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弱的問一下,能聽出劉漢盛超越巔峰200擊CD上下集好處在哪裡的燒友請舉手


wllee9918 wrote:
當然大系统聽管弦樂...(恕刪)
器材評論不知道,以往經驗劉主編對軟體是還有一套的,畢竟是賣唱片起家的,也許音樂類型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或久聽,音響性還滿公允的 (當然偶有人情...)
參考無仿
「很多很多年以前」有次看到劉主編的棒喝CD100張⋯
好奇之下跟房間的CD牆對一對,怪得隆叮咚竟然有60-70多張。
這些專輯大抵在銷售市場有一定優良評價,但非冷門或隱藏版的個人偏好片。

音響是否千萬,音響展比比皆是但常讓人覺得不過爾爾。
差別不在價格而在調較搭配所花的心血。

自認非發燒友,但多年心得推薦不用追逐所謂「發燒片」
也不用偏執的獨尊某一類音樂。
jimmywu97 wrote:
器材評論不知道,以往...(恕刪)


大哥說對了,小弟講的是這些選曲的音響性啦, 多謝更正
1. 網路上找都找不到此專輯內曲目 如果可以提供的話 我可以試著鑑定看看

2. 發燒友推薦的古典唱片很多會故意選小廠 冷門 且偏好拿黑膠經典盤 以便跟一般尋常唱片行大廠CD作區別突顯專業 甚至流行的也是 有時也會挑一些歌手真的聽都沒聽過 上youtube找 點閱率都很低 看起來好像真的是沒甚麼人在聽的那種 不過一般隨處可見的電子舞曲芭樂歌等等真的就沒見過有燒友在講了

wllee9918 wrote:
小弟要問的是很多的發燒友公布他們的音響設備,兩個喇叭間根本隔不到2公尺,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重現到管絃樂的規模與音場,特別是住台北市的朋友,聽音樂時根本不能大聲聆聽,而200擊中很多都是大型管弦樂,有可能聽出200擊的好處在哪嗎?...(恕刪)


這應該是錯誤的,大部分的喇叭設計,也不會要讓你左右拉開在4公尺以上,撇除衰減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喇叭廠商如果做一對相距2公尺還聽起來怪怪的產品,那對喇叭還要賣嗎? 去展場找不到4公尺以上的間距來擺就GG了嗎? (這問題很現實,哪個廠商頭殼殼會壞掉去反抗這天條...)

至於規模和空間感這種事情,給你買2000萬的喇叭好了(有需要再加1000萬上去),你撥放3~4人的樂器演奏 vs 真人演奏....不用1秒就出局了。

拿2聲道要重現演奏的氣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或直接說空間感早在錄音階段就損失大半了,接下來只能依靠人的想像力了

音響是一種音樂的表現方式,他衍生自樂器演奏,但中間通過很多方式去符合特定美感。以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為師當然是一種調整音響的途徑,但並非唯一的真理。
又是「很多很多年前」,當時還很喜歡看音響雜誌並奉為圭臬⋯⋯

日本Stereo Sound雜誌評論員的視聽室,只能稱為「斗室」,兩邊牆距離看有沒有4公尺,兩邊牆都擺滿整牆器材。

那個年代日本好用JBL 4344落地大叭,居中則是Mark levison/threshold/krell/counterpoint等後級巨獸。

一樣產生篇篇專業文章。


1000K wrote:
以交響樂團現場演奏為師當然是一種調整音響的途徑,但並非唯一的真理...(恕刪)


是這樣子沒錯, 用小的系統聽小編制,爵士樂綽綽有餘,但是左右喇叭太近想要重建整個管弦樂團應當很困難,不過個人倒是想到在這種狀況下近距離聆聽好像也可以部份解決這個問題

luxor_w wrote:
又是「很多很多年前...(恕刪)


很有意思的問題, 自從去過老英格蘭被震撼到後,小弟覺得大系統,大空間那種規模感,動態,能量絕不是小空間可以取代的
您沒聽過最貴的音響器材是空間這句話嗎???所以其實不動產一直都是屬於音響業.......哈!!
老玩家有句話~~~入門玩器材、進階玩線材、發燒玩空間....音響這條路有兩種下場,了解自己了解本質知足常樂,另一種拼命賺錢墮落無底深淵,換器材、換房子、玩裝潢....

wllee9918 wrote:
很有意思的問題, ...(恕刪)
這種「第一次」效應吧,多幾次也許就沒什麼了⋯

前兩天給人聽了一下T8IE mk2。那個人也差不多是這種反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