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玄學...單就材料學來說,進步不多,因為音響沒有很高端 沒有很電子,不像手機!再來就是~市場導向產品....音響本來需要一個固定,適合的空間來聆聽,但目前朝方便,打破空間的無線產品走向,而不是專對音質方向!
hmzanny wrote:家裡有一些長輩在20...(恕刪) 純兩聲道系統類比進步很少,甚至純聽音樂聲底厚度是退步的但數位進步非常多,例如roon跟週邊數位播放器、音樂海量串流等多聲道劇院系統根本大躍進,現在的4k8k、atmos,影片海量串流,早就已經不是以前那種5.1跟480p,純放碟片可以比了
以同價位來說, 現在的設備在功能上. 支援格式上, 比起過去豐富很多, 但在類比輸出及喇叭的部分, 提升很有限, 而提升的部分在於精準度及動態上, 音色則無太大差別黑膠和CD都是母帶轉錄的, 聲音幾乎是相同, 一個類比, 一個數位, 如果不經過動態壓縮, 是很難分辨, 要是像交響樂這種錄音, 動態達到105dB, 以黑膠45-50dB的動態刻錄, 是無法再生的, 只能壓縮, 很多的細節就消失了, 而CD則沒這問題, 另外底躁大也是黑膠存在的問題, 所以數位化有它的優勢在, 但相對在D/A必須夠水準, 否則對上純類比的系統, 是完全佔不到便宜的
hmzanny wrote:家裡有一些長輩在20...(恕刪) 剛換了部naim CD5si CD唱盤, 作為品牌目前僅存的CDP她從2014年推出以來, 到2021年是往下調整定價, 大概是特例吧今年好像漲了, 不過真的是大環境帶動沒辦法以下均為訂價CD5i(古早前代,巨禮代理),79,800元;垣慶代理之後,2014 Naim 推出 CD5si 的訂價則是 82,500元;2021,音寶 74,900元2022,音寶 84,900元
大維0840 wrote:純兩聲道系統類比進步...(恕刪) 同意~類比部分進步有限,如喇叭、擴大機等但因調音技術與品牌形象掌握在老品牌上價格也非常M型化小品牌便宜CP值商品切入不易D類擴大機也許是個高CP值好選擇數位部分這10多年進步很快賴對岸發展,許多走數位技術類小公司也能切入商品多元,價格上平價許多當然,那些自認調音神話老品牌還是很貴但至少這世代年輕人有很多平價的選擇
談論「歷史」性問題,所學所識所見所聞都要有足夠的廣度面及時間軸,否則只是瞎子摸象以偏概全,遑論還有夾雜個人歧視與偏見,音響亦是如此。大家都說音樂&音響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所以科學可以量測比較,但「藝術」表現方面,「美」的標準除主觀因素外,有時候就如流行一般屬動態的(如:不會說迷你裙、喇叭褲…「好不好看」是玄學吧!),尤其在錄音端甚是明顯,這不是誰比誰強的問題;不同載體有不同特性,如“數位”欲解決“類比”部分問題而生,卻又無法克服自身問題,所以並沒有誰比誰好的問題(有的話,是你器材的問題),這種「特性」應該稱之互有所長吧!以前「聲音」是設計者要用很多零件堆砌實踐(資深點的對「發燒級**」應該不陌生),故各有自家特色,可謂環肥燕瘦、百家爭嗚,而現在都是一塊晶片,阿宅照示波器設定平直曲線,以致就那幾家晶片廠(燒了一家就少了半壁江山)的聲音走向,時代眼淚難斷孰優孰劣!但以成本(材料、人事…)來說,晶片、LED…當然會低廉許多,但市場售價卻…只能說發燒器材價格一定也得跟的上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