一點, 所以弦樂跟大編制的交響曲我會儘量買sacd版本的.

有的公司發行的片子, 確實會有中頻特別突出的調味, 跟用什麼媒體沒有一定的關係. 我想應該是針對市場區隔去做mastering的吧! 例如, 流行曲比較屬於年輕人的族群, 因為耳機族較多, 所以加強中頻, 讓人聲較靠前.
vicence wrote:
如果CD系統已調整很好了,那大可不用費心在SACD上


SACD有個CD達不到的特色,就是多聲道音效.

市面上可以購得的不同形式多聲道音效, 不管是DVD Audio, BD Audio, BD Video, WAV多聲道, FLAC多聲道, 以及SACD(DSD64多聲道), 音質最好的仍是SACD. 當然DSD128或DSD256多聲道解析度也許更高一些,但基本上仍然是以SACD為本質的音效.

DSD多聲道和Stereo的解析度類似,但立體感與臨場感則是大增,對於大編制的交響樂,協奏曲,芭蕾舞,歌劇等等效果特別好,這種實在而不是模擬的3D音場是平面stereo CD無論用多高級的器材也是辦不到的, 這也難怪新錄音發售的SACD大多是以古典音樂為大宗.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這跟我的個人經驗不大(恕刪)


SACD的人聲比較退後,低頻較少故極低頻感覺較為下沉
若以CD為主調整好的系統
聆聽SACD時會覺得舞台過於偏後,且音量需要調大一些
人聲小品有時比較耐聽
但大編制交響樂時會發現
中間樂器虛掉,故感覺動態強弱比CD弱
左中右與前後1-5排樂團齊奏交鳴過於分散,銜接不理想

當然,並非SACD不好
只是空間處理、擺位、線材、器材調整
無法面面俱到
小空間系統或玩耳機者倒是可以試試SACD
想到以前的LP與CD之爭
只能說在聽感上有比較與不同
但在調整好的系統裡要加入任何東西
都是需要再三考量
不一定是東西本質好與差,只是合不合罷了
vicence wrote:
但大編制交響樂時會發現
中間樂器虛掉,故感覺動態強弱比CD弱
左中右與前後1-5排樂團齊奏交鳴過於分散,銜接不理想


請問你特別的SACD機和你特別的SACD片是什麼? 能否列出來跟大家參考看看. 每台機的表現與不同片子的錄音不盡相同, 你的經驗似乎跟其他的人都不同.

另外, 你如果沒有多聲道系統,你的SACD若專門只有立體聲時,播放SACD時要選擇原生Stereo選項, 不要去選Multi選項,否則Stereo SACD如果撥放Multi音軌,音場就有可能會錯亂.
vicence wrote:
SACD的人聲比較退後,低頻較少故極低頻感覺較為下沉
若以CD為主調整好的系統
聆聽SACD時會覺得舞台過於偏後,且音量需要調大一些
人聲小品有時比較耐聽
但大編制交響樂時會發現
中間樂器虛掉,故感覺動態強弱比CD弱
左中右與前後1-5排樂團齊奏交鳴過於分散,銜接不理想

基本上sacd可以當做dsd檔案或Hi Resi Res高解析度檔案來看待, 就好像CD對於mp3有優勢一樣, sacd能容納的資料量本質上就比16bit / 44.1Khz的CD來得大. 當然各專輯的品質良莠不齊, 甚至CD/SACD 在mastering時的手法也不一樣, 所以會造成差異.

vicence大對於sacd的見解很特別, 跟大多數人的經驗很不一樣. 也許是v大曾經接觸過的sacd專輯及當時的器材配置, 讓您得到這樣的結論.
Monte920 wrote:
請問你特別的SACD(恕刪)


之前有提過,Marzntz SA11S2
這台只有stereo沒有多聲道,賣掉很久了
SACD片子耳熟能詳
mutter卡門、當鋪爵士、天下第一鼓、民歌蔡琴(XRCD也有)
貝多芬合集(舊金山)、李斯特匈牙利、羅時豐等
印象中這些,都是已有原版CD再買來比較
喇叭:N802
前級:threshold T2
後級:threshold SA450 + YAMAHA P4500*2(mono推低音)
3台後級bi-amp

已7-8年沒買片了,電腦與耳機聽聽足矣
目前用raspberry + mytek 192 + HDVA600 + MDR-Z1R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基本上sacd可以當(恕刪)


SACD將母帶重新mastering也是有可能
我對這方面不懂,不多說
當然
以前那些老母片轉SACD,跟新世代錄音也許有差別
播放韌體與硬解DAC等也有進步
不過個人認為
錄音沒有的、耳朵聽不到的
決不會無中生有
調味不同罷了
vicence wrote:
SACD的人聲比較退後,低頻較少故極低頻感覺較為下沉
若以CD為主調整好的系統
聆聽SACD時會覺得舞台過於偏後,且音量需要調大一些
人聲小品有時比較耐聽
但大編制交響樂時會發現
中間樂器虛掉,故感覺動態強弱比CD弱
左中右與前後1-5排樂團齊奏交鳴過於分散,銜接不理想(恕刪)


V大這段應該有些可以理解.

如:以cd為主調整好系統,應該是說cd為參考標準所聽到的不同處.

SACD 初聽,就是SONY 出版的SAMPLE,其實相當不習慣,某些驚艷,某些又覺得"弱"於CD.
後來適應後大致有個共同現象,若是音量不變動,SACD在聽感上,聲勢較弱,或者說"虛",動態也較差,但是將音量加大後,就直接翻轉結果,大約都會比CD來的好,包括音樂密度,動態,細節,兩端延伸皆是.

另外有個現象,同個系統通常聆聽SACD的音量可以比聽CD加大不少,以至於SACD可以聽來"爽度"高很多,尤其是大編制樂曲,交響曲,協奏曲,大合唱.

"低頻較少故極低頻感覺較為下沉"
應該是反映出SACD這個低音以下頻段有更清楚的描繪能力,才有可能讓極低頻不被低音的能量掩蓋遮蔽,人耳兩端是比較不靈敏的.

"人聲小品有時比較耐聽"
這有些錄音CD會有些不耐聽,相對SACD就不會如此.

以上只針對2聲道而言.
當然所用器材也會造成差異性大小程度,SACD PLAYER 粗略地說20多萬以下是個等級,之上到50萬上下又是個等級,以上又是個等級,每個等級之間差異也是有的,端看整個系統搭配適當及調整程度.
一些老錄音如果re-master之後重新發行, 音質效果其實往往跟原發行的版本差蠻多的,remaster成CD聲音就不同了,更不要說remaster成SACD. 這種例子很多, 福特萬格勒, 卡拉揚, 霍洛維茲, 魯賓斯坦等等經典錄音都有不少remastered的版本,端看音響工程師的調音手法,音質彼此間都不太一樣.

CD vs SACD比較客觀的比較,是直接同一張片子用同一個機器去聽它的SACD層與CD層,這種比法的變數最少,也比較能聽出兩個不同媒介的差別.

另外,聽的片子取樣也要多一點. 至少要五,六家唱片發行公司的SACD都聽個兩三張以上(如Pentatone, ChannelClassics, Linn Records, BIS....等等), 這樣會更客觀.

我對SACD相對於CD優勢的感覺,跟大部分人的經驗都算是比較接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