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ence1421 wrote:
有人聽音樂,有人玩音...(恕刪)


誠如a大所言,PCM5102A跟ESS9038pro是不同等級產品,以晶片性能而言一定不如ESS的旗艦晶片。DA-100是Luxman為切入數位播放市場的入門cost down產品,這也沒什麼好不平的。但以製作DAC而言,PCM5102A其實是很稱職的晶片,包括Marantz, Luxman等音響大廠都用過這顆晶片,尤其是Luxman似乎特別有愛,他們家連10萬元的CD都用PCM5102A,這晶片只是等級稍低而已,但應該不會先天不足。

我的理解是PCM5102A剛問世其實吸引了不少目光,這顆是低耗電晶片,性能數據雖非特別突出但也沒什麼缺陷。尤其是這顆晶片的整合度高,內建IV轉換及PLL,基本上是一般做DAC時容易搞砸的部份他都內建晶片裡了。高整合度缺點是上限擺在晶片裡,靠機器設計很難再突破;但優點是架構設計簡便,只要前端的電源供應跟數位訊號處理好,基本上不太需要擔心機器會做壞出惡聲,算是對設計者很友善的晶片。

我一直認為DAC晶片並非決定機器好壞的關鍵,主要是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我實在想不出來有那台銘機用了ESS9028或9038pro。一般音響廠常用的反而都是什麼CS4398/198、WM8740/41、PCM1792/93/94、AD1955;即使用了ESS的晶片,大概也都是K2M、Q2M,不會用到pro的。相較之下,現在大陸組裝廠出來幾乎每台都標配雙ESS9038pro,但聲音反而就OK而已。
isoria
DAC晶片影響的是產品上限。周邊設計搭配的好則音質保持DAC上限水平,設計不好則可以爛的無下限。
JW75 wrote:
最近在淘寶跟老虎魚買...(恕刪)


最近在淘寶買了新玩具,USB光纖隔離器,含接收、發射及線性電源,洋洋灑灑整整三台,但效果好到令我訝異,原本大金彰雙ESS9038 pro DAC的聲音瞬間高級感都出來了,第一次有種像是在聽CD座機而不是PC音響的感覺。

我為了電腦桌上方便使用,長期以來都是用電腦外接USB放音樂,而USB DAC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聲音太輕、尤其是高音容易飄不穩定,大概就人家說的數位聲吧,不管再怎麼HiRes的檔案,聽起來跟一般CD座機中正沈穩的聲音調性就是差很多。

PC USB傳輸的音樂訊號品質很差,干擾嚴重,用了這個USB隔離後,背景更黑、聲音更乾淨、音場更寬更大,像是揭開一層紗的感覺,這已經是常識,不待多言。真正的驚喜是聲音的高級感,原本大金彰DAC的聲音雖然高解析、華麗、清亮,但總是有總過於傭俗艷麗的感覺,這是很多大陸堆料DIY機的通病;但上了USB隔離後,聲音的高級感立刻出來,差最大的是高音不再輕浮,表現得充滿深度又沉穩柔順,連帶影響到中、低音的厚度跟重量感也升了一級,離真正高級音響的感覺更進一大步,小小投資有這麼大升級,我覺得很划算。

這種萬元級大陸DIY DAC的USB處理通常都是用仿造的Amanero combo384卡解決,該USB卡沒有做隔離,連帶使聲音受到PC USB雜訊影響很大。上個隔離真的是很助於提升這類DAC的水準,這不只是調音而已,而是對聲音表現有質的提升,小小的投資非常划算,個人覺得甚至比DDC還好用,高度建議。


BOZII
老虎魚?型號是?
JW75
BOZII 中間的老虎魚是5V線性電源;旁邊那兩台才是光纖隔離的發射和接收器,製造商是大陸的北部灣,但我看機器上好像沒寫型號。淘寶打USB光纖隔離就找得到。
JW75 wrote:
我一直認為DAC晶片並非決定機器好壞的關鍵,主要是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我實在想不出來有那台銘機用了ESS9028或9038pro。一般音響廠常用的反而都是什麼CS4398/198、WM8740/41、PCM1792/93/94、AD1955;即使用了ESS的晶片,大概也都是K2M、Q2M,不會用到pro的。相較之下,現在大陸組裝廠出來幾乎每台都標配雙ESS9038pro,但聲音反而就OK而已。


千萬別信DAC晶片等級,尤其對岸機最會唬
類比、OP、輸出等,音樂涵養與設計比較重要
之前買了OPPO sonica 就是ESS9038pro
那聲音真的是無語,一禮拜就草草賣了
我從沒這麼快就後悔賣器材的..
莖師傅
ESS90系列就是冷解析乾巴巴~個人認為難聽+1
JW75
莖師傅 你這樣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了,Auralic G2.1用的就是ESS的晶片,他們家聲音公認也很夠水準了。不管好聽或難聽看的都是機器設計用料,而不是用什麼晶片。
JW75 wrote:
我實在想不出來有那台銘機用了ESS9028或9038pro

最近等 Esoteric N-01XD SE 交貨, 先前的調查是:
T+A DAC 200, Esoteric N-01XD SE, MSB The Premier DAC, dCS Vivaldi APEX DAC 等, 從台幣 17 萬到 190 萬的串流 DAC 機, 皆採 FPGA + 自家解碼演算法 + Ladder R2R 類比電壓輸出. 不想讓自家產品品質, 被 AKM, ESS 掐死拖累.

這些高階 DAC 能輸出高階泛音列 (or 高頻諧波) 的類比電壓, 營造出饒富空氣透明感的優美音質, (講白話就是現場聆聽感), 但沒有後面的: 訊源/喇叭/電源線材 + 旗艦前後級擴大機 + 百萬等級以上的喇叭 + 最重要的空間設計, 音質會被大打折扣.
宅男工程師 wrote:
最近等 Esoteric...(恕刪)


雖然我還沒機會實際聽過,但個人對於R2R的DAC很有興趣,也聽聞R2R的強項在聲音寬鬆自然方面,不是一般Delta Sigma的DAC可比,而且基本不受jitter影響。但就我看到的資料,Esoteric N-01XD SE用的Master Sound Discret DAC似乎不是R2R,他是用FPGA升頻以後送到分離式解碼去進行Sigma Delta調變轉換跟濾波。因此他本質上其實是用離散元件去實做一般Sigma Delta DAC晶片的調變電路。這種用離散元件堆出來的線路,在電氣特性跟電流輸出能力上當然是大勝一般IC晶片沒錯,你同時併了再多顆DAC晶片也比不上一對離散電路,但他依然是Delta Sigma架構,並不是R2R DAC。正常R2R DAC強調聲音線性自然,基本上都是NOS,印像中沒人拿R2R做升頻的。

依我的認知,R2R跟Sigma Delta只是不同的解碼架構,R2R可以用離散元件(像dCS、MSB),也可以用IC晶片(像是古代的PCM1702、PCM1704晶片);Sigma Delta一樣可以用IC晶片(如ESS、AKM),也可以用離散元件堆(像是Esoteric)。但不是只要用離散元件堆的,就是R2R DAC,這是兩件不同的事。
" 1BIT " 升頻的運算加權部份
整合內建
1.算的不夠好

2.運算的時候會耗用大量電流,造成干擾影響後面的調變效果

所以一開始先以自撰FPGA跑這一塊流程成為顯學,現在AKM最新用現成運算+調變晶片方案追求一樣的效果

其實這個作法早在MULTI BIT 解碼的 CD PLAYER時代, SONY PHILIPS都用上協同的方案來架構這個 D/A回路

包括大名鼎鼎的 DAC 7。

又因為其中的追求超高速運算過程產出 1BIT AMP 與 DSD 商業化(不考慮emmLab)

=======================

1 bit 流派: 日系為主

multi bit : msb、 dcs(它自己說)、naim 與一些(獨立製表廠)走1704
JW75 wrote:
R2R跟Sigma Delta只是不同的解碼架構


有兩種 Delta-Sigma:
1. Delta-Sigma de-modulator: 將 DSD 檔案資料, 解調變成 8,16,32, or 64 bit depth data. (依據後面 R2R 多少 bit)
2. Delta-Sigma voltage output: 接收 depth data, 來輸出類比電壓. 便宜 DAC 都用 ESS 9038 系列來搭配.

N-01XD SE 是 FPGA Delta-Sigma de-modulator + 32bit R2R analog voltage output.


而 dCS DEBBUSY 用上 64 bit R2R.



印象中 Holo May L3 是 16 bit R2R 配 ESS 9038 QAM, Holo Spring 3 是 8 bit, Holo Cyan 2 是 4 bit.
網路說 R2R 電路使用耐高溫高壓, 航太等級的精密穩定電阻, 3,4百顆電阻只要有一顆異常電阻, 就全組壞掉. 所以高階 DAC 機一定回原廠維修, 千萬不要隨便找維修師, 亂焊電阻.
JW75
還是工程師比較專業,研究這麼透徹。我之前看到的資訊是,R2R DAC因受限於元件精度,數據上的性能較差,所以現在各大廠用的R2R,大多已經都是混合架構靠補償,很少傳統的純R2R了。
JW75
依我看到的說法,梅跟泉的DAC線路及用料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梅用了兩片,每聲道一片所以數據上的性能更佳。至於青是拿掉補償線路,所以DAC線路的數據性能較差,但以R2R來說也很厲害了。
一開始R2R是IC
TDA1541?
PCM1702 1704 這個是製程直接雷射修正晶片

現在則是 精密電阻組成
對岸HOLO比較變態 精密電阻再人工量測修正阻值 所以數據非常漂亮
至於聲音如何 沒機會聽過 單價也不低 心裡是想買 梅

總之 數位訊源 時鐘最重要
GPSDO已經使用十年了 接收衛星數多寡 依舊影響精度
直接影響聲音結果
jplin53 wrote:
對岸HOLO比較變態 精密電阻再人工量測修正阻值 所以數據非常漂亮

一開始我想升級 nt-505x 時, google 出現許多介紹 Holo DAC 文章視頻, 乍看之下覺得 Holo May 已是頂級.

但隨著深入了解 DSD 1 bit, Ladder R2R 設計, 接觸到 T+A DAC 200, Esoteric N-01XD SE, dCS Bartok. 這才了解到 dCS Vivaldi 2.0 APEX DAC 在台灣為何敢標價到 190 萬.

"草爸發燒音響筆記" 比較 10幾台 DAC 的音質, 我最喜歡 Lampizator Horizon 真空管 DAC 機, 雖然透過 TV 普通的喇叭, 仍能感受到華麗靈動的音質, 但其售價遠超出我的預算.

Holo May L3 親民價格讓許多人能入手, 所以網路上就有大量體驗文章, 相較之下 Lampizator Horizon, dCS Vivaldi 2.0 的視頻就少得可憐. 發燒音響這條路上, 充滿誘惑, 懂得越多, 越容易掉進錢坑.
jplin53
草爸那個變數太多了 測試真的很累人 夠客觀的測試更是花時間精神金錢 不然實驗室砸錢是為什麼 還有家裡隨便甚麼東西都能改變聲音有見識過嗎?
jplin53 wrote:
一開始R2R是IC

R2R 做成 IC 是很費成本, 品質又不好的舉動:
1. 晶圓是留給 gate 用的, 像 3 奈米 nVidia AI Chip 有上億個 gate, 不會塞電阻在裡面.
2. 晶圓內部高溫, 高頻訊號一大堆, 電阻會亂飄, 很難維持精密電阻值.

FPGA 不只用來 de-modulate DSD data, 還能執行自家演算法, 進一步處理解調變後的資料, 例如高頻除噪, 音色染色. 也能控制自家外部電源線路, 進行精密的類比輸出電壓控制.

這可使自家產品極大差異化, 例如 瑞士 WEISS DAC 提供顧客客製化服務, 將家中量測的頻譜寄給它, 會給你專屬的韌體, 讓 FPGA 執行自家聲音空間校正. 同時研發速度不會被AKM/ESS 控制 or 拖累. 正如 Apple 寧願花大錢自己做 A14/M3 SoC, 也不願意為省成本用 Qualcomm/MTK SoC.
jplin53
早期DAC晶片 最後測試再分等級 當然到現在半導體還是這樣
宅男工程師
jplin53 intel 最喜歡用這招來訂 CPU i9, i7, i5, i3 價格. 但音響系統求音質穩定輸出, 而非解碼 or 傳輸速度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