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和無損音樂WAV檔的選擇

luckbor wrote:
CD和無損音樂WAV...(恕刪)


假設DAC轉換及後端類比線路同級的話,播放CD會比音樂WAV無損檔,甚至Hires檔案好聽,主要是因為CD的數位訊號流程短,中間會產生Jitter的機會很少;而透過電腦播放音樂WAV無損或是Hires檔中間數位訊號流程太長,中間會產生Jitter的機會太多,沒有妥善處理音質很難比得上優良的CD系統直播。

以播放CD而言,數位訊號是從CD讀寫頭把光學紀錄讀出來後,轉成I2S訊號直接送進DAC進行升頻、校正及類比轉換,中間只有讀取CD是機械動作容易產生Jitter,之後轉I2S及後續訊號處理全都是晶片間的訊號溝通,基本上是不會產生Jitter,也沒有什麼電氣或訊號污染問題。

播放WAV或Hires檔的話,資料要先從硬碟碟盤或NAND抓到設備快取,然後從設備快取透過SATA或M2介面及線材進到系統快取跟系統記憶體,接著透過CPU軟硬體處理把訊號轉成USB封包,透過USB介面跟USB線丟到外接DAC的USB介面,經過USB接收晶片把封包解開轉成I2S訊號,經過千辛萬苦才會送進DAC進行後續升頻、校正及類比轉換,中間每跑一次快取、記憶體、經過一個介面、SATA線、USB線、網路線、封包轉換、甚至還轉成無線訊號透過WIFI再轉回來,任何一個環節沒做好就代表Jitter會爆炸性增加,更不用說傳送階段會受到交換式電源及電腦內零件帶來的各種噪音及電波污染,然後全部累加起來DAC收到數位訊號的品質可想而知。


這也是為什麼高檔的CD系統對於讀取系統及機構的穩定度吹毛求疵,因為對播放CD而言,產生Jitter最主要的來源就是讀取的機械動作,只要搞定這個,基本上送進DAC處理的數位訊號不需要特別處理,品質都不會太差。至於WAV或Hires檔,並不是說他的數位訊號沒辦法處理到跟播放CD一樣,但問題就是要處理的點太多,要把Jitter降到合格CD系統的水準成本太高,如果是幾十萬的DAC或DDC數位級不惜血本認真做有可能做得到;但對一般使用幾萬塊的DAC來說,聲音要贏過合格的CD系統其實不容易。
570
白鷺鷥網友講的是實話,非同步沒有那麼多嚇人的地方;討論區若談指教老實說又累又傷感情,隨緣點化不強求囉。
JW75
570 您多慮了,我說指教就是字面的意思而已,沒有要傷感情。jitter認知那裡不太一樣,不指教我怎麼知道?我向來不認為自己都對,但我相信版上會有專家,錯的地方會有人指教,這樣我也能多學東西。
KEF R 系列實在不錯,國外評價高,但是不知為什麼台灣賣不開。每次想以KEF R7或reference3換掉ATC SCM20,都被勸阻不要。
luckbor
謝謝留言與分享
wav 應該比 flac 或 ape 保存的細節更多, 理論上更好.

而 wav 是從 cd 產生來的, 有 cd 為什麼還要 wav ?

不知您是否遇過, 光碟片裏的資料讀不出來 ?

有些時候,讓光碟片多轉幾下,資料或許就讀的出來 ?

有時候是讓光碟片轉很久後,顯示光碟片軌道出問題 ?

如果是音樂光碟,以上算跳針嗎 ?

基於以上問題, 我以前都是轉成 ape, 現在轉成 flac.

wav 雖比較優,但儲存空間非常大, 保存成本高.


前年有一天晚上, google 到 01 有一個測試聽力的軟體,

各位進來測測自己的聽力有沒有受損吧!! 多關心一下自己的耳朵

簡單測過聽力後, 我對音響的要求又有新的認知.
( 那些聽不到的頻率,我有用示波器看到,但我聽不到,因為人老了.)

先不管手邊的設備能發生什麼頻率 ?

而是, 自己真的有能力,分辨那些頻率嗎 ?

您已經能聽到您現在設備所發出來的全部頻率嗎 ?

從 cd rip 下來的資料 ? 真的與 cd 不同嗎 ?

我無能力分辨, 但是把資料燒到光碟,再從光碟裏讀出這些資料,這過程,這些資料會錯誤嗎 ?
luckbor
謝謝留言與分享
JW75 wrote:
假設DAC轉換及後端...(恕刪)

你好
我覺得你講得是處理的問題
但是對音源檔而言CD真是過時的東西,取樣率過低是不爭的事實
用同一台裝置來撥,我想絕大部分的人都能聽出HiRes好太多了
那差距差不多就是WAV和MP3的落差感
JohnTitor
MustpH 我可以聽得出來啦,但是當我把音樂丟進軟體分析時,發現了我說的狀況,這時可以聽出來的原因,音量佔的因素肯定大得多,畢竟人對音量還比較敏感些
ysean2977
MustpH 24/96以上就沒什麼人聽得出來了,而且絕大多數高於24/96的錄音也是升頻上去的
現在播放檔案都會用非同步usb連接到dac了
cdp要連接到dac要用 S/PDIF(同軸或光纖)

看看以下這台dac的 jitter測試結果
https://www.audiosciencereview.com/forum/index.php?threads/topping-d70s-mqa-review-dac.18728/
是不是跟你的論點有很大不同
如果你要堅持他的電腦可能是超級厲害沒jitter,那我跟你說,我有同一台dac,我的電腦沒有優化,配備也肯定和他的不一樣,可我自己測量的結果跟他基本一致,就算我換了電腦或usb線...等也一樣,最後結果只看usb接收模組好壞

這就是非同步usb的好處,不受前端jitter影響
至於S/PDIF(同軸或光纖)嗎....我就不敢保證,畢竟接收晶片,發送晶片,線是否合乎規格都會影響,實際會跟測量差不多或更差一點(應該不會更好,別小看ap555)

所以,非同步usb vs S/PDIF(同軸或光纖),好壞具體看dac機器設計,跟你檔案從電腦來還是從cdp來無關
硬要說的話,非同步不受前端影響,好的機率高些
rip檔案還可以多次比對,得到正確檔案
cdp讀錯就..好啦,有檢查機制,結果是那個一瞬間少1個bit而已




JW75 wrote:

假設DAC轉換及後端類比線路同級的話,播放CD會比音樂WAV無損檔,甚至Hires檔案好聽,主要是因為CD的數位訊號流程短,中間會產生Jitter的機會很少;而透過電腦播放音樂WAV無損或是Hires檔中間數位訊號流程太長,中間會產生Jitter的機會太多,沒有妥善處理音質很難比得上優良的CD系統直播。

以播放CD而言,數位訊號是從CD讀寫頭把光學紀錄讀出來後,轉成I2S訊號直接送進DAC進行升頻、校正及類比轉換,中間只有讀取CD是機械動作容易產生Jitter,之後轉I2S及後續訊號處理全都是晶片間的訊號溝通,基本上是不會產生Jitter,也沒有什麼電氣或訊號污染問題。

播放WAV或Hires檔的話,資料要先從硬碟碟盤或NAND抓到設備快取,然後從設備快取透過SATA或M2介面及線材進到系統快取跟系統記憶體,接著透過CPU軟硬體處理把訊號轉成USB封包,透過USB介面跟USB線丟到外接DAC的USB介面,經過USB接收晶片把封包解開轉成I2S訊號,經過千辛萬苦才會送進DAC進行後續升頻、校正及類比轉換,中間每跑一次快取、記憶體、經過一個介面、SATA線、USB線、網路線、封包轉換、甚至還轉成無線訊號透過WIFI再轉回來,任何一個環節沒做好就代表Jitter會爆炸性增加,更不用說傳送階段會受到交換式電源及電腦內零件帶來的各種噪音及電波污染,然後全部累加起來DAC收到數位訊號的品質可想而知。


這也是為什麼高檔的CD系統對於讀取系統及機構的穩定度吹毛求疵,因為對播放CD而言,產生Jitter最主要的來源就是讀取的機械動作,只要搞定這個,基本上送進DAC處理的數位訊號不需要特別處理,品質都不會太差。至於WAV或Hires檔,並不是說他的數位訊號沒辦法處理到跟播放CD一樣,但問題就是要處理的點太多,要把Jitter降到合格CD系統的水準成本太高,如果是幾十萬的DAC或DDC數位級不惜血本認真做有可能做得到;但對一般使用幾萬塊的DAC來說,聲音要贏過合格的CD系統其實不容易。
JW75
看來Topping D70備受該文推崇。不過非同步其實沒那麼神,他只是藉由接收端指定時基來降低USB造成的jitter,無法不受前端jitter影響。數位訊號處理實際上比這還更複雜得多。
JohnTitor
JW75 前端JITTER要如何對非同步DAC造成影響?不要用直覺想當然爾,要拿證據出來,我換N台電腦測出來都一樣耶
luckbor wrote:
CD和無損音樂WAV...(恕刪)


ChatGPT?
根本胡扯一通也能信?
我只能說.....不如去看維基百科還比較正確
luckbor
謝謝留言與分享
Luckbor兄提的問題,老實說呢,是見人見智的問題。
樓上的各位先進、前輩所提出的見解也著實令小弟增廣不少見聞。
在此小弟有自己的觀點,不妨提出供各位聊資一歡。

此刻小弟案前的揚聲器正在播放的專輯是”You’ve Got M@il” 電影原聲帶。
本是昨晚想聽,但從架子上取下走到書桌後便想睡了,暫且擱著去睡。
今天下班回到書房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CD Player,讓它暖身一會兒(老機器,沒辦法)按下open/close,抽屜,不,是托盤,緩緩吐出來,CD放進去,托盤留一小截在外面,停止,沒吃進去,再一次,耶!成功~(廢話太多)。然後呢,它就播了一個晚上~~

這是一部1998年上映,由湯姆漢克(時年42歲,現年67歲)與梅格萊恩(時年37歲現年61歲)所主演的溫馨愛情喜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1998年梅格萊恩正值花漾年華,湯姆漢克風度翩翩⋯⋯。趕快打開筆電裡的Apple TV app,把幾年前買的”You’ve Got M@il” 電影再調出來,重點復習一番......(又廢話)

1.Harry Nilsson “ The puppy song”
2.小紅莓 Dreams
3.⋯⋯
⋯⋯
⋯⋯
11.Harry Nilsson “Over the rainbow”
(就是片尾男女主角在NY. The 91st Street Garden擁吻時的配樂)
12.Carole King “Anyone At All”
這是小弟很喜歡的一首歌

……
很多歌我也叫不出名字,懶得打。


以上全都是中年人講廢話,我只是想說——聽CD不錯啦!

為什麼呢?

每一張你買過的CD,不管什麼原因買的,有些你記得很清楚,
有些你記不太清楚了,但不管怎樣,
它都代表著你生命中某個時刻,曾經為這張專輯上的歌曲、樂曲深深著迷過,也花很了許多時間聆聽它。
所以CD的意義,在我個人來說,不只是一片塑膠片,
應該說它把時光和記憶刻在那亮晃晃中我肉眼看不見的坑洞裡。
透過CD機再把它重現......
並且可以一邊欣賞專輯的art work,封面、文案、歌詞等等。

最後,聽著”You’ve Got M@il” 這張電影原聲帶,帶我回去1998年看這部片時歡笑和浪漫的氣氛。

這就是聽CD帶給小弟的美好體驗,謝謝大家看到最後,忍受這麼多廢話。謝謝。







luckbor
謝謝留言與分享
Volf
[讚][拇指向上][100分]
Celibidache88 wrote:
每一張你買過的CD,不管什麼原因買的,有些你記得很清楚,
有些你記不太清楚了,但不管怎樣,
它都代表著你生命中某個時刻,曾經為這張專輯上的歌曲、樂曲深深著迷過,也花很了許多時間聆聽它。
所以CD的意義,在我個人來說,不只是一片塑膠片,
應該說它把時光和記憶刻在那亮晃晃中我肉眼看不見的坑洞裡。
透過CD機再把它重現......
並且可以一邊欣賞專輯的art work,封面、文案、歌詞等等。

最後,聽著”You’ve Got M@il” 這張電影原聲帶,帶我回去1998年看這部片時歡笑和浪漫的氣氛。


非常認同,

以前個人也回過類似的內容, 聽音樂回憶過去往日的回憶.

有一個老歌廣告,也是如此般表達 ...............
luckbor
謝謝留言與分享
Celibidache88 wrote:
Luckbor兄提的...(恕刪)

You've Got Mail的這首歌Anyone At All 好聽
luckbor
謝謝留言與分享
JW75 wrote:
播放WAV或Hires檔的話,資料要先從硬碟碟盤或NAND抓到設備快取,然後從設備快取透過SATA或M2介面及線材進到系統快取跟系統記憶體,接著透過CPU軟硬體處理把訊號轉成USB封包,透過USB介面跟USB線丟到外接DAC的USB介面,經過USB接收晶片把封包解開轉成I2S訊號,經過千辛萬苦才會送進DAC進行後續升頻、校正及類比轉換,中間每跑一次快取、記憶體、經過一個介面、SATA線、USB線、網路線、封包轉換、甚至還轉成無線訊號透過WIFI再轉回來,任何一個環節沒做好就代表Jitter會爆炸性增加,更不用說傳送階段會受到交換式電源及電腦內零件帶來的各種噪音及電波污染,然後全部累加起來DAC收到數位訊號的品質可想而知。


依我認知
封包或資料傳輸是不帶時基,也就沒有jitter問題
如你說的非同步USB
在音樂檔案資料接收buffer後轉成PCM訊號在i2S介面傳輸,這時才有時基與jitter問題
基本上,i2S是傳輸介面,比S/PDIF還好的音頻傳輸介面
只是方波無法長距離傳輸,類比才行(指弦波的數位傳輸)
但類比加了時基,問題比較多些

其實啊,若瞭解jitter成因與傳輸介面、訊號差異
就會發現~
音響界那些製造了問題
又想辦法讓消費者花錢買減少時機誤差的設備
光怪陸離的賺錢方式

算了不多說,到時又擋人財路
luckbor
謝謝留言與分享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