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no79925 wrote:
所以前輩的意思是比較...(恕刪)


我不是前輩啦XD

重點還是要有VR控制音量,避免用軟體控制,以免哪天不小心會很恐怖

沒有辦法控制音量的話,還是得要有前級去控制純後級
意思就是:DAC沒有音量旋鈕的話,就不要直入後級

多過一級前級好不好,只有聽了才知道
有可能變好,也有可能變差
如果抱著必然變好的預期心理,那...就加吧,因為都認為會變好了,順著這個去聽他真的會變好

帶音控DAC直入後級,好處是省錢,DAC出來的訊號直接給功率級去推喇叭
也許可以少掉一些電磁干擾跟相位差吧
Fabio_Lin wrote:
帶音控DAC直入後級,好處是省錢,DAC出來的訊號直接給功率級去推喇叭

帶音控的DAC, 這不就是DAC含前級電路? 只差在訊源輸入只有一個, 比較不方便.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帶音控的DAC, 這...(恕刪)


DAC帶音控VR大多是單純衰減用的吧

我記得一般有VR做音量控制的DAC很多都沒放大
了不起是過一個BUFFER
如果要說是GAIN=0dB的前級也是可以啦XD
我自己以前是用bmc dac1 pre接後級
可惜不是配bmc後級,內建的前級就變成高級的音量了
聽了好一陣子,確實是還不如接上前級

Fabio_Lin wrote:
現代機器是否需要前級...(恕刪)


這還是個搭配問題,也看人怎麼定義前級。

就設計來說,不用前級,以「cdp」為訊源時,振幅與電流多半不會是問題,但,阻抗不只是那樣考慮。非關調音,您可以試試在後級輸入端加一級op做為buffer,看看測出來的數據會差多少。甚致於單拿一顆VR,完全不加buffer、前面加一級buffer、後面加一級buffer、前後都加一級buffer。

講究的廠機會在前級的輸入端加一級buffer、甚致輸出端再加一級,用以維持自身「放大線路端」的設定。講究的後級會在輸入端加一級buffer。對於這種後級,前級的功能就只有輸入選擇、調音、音量控制,但,一般人的後級是否有這麼講究,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所以,這仍是個搭配的議題
如果你的後級可以"好好"驅動喇叭,帶有電位器的訊源,當然可以直接播放音樂。

問題是你真的認為這樣播出來的音樂,比帶有前級的系統播出來的音樂好聽?

me5888 wrote:
如果你的後級可以"好...(恕刪)


不一定,得看搭配。有些後級只有20倍、甚致10倍放大(nelson pass),這些機器不但得要有前級,還得gain要特別設計過的前級。也看過有些廠的綜擴與後級的差別只是後級線路前的buffer有沒有gain.....別以這是爛機器,一些銘機就這樣設計。

有些CDP,如早期Sony的音量控綜,不是用數位袞減,是有專門的前級線路,甚致於harman kardon連平價的機器,還特別用晶體搭成前級線路。

這種設計與經前級是一樣的,不過,缺點就是:如何切換訊源? 玩音響人人有個兩三套訊源是很正常的吧。想像一下一個人擁有兩台CDP、兩台DAC不算過份,但這樣可能就需要六組輸入了....CDP1、CDP2、CDP1+DAC1、CDP2+DAC2、CDP1+DAC2、CDP2+DAC1....


沒有實際比較,很難武斷的說合適、或不合適。

typist wrote:
這還是個搭配問題,也看人怎麼定義前級。

就設計來說,不用前級,以「cdp」為訊源時,振幅與電流多半不會是問題,但,阻抗不只是那樣考慮。非關調音,您可以試試在後級輸入端加一級op做為buffer,看看測出來的數據會差多少。甚致於單拿一顆VR,完全不加buffer、前面加一級buffer、後面加一級buffer、前後都加一級buffer。

講究的廠機會在前級的輸入端加一級buffer、甚致輸出端再加一級,用以維持自身「放大線路端」的設定。講究的後級會在輸入端加一級buffer。對於這種後級,前級的功能就只有輸入選擇、調音、音量控制,但,一般人的後級是否有這麼講究,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所以,這仍是個搭配的議題。


確實是搭配問題
只有喜歡不喜歡(最好是不要有預設立場去聽啦)

至於測量,看要測什麼,哪些指標?

阻抗不只是那樣考慮?
不然要考慮什麼?
後級輸入阻抗是固定的
訊源與後級阻抗並聯,阻值降低吃低頻?可是阻抗都固定,現在只需擔心主動元件的電流/電壓輸出能力

很多DAC輸出的LPF本身就是一個BUFFER

加不加BUFFER,最終還是要看音色喜不喜歡吧

Fabio_Lin wrote:
確實是搭配問題只有喜...(恕刪)


您試看看小弟前述的方式就知道了。

typist wrote:
不一定,得看搭配。有些後級只有20倍、甚致10倍放大(nelson pass),這些機器不但得要有前級,還得gain要特別設計過的前級。也看過有些廠的綜擴與後級的差別只是後級線路前的buffer有沒有gain.....別以這是爛機器,一些銘機就這樣設計。

有些CDP,如早期Sony的音量控綜,不是用數位袞減,是有專門的前級線路,甚致於harman kardon連平價的機器,還特別用晶體搭成前級線路。


如果以現代機器2Vrms的輸出
用一個相對較低倍率的10倍放大,可以有多少的驅動電壓?(假設電流不是問題)

這個電壓擺幅推動一個假設是86dB的喇叭,能獲得多大的音壓?

我自己有做了台11倍放的後級
搭配2Vrms輸出的DAC,單純過一個級進式VR,音壓可以到讓人受不了(喇叭效率約87dB)


每台機器要獨立來看
放大器設計各有各的理念
前級跟後級都是放大器(電壓放大跟電流放大)

以前OP規格不強的古早時代,CDP(其實還是在聽他的DAC)輸出還是得過電晶體搭的線路
這段其實就能決定輸出電壓擺幅了

現在有些音效卡故意拉高輸出電平(有人改更高),會有動態範圍好的錯覺
說穿了其實就是音量大XD

反正就是不要預設立場,管他什麼架構,聽了喜歡就好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