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剛下標了一套[WHARFEDALE DIAMOND 9.2書架喇叭]+[LOGIC A-35II 綜合擴大機]

恍似 wrote:
小弟第一次買音響,猜想這是常態吧...(恕刪)


恭喜大哥進入「正式的」音響殿堂

「正式的」音響器材都是不附線材滴

不需太高檔 但是買一對「正式的」訊號線與喇叭線

效果就讓耳朵告訴你吧

線材可以去網路上買 台中也有好店家

以你的器材 線材買平價即可 比例約為器材1/10預算
先貼個圖...文字稍待補上





昨天上午下訂,今早9點多黑貓就叨來這二箱,

不得不稱讚黑貓的效率,和盛昱的服務

好讓小弟能在假日進行裝機工作



原本在Diamond 9.0和9.1之間猶豫不定

畢竟差了好幾千塊

請教了店家-盛昱的意見,9.0~9.1~9.2之間的差異

單體的尺吋會影響發聲的細節,為了避免升級幅度不夠大,聽不出差異

日後升級劇院留著當主喇叭也不錯

最後選了規格較佳的9.2

結果是..又被勸敗了....



完全沒研究的擴大機:A-35II


雖然還沒拆封,但看到MIT感覺就是棒



開箱後,把說明書拿起來,裡面只有主機和一條電源線..



前面板,仔細賞玩,彎角,髮絲紋,印字等小地方,做工很細膩,不像陸製品常有小暇疪

簡約,但加上圓潤變化的設計,讓人覺得有質感不單調,有精品的感覺








背面全覽



金色字體較有質感,且可發現其字體印刷清晰且有厚度,電源插座的用料也較好

蠻容易辨別其做工的用心




支援4組輸入

再者其喇叭線是穿孔式固定,比夾式更為穩固且易於施工

夾具皆經鍍金處理,相信對於抗氧化有不錯的幫助



鳥瞰擴大機,由於看不懂用料,故純賞圖



再來就是DIAMOND 9.2了




直接二手一貼,把單體"夾"出來嗎?




哦不

當然是像處理機殼一樣,把箱子放倒90度

用"倒"的把商品倒出來

一免手滑摔損商品,或是壓壞了商品,以液晶面板及喇叭單體最常發生壓壞的慘劇

所以倒出法是常用的手法之一

這裡可以看見,網蓋與本體中間還夾了泡綿紙

應該是防塵保護作用..廠商真的蠻用心的



節省空間,一正一背



有空來研究歐姆數對於揚聲器的意義為何..



最讓小弟不解的是設計二組輸入插座的用意為何


說明書指定要接下面那組,但不曉得接上面那組會不會有減益的負效



只知道中間的金色簧片是用來連結二組插座



臨時找不到音響店..找到一家汽車音響店買了一條應急....



線徑剛好塞滿這對喇叭...假如買更粗一級會無法完全塞入

有過慘痛經驗..



空間和擺位真的是最大的敗筆..左右不平衡,後方空間不足,兩旁也被塞滿

左右間距也不夠,空間感打了折扣..



擴大機也是勉強挪出來的空間..暫時放在桌上吧..

還好桌子深度夠






最終擺位,雖然左右平衡了,但間距明顯不足...

期待有機會搬到獨立空間時能做更好的配置

===============================
暫時的總結:

老實說,裝機後聽了半天還沒有驚豔的感覺

但不是器材不好,因為住的不是自己家...音量放不出來..總覺得搔不到癢處..

可是目前小小聲的聽,已明顯與JungleRex AF-31拉出差距

高頻不刮耳較耐聽,聲音的解析分離度也較佳,低音部份更是完勝....

當然價位不同,拿來比較並不公平..但請見諒小弟資淺,擁有過的器材有限

只能拿聽過的來比~

不過裝完機感覺是在挑戰自己的忍耐力.....


很想開大聲一點,讓它發揮應有的實力...但就變成要挑戰別人的忍耐力了...



===========================
05/30補充..

剛才播了Susan Wong的Killing Me Softly被嚇到..

才知道之前都拿錯歌來試聽..

雖然中間只隔1.3公尺,但樂器的定位已非常明顯

左,左前,中央,右前,右,還有遠近的分別..

此外,樂器的還原度很棒呀

曾聽人說,耳機的音質約等同十倍價格的喇叭

所以一直忍耐聽著小小耳機(還有不想打擾別人的考量..)

但今天這個組合真的讓小弟覺得可以把耳機收起來了^^

當然半夜還是得載耳機~^^"
恭喜樓主入手....好歹這才叫做音響...記得喇叭RUN IN時間要半年...不用開大聲..但每天有空放它去唱歌..單體彈性越軟越是好聽..慢慢來別著急音響這東西就是要慢慢品嘗
喇叭上面的兩組輸入

一組是給高音單體, 一組是低音單體

你需要買的是bi-wire線材 (四蕊-兩粗兩細)

ps:當你用bi-wire線材時記得把喇叭上那兩組輸入上的橋接金屬片拿掉才有作用


過於喧囂的孤獨
AlbertHan wrote:
喇叭上面的兩組輸入

一組是給高音單體, 一組是低音單體

你需要買的是bi-wire線材 (四蕊-兩粗兩細)

ps:當你用bi-wire線材時記得把喇叭上那兩組輸入上的橋接金屬片拿掉才有作用


斗膽請教

這種bi-wire線材是否需要對應擴大器支援才能使用[A-35II支援嗎?]

以及使用bi-wire線材,與使用橋接金屬片的差異在哪呢?

小弟猜想是擴大機有4輸出孔才能使用bi-wire線

但事實如何就得再查查了..

謝謝您的回文^^

PS.剛查了一下,這似乎是增加推力,or將高低頻電流分開單獨提供單體以免相互干擾的作法...

繼續爬文..
再者其喇叭線是穿孔式固定,比夾式更為穩固且易於施工
臨時找不到音響店..找到一家汽車音響店買了一條應急....
線徑剛好塞滿這對喇叭...假如買更粗一級會無法完全塞入

擴大機與喇叭端子都是三用的啦:可接香蕉插、Y插跟裸線,
大哥先將端子的螺帽轉鬆,會露出一個中空小洞,把裸線穿過,再將螺帽轉緊即可。


最讓小弟不解的是設計二組輸入插座的用意為何
說明書指定要接下面那組,但不曉得接上面那組會不會有減益的負效
只知道中間的金色簧片是用來連結二組插座

喇叭上面的端子是高音單體用的,下面是低音單體用的,
可以用2個擴大機分別推高、低音單體 (bi-amp)
或是1個擴大機接2組線,分別接高、低音單體 (bi-wire)
不玩 bi-xxx 的話,說明書指定接下面那組,
是因為這樣可以讓書架叭的低音更有量感

而中間用來連結高低音端子的那個金色簧片叫做「跳片」
作用就是不玩 bi-xxx 時,用來連結高低音端子的,
否則只接下面,高音不會出聲
也有人嫌跳片太 LOW,用「跳線」取代跳片

特別要注意的是,玩 bi-xxx 的話,跳片或跳線一定要拿掉,
否則會短路,嚴重的話,不是喇叭就是擴大機燒掉



這種bi-wire線材是否需要對應擴大器支援才能使用[A-35II支援嗎?]
以及使用bi-wire線材,與使用橋接金屬片的差異在哪呢?
PS.剛查了一下,這似乎是增加推力,or將高低頻電流分開單獨提供單體以免相互干擾的作法...


任一擴大機都可以 bi-wire,所以 A-35 也可以,
其實 bi-wire 意義不如 bi-amp,因為同一台擴大機推力不變,走2條路只是分散實力,
用2台擴大機玩 bi-amp 推力才會增加,不可不釐清。

嫌廠商附的跳片太 LOW,一定要玩線材的話 (其實線材影響不大),
用跳線比 bi-wire 經濟,跳線才15cm x2,bi-wire 至少150cm x2,
小朋友差10倍
請教了店家-盛昱的意見,9.0~9.1~9.2之間的差異

可否分享店家對9.0~9.1~9.2之間差異的分析?
嗯, 喇叭確實要run-in個幾個月聲音會有差
剛開始確實有種剛硬生澀的感覺

bi-wire就理論上來說只是並聯喇叭線
可以降低一點電阻, 但是電容效應還是一樣在
意義大不大是見人見智, 用條6N無氧銅的線就好了
每次看到有人有貴到爆的線材
但是最後連接到喇叭仍然是用一般的Y插或是裸線
這個...好像高速公路瞬間接到羊腸小徑的感覺
覺得意義不大

就個人小玩音響的經驗
要花最多錢的是喇叭, 再來是擴大機, 再來是音源
最後才是線材, 現在去擔心線材還有bi-wire
個人意見是擔心太多太早了


恭喜樓主買了好東西啊!

小小建議,雖然感覺是小的空間,但是不妨考慮把喇叭toe in的角度偏向正前方一些,
或許在音場感覺會變大一點,凝聚力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喪失。
從照片上看來,目前toe in的角度還蠻大的,這個角度可以多玩玩。
joetliu wrote:
恭喜樓主買了好東西啊!

小小建議,雖然感覺是小的空間,但是不妨考慮把喇叭toe in的角度偏向正前方一些,
或許在音場感覺會變大一點,凝聚力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喪失。
從照片上看來,目前toe in的角度還蠻大的,這個角度可以多玩玩...(恕刪)


嗯!大大沒提到,小弟還沒想到這個方法

想想的確是這樣

這是個彌補間距不足的好方法^^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