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卡帶訊源聲音的優點


數位就方便吧

CD買來直接轉成AIFF用iTunes播放

所有收藏都在同一個畫面上

資訊完整 介面漂亮 好用


好啦我承認我很懶= ="....

有時間有閒錢也想弄個類比來玩玩~

fish4461 wrote:
數位就方便吧CD買來...(恕刪)


認同
CD就是幾個優點
保存.複製容易跟體積比較小

樓主說的沒錯
目前同等級TAPE與CDP比較
TAPE在活生感與自然度輕而易舉的就把CDP比下去了
今天看了這篇文章~
回想了小時候用手提錄音機所聆聽的錄音帶(更小的時候是跟著舅舅聽LP)
高中時期開始收藏的CD

CD聽了這麼多年
我才發覺
除了音樂欣賞的本質相同

可是我一直找不回 最初聆聽音符裡的那一種感動
同樣是音樂 同一張專輯(TAPE AND CD)
TAPE裡編曲的細節
是CD無法真實還原的
科技的進步 數位的進化 帶來生活上的便利
卻也失去了更生動的記憶

真讓人懷念的類比時代~
騏著鐵馬去旅行 http://bleve.pixnet.net/blog
是啊!沒想到大家還是有共鳴點,使用的便利CD是進步了,可以隨意選曲,保存上更方便,但是音樂的活生感卻沒辦法完整重現,那種聽完久久不能釋懷的感動!還有聽類比音樂時是相當自然的身體是放鬆的接受音樂,好像聽完就被身體吸收了,聽CD時卻有一絲絲的壓迫感,身體無法很放鬆,這是在數次訊源切換時,相當明確的差別。

阿德仔4025 wrote:
reel to re...(恕刪)

reel to reel 上帶子都是要用手動, 比起 casseset 要複雜, 可以選 7 1/2, or 15 per inch second, 速度愈快, frequency response 愈好,20-20,000 Hz 都沒問題, 有 4 tracks or 2 tracks 之分, home use 如上圖原版帶都是 4 track 的 7 1/2 per inch second, studio use 用 2 track 15 inch per second. 如果是 30 inch per second, 理論上可以打敗所有 sourse,

victor tdv-931


我記得victor還有比這台用料更恐怖的deck


裡面全部都是鍍銅,那個日本90年代用料讓你覺得,歐美的所謂發燒級東西都是騙錢的小兒科.



這台是...不能跟一般的卡座比啦,已經快是廣電級了,revox出的盤式座貴得嚇人,都快可以買兩台同級日本貨囉,不過大哥還有保有原版盤帶才是最神奇的地方,希望您磁頭長命百歲。

reel to reel 上帶子都是要用手動, 比起 casseset 要複雜, 可以選 7 1/2, or 15 per inch second, 速度愈快, frequency response 愈好,20-20,000 Hz 都沒問題, 有 4 tracks or 2 tracks 之分, home use 如上圖原版帶都是 4 track 的 7 1/2 per inch second, studio use 用 2 track 15 inch per second. 如果是 30 inch per second, 理論上可以打敗所有 sourse,

樓主會有這種感覺基本上應該是原版錄音帶跟卡座性能都不錯,不妨趁此時從高頻響應,音場深度去對照同專輯CD跟錄音帶版的差異,還可以戴上耳機,從卡座耳機孔直出跟CD對照S/N,應該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是情。

phantompower wrote:
這台是...不能跟一...(恕刪)

感謝熱心的網友廉讓6 大箱約 200 卷原版帶, 許多都是有以CD, LP 再版發行的名盤, 剛拿到時都是呈發霉狀, 費了幾十天整理, 大都狀況不錯, 想買十吋的鋁盤以及 adapter, 價格太高只好做罷.
這是另一部 reel to reel Sony 1960 年代產品, 真空管式

ju5888 wrote:
認同CD就是幾個優點...(恕刪)


在聽過AKG中高階耳機搭配以前的類比廣播CD隨身聽,我覺得CD反而更難聽.....

昨天用AKG K501+Sony D-F415聽了飛揚電台播的陳小霞「傀儡尪仔」,還真的被感動到,那種感覺我說不出來,有點想流眼淚....

我覺得AKG的東西真的很好聽,尤其是搭到老機子,聲音根本就是完整呈現。
對啊,訊源是原來類比的輸出,就可以享受最好的音樂跟聲音,那奇怪了!數位的訊源,反而大行其道,連以後廣播也要走數位化,這樣就訊源而言是進步還是開倒車呢?訊源還需要打著Hi-end的旗幟,以數位化之名,行高價格之實,會不會一切都是商業行為在作祟呢(就是要賺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