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imie wrote:把他抓來盲測一下,後...(恕刪) 請不要用你的木耳去評斷專業玩家的金耳朵他們連用不同的HUB或switch傳輸都能聽的出音質的差別其實真正的玩家都嘛是儲存在3.5磁片聽音樂是麻煩了點 但音質才是最重要的
基本上我不認為儲存媒體會導致頻率的差異,但我不會懷疑他測試的結果,因為那是事實,為甚麼會導致這樣的事實出現才是我關心的。實際上我比較傾向他是要證明"連接儲存媒體方式的不同會導致頻率差異",因為他上一篇有比過USB跟Tunderbolt的差異,確實頻譜上有微妙的不同,不過我認為這兩篇測試在變數控制上都有不嚴謹之處。https://nk-productions.net/interface/usb-thunderbolt/究竟是訊號流向中的AD > DA導致誤差出現?還是在DAW內錄製時產生不同?這是否代表同樣的檔案在重新錄製後會產生頻率差異?若然、那麼數位音樂是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可靠?原作者應該是個願意虛心改過的人,他的文章有些可以看到被指謫後訂正的修改,各位若對他的測試過程與結果有疑慮,我建議可以寫英文信向他詢問。
其實關於職場的迷信在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例如連一般人都有可能聽過的綠色乖乖即是一例。首樓原文作者在文章開頭就分享了一些日本音樂製作業界的迷信: 大約在2011年左右,當時仍是HDD全盛期,某個有名的母帶製作工程師Mastering Engineer就跟作者說:"HDD裡面就屬Toshiba的某個型號音色最好,因為要停產了所以我買一堆放防潮箱。"作者當時背脊一涼,想說HDD對音色的影響沒這麼大吧... 現在到了SSD時代,當SSD開始普及時、錄音師們異口同聲地說:"SSD的音色在速度感上與眾不同" ...基本上我覺得這有點誇張,因為錄音師就算不是每個都有錄音工程學位,但鑒於數位音樂製作的關係,至少都會有一些理學常識...日本錄音師們這麼迷信的原因不曉得有沒有可能是:用某個型號的HDD或SSD所製作的專輯容易叫好又叫座的關係?...這就像打麻將連莊時不能上廁所一樣?不管如何,這篇文章另一個意義就是透露日本音樂製作業界也是滿迷信的,說不定各位在聽的樂曲就是某位迷信的錄音師所製作...這也是個滿有趣的現象。
Kenai Tier 3 wrote:說不定各位在聽的樂曲就是某位迷信的錄音師所製作...這也是個滿有趣的現象。...(恕刪) 請問信仰和工作有關係嗎?他信睡懶覺還是信睡大叫和我們聽什麼音樂之間有什麼“有趣”的關係?能否介紹給大家笑笑?
Kenai Tier 3 wrote:其實關於職場的迷信在...(恕刪) 這個大約在2011年左右,當時仍是HDD全盛期,某個有名的母帶製作工程師Mastering Engineer就跟作者說:"HDD裡面就屬Toshiba的某個型號音色最好,因為要停產了所以我買一堆放防潮箱。"作者當時背脊一涼,想說HDD對音色的影響沒這麼大吧...現在到了SSD時代,當SSD開始普及時、錄音師們異口同聲地說:"SSD的音色在速度感上與眾不同"迷信 大約我在10多年前就討論過了~~XD現在還是很多人信..
Kenai Tier 3 wrote:根據作者的頻譜解說,SSD在30 Hz ~ 80 Hz較有量感,外接硬碟則是100 Hz~ 200 Hz較強。他認為透過USB儲存檔案會增加破音並影響低頻的變化:...(恕刪) 現在的 player 又不是像以前的 CD 那樣, 讀一筆, D/A 一筆, 讀一筆, D/A 一筆.都嘛先讀一堆 先放在 buffer , 大多的寫法是開 雙 buffer, 所以都是從 RAM 丟出去D/A,所以有影響 也應該是 跟RAM有關... 跟 HD, USB, SSD 應該沒什麼鳥關係.我前一陣子才寫一個 網播要用 的 軟體, 因為現在的電腦記憶體都是G字輩的 豪門海量,所以已經實在是沒必要就為了省那幾KB, 幾MB 的記憶體.... 再去用那種才幾秒鐘 小小buffer.又不是要放在 RAM只有幾十KB的微控上面跑..所以已經事先轉好成 wav的暫存檔是多大, 我就伸請多大塊的記憶體,一次就把 整個檔 全都讀進來, 然後才開始 一個封包 一個封包 丟出去.
steventsao.tw wrote:他做的方式 是 D to A, 然後又 A to DSSD → 再生ソフト → DAC → ADC → DAW → SSD外部ストレージ → 再生ソフト → DAC → ADC → DAW → 外部ストレージ..(恕刪) 光是 A→D→A'→D→A" ,從A →A"信號已經損耗3次了,當然會有差至於D是用哪個儲存媒體差異不大,最大的差異就在A/D,D/A轉換器也就是最大的問題在A(Analog)
廠商的行銷設計真的很厲害,要「恰到好處」地誇大化不然沒有話題要怎麼賣產品呢樓上的樓上網兄之文意,應該就是指DAC傳輸的【同步】與【非同步】架構然而卻不知PCM編碼、解碼的原理,本來就註定是【非同步】的CDP雖然是循序讀取,但數據內容卻不是連貫的PCM一開始就是亂序編碼,然後再一段一段根據彼此關係兜攏起來,形成正常的數據所以只要使用PCM編碼的資料,解碼流程都是非同步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