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聽不出高品質電源線的聲音所產生的差異?

JohnTitor wrote:
這個前因後果要看清楚...(恕刪)


其實,我從未隱藏自己對電源線影響聲音的看法——我不會否認它可能帶來變化,但對於某些天價產品及其宣稱的技術,我確實沒有被說服。因此,花多少錢是個人選擇,沒有一個絕對數值,純粹取決於當下的心情與衝動消費的意願。而這種選擇,無需向任何網路上的人解釋,也不需要尋求認同,更不必特地拍照分享,讓別人來「聞香」。

當然,我也不會刻意去阻止別人分享他們的信仰——無論是電源線帶來的驚人效果,還是旗艦級線材如何「飛天遁地」,這些都是市場自由的一部分。而對於音響媒體而言,這樣的內容甚至是維持生存的必要手段。然而,市場現實擺在眼前,每當新一代產品發表,旗艦級線材的價格增幅往往遠超通膨與匯率變化,問題只剩下:市場上還有多少人願意買單?如果這個市場真的足夠大,也不會出現近來的品牌整併潮。

除非未來有真正嚴謹的科學研究,能夠量測出不同電源線的客觀數據,並建立這些數據與聲音心理學之間的關聯,否則目前的討論仍然停留在主觀感受與小範圍盲測的結果。這些結果有時相互矛盾,但並不足以非要爭出個高下。我選擇保持中立,不想站隊,但如果要認真發言,通常會以審慎態度看待這類話題。

當然,有些資深玩家可能會對號入座,認為這是在影射他們,但沒關係——你永遠是對的,不需要來矯正我的「偏差思想」。放心享受音樂吧,畢竟,我這種「根本不懂聲音」的人,也不值得你費心與我計較。
brandonhu
本來就是各玩各的,不要互相攻擊就好了,彼此尊重。
iauder220
這個一定要挺一下的。
音響這東西怎麼玩,本來就是看自己開心就好,聽不出差異,當然恭喜您省下一筆費用可以投資再其他部分。

我自己入坑一年多從幾千塊一條玩到現在幾萬塊一條(還二手的...),很感謝一些前輩提供線材測試與建議,讓我把系統建置起來,雖然不敢說有多好聽,但最少還算滿意。

線材部分就我認知,不是"貴"就是好聽,需要的是"搭配",整套系統搭配起來聽起來才是重點,但再尋找需要增強的某種元素時(例如:厚聲,解析,高頻更亮等等),不見得知道哪條才有這些東西,所以看到一些網上分享的文章,還是非常感謝,畢竟可以從中知道些某些線材是我需要尋找的可能,並且有些線材有些屬性的增強,在某些部分有相對應的弱化,一些文章中也會提到這部份,而非求認同,或是聞香而已。

音響這東西,不就是追求自己喜歡的音"色",不然每種喇叭發出來的聲音真的完全一樣?
再追求音色上從這些小東西去補上自己喜歡的一點點色澤,達到自己更滿意的狀態不是件有趣的事?

我自己聽得出來,我太太朋友們都聽得出差異,所以這些是集體幻覺?
一些只會批評某些東西爛,買這些東西的是盤子,這些話誰聽了會開心?不爽就是玻璃心?

我相信這裡沒誰想矯正誰,少講些幹話大家比較開心!
連基本的尊重都不會,被別人回噴不是活該?
brandonhu
的確是這樣,不然誰想花大錢買線材
superAC
贊同[+1]
挖洗不良中年
講來講去都同樣那幾句,捧別人的洗腳水,期待D大實際接觸音響,有自己的心得。
老實說的那種盲測方法...
我就一直想...同樣的方法
那對喇叭去測測看,可不可以分辨後級擴大機...
直播一下...同樣方式...一樣的音量...看有沒有人通過...
要是..連擴大機都辨識不了的喇叭...卻試圖去分辨接在後級上電源線...
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pipi678 wrote:
量測出不同電源線的客觀數據,並建立這些數據與聲音心理學之間的關聯...(恕刪)


這句正中我一直想追尋的事

也許現在還沒達到目標,但知識就會在一點一滴的嘗試與經驗中累積,向目標前進。

JohnTitor wrote:
提出證據(比如盲測,或者可復現的客觀證據),來證明真有其事...(恕刪)


說證明有點太過於沈重,但認同把盲測當作是一個自我檢視的方法,也不用有非得過關發表的壓力。輕鬆享受過程、累積聆聽經驗,也是樂事一件。

尋找證據的第一步,先要尋找適合的樣本來分析。這時盲測則提供了一個相對較客觀的工具來找到樣本。分析會需要較多的時間、資源及技術,盲測也是一個較簡易、低成本的篩選方法。

若有聽友分享找到的樣本,也有同好來進行分析驗證。其背後的原理,說不定大家都意想不到。享受這樣的過程,也是玩音響的一種樂趣
goldbingo
pipi678 您客氣了[微笑],收集樣本一直是分析最難的一關。盲測其實就是測試十次對幾次,跟自己比,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困難。也很期待有更多人熟悉及使用這個工具。
goldbingo
把目標先不用設得太遠大,就是自己想對自己的系統多了解一點。至於要發表或適用到更廣泛的命題之後再說。先有一個樣本當開始,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本來這種討論就不會有結果也不必有結果,就算盲測10個人測出來的一半一半,這樣應該算是隨機了吧(太深的理論我沒細讀),這樣算比較淺顯易懂的算法,假設這是盲測客觀的結論,但如果自己是測對的一邊,他就不會管這個盲測的結論了啊,因為這本來就是要功力的啊,我聽的出來不代表別人也聽的出來,測錯的本來就是木耳,有人測的出來就代表有不一樣,但我們的討論是提供給一些還沒進入這個領域的做參考,如果有些人已經在換電源線或其他線材的調音可以聽到自己認為更美好的聲音中取得樂趣那當然是好事,這本來就是興趣的一種,但如果是剛開始要買音響的人進音響店老闆跟你說要有一些佔比放在線材,我也是建議要多想想,這裡有很多前輩,不論真假對錯,討論熱烈代表這是很有爭議的產品,有多的預算就放在喇叭,你去聽不同的喇叭很容易可以分辨喇叭的不同,也很容易知道你的喜好,等到喇叭跟空間都搞定了,聽起來是舒服的,有時間在那裏換線材比較不同的聲音我是建議花時間找一些不同的音樂來欣賞,感動人的是音樂,如果又有多的預算乾脆再買一對喇叭來聽不同的味道或建立影音系統,可以調音場的試試看還更好
iceman9166 wrote:
盲測10個人測出來的一半一半,這樣應該算是隨機了吧...(恕刪)


這樣不是隨機,隨機的結果會是10個人,若各測10次,大多都只能正確3~7次,達成8次以上(更嚴格9次以上)的機率並不高。

這正是盲測的有趣之處,我們是在跟丟硬幣猜正反面比賽。也不用太高深的理論,直接試試20輪,每輪丟10次猜正反面,就會知道要正確8次以上(更嚴格9次以上),並不是那麼容易發生。

(補充學理上較嚴謹的說法:有人正確次數達到標準也不代表有不一樣,只能說傾向認為可能不一樣,不排除仍是巧合。但值得進一步了解原因。)
iceman9166
我只是以測中5次來簡單說明,而且用測字不用猜字也是尊重聽的出來的人,如果是我就是猜的
goldbingo
iceman9166 [讚] 丟硬幣是猜,測試則是「測」,謝謝這麼好的提醒。一般來說不會以5次正確來當標準,這樣會和隨機分佈分不出來。所以常用8或9次以上。


大家應該這樣做,把高價電源線及小黑線,在自己系統中試看看就知道了
我入手一條自己玩看看,比各位在鍵盤上拚文筆好多了
棒。真是棒
goldbingo 原來是這樣[偷笑]
brandonhu
音色一定會改變的,其實沒什麼好爭。 就是價位和個人音色喜好
樓蓋了這麼多,
感覺也看不到什麼特別的新意
就是有辯論才有熱度,
也算是增添影音板人氣

其實不用糾結什麼廠製線跟小黑線
也不在廠商的話術上在意什麼盲測

線,接上去,有好聽你就可能買單
線,接上去,沒差別你就省下一筆

至於要多少價位的線才合理,沒什麼標準
好聽甘願付錢,不好聽就不買帳,如此簡單
goldbingo
盲測可提供自己一個差異多明顯的度量,也很好用喔[萌]
來為某些人堅持盲測結果要命中率要夠高來破個梗好了。以下是這些人所景仰的大師Floyd Toole演講中的一個截圖。


來源: Floyd Toole - Sound reproduction – art and science/opinions and facts 54:00

簡單來說就是Floyd Toole所做的一個長期聆聽盲測測試中,在測試結束時共測了350人,其中268人的聆聽能力分辨能力整理如上。

首先先定義這裡的聆聽能力表現,是基於一個叫做FL的統計數據(具體怎麼算的就不清楚了),用以量測是否具有一致性與重複性判斷能力,與對於不同等級表現的鑑別能力強度。

分數最高的族群,是特選過或經過訓練的12人,分數90分以上。
分數次高的為零售商216人,但分數掉到30多分了。
再次之為音響評論員6人,分數不到20分。(所以音響評測隨便看看就好,評測員的聆聽能力可能還不如賣音響器材的)。
再次之為Floyd Toole當時服務公司的品牌業務與市場銷售人員21人,分數只有不到15分(講到這一段的時候,自家業務的低分都讓Floyd Toole忍不住笑了一下)。
最後一個族群是一般非音樂專業的學生14人,這些人的分數是個位數。

也就是說,如果你盲測的對象挑的辨別能力都是最接近後這兩個族群的話,那測試結果沒有鑑別率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一般的發燒友是屬於哪個等級,那就有勞大家自由心證了
pipi678
Toole 確實投入大量前期調研,真正理解其書籍內容的人,多少能體會聲音心理學中數據蒐集的艱難。
JohnTitor
希望那些認為自己能聽出電源線差別的人,趕快證明一下自己是聽力夠好的天選之人,而不是整天聲稱能聽出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