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 該買15年以上的Hi-End 還是新機呢

不過那個年代還沒有 HI END 這個詞
Winniman
他應該是指 Hi-Res
jplin53
找到最久的紀錄在2001年 請確認出現的年代
這個價位整套買下來不算貴。

只接觸過B&W 801 S2,當年的技術做了一個「真」難推的喇叭。低音比當年難搞的dynaudio還不好搞,現今喇叭技術很難做成這樣。

Threshold的後級十分熟悉也用過,30-40年的東西,要注意有沒有維修過。

有維修調整過一般人不想接

沒檢修調整過的要接更是風險

矛盾在這裡。這水有點深,想跳水做一點功課是必要的。以免以後要再脫手困難,被斷頭。
Homepod變磚恢復 https://ppt.cc/fDAerx
吉米Gimi wrote:
謝謝大家回覆是這一組B&W MATRIX 800...(恕刪)


這種奇形怪狀喇叭,可~以購買家具或裝潢的角度考量
我的喇叭是b&w n802, 後級是Threshold S/500, 中高頻OK,但是低頻的推力不足. 如果您很喜歡b&w 801 s2, 可能需要另外找怪獸級的中古後級來伺候它. 陳甯曾在YouTube 介紹過這對喇叭, 您可以參考看看.
CH31337 wrote:
我的喇叭是b&w n802...(恕刪)


Threshold就是後來的Pass 擴大機。
吉米Gimi wrote:
B&W MATRIX 800
Threshold Model S500


兩者真的有點歷史,B&W MATRIX 800應該是199幾 年的產品. hi-end 名詞也差不多是那時出現的.

原裝運來分成6箱,單邊淨重應該有100kg,那個年代這麼大型的喇叭不太多. 安裝時側平躺,上下低音獨立音箱和中間中高音獨立音箱有內六角對鎖,鎖上底板後再站起來,應該有附腳釘.

除了造型特殊,這高度過人的大型喇叭,在夠大的空間表現出輕鬆而且寬大的音場,細節很不錯,聽大型交響樂非常過癮.幫它配上功率夠大的擴大機是要件. 現在這價位附近的喇叭,在音色質感,及細節精緻度上能比他好,或許好上一截,但是音樂寬鬆度及音場規模,這規模是指音場中滿滿音樂細節,樂器定位清楚,這是能量的因素,這是小喇叭辦不到的事.

Threshold Model S500日後萬一要維修找到資歷夠深的師傅就應該可以解決. 以上給樓主參考.
謝謝各位的回覆
這組的年紀比我預計的老得多
看來得要考慮他的老化程度了


tt_koupe wrote:
兩者真的有點歷史,B...(恕刪)
我會這樣考慮

第一個是空間,如果有個夠大的空間,至少喇叭背牆長度有4米或之上,喇叭可以拉離背牆有個距離,不緊貼背牆,聆聽距離喇叭背牆也超有4米或之上,那你就有擺這個大型喇叭的基本條件. 如果是現在一般客廳前後牆不到4米甚至只有3米,那就算了,這代表就算是弄近來也無法盡興地享受,在你沒有開到足夠讓這個喇叭很好工作音量時已經聲音滿到不行了.

第2個是你聽的音樂類型, 有常聽大型樂段,如馬勒等大型交響樂,大型現場演場會,那麼適合此類大型喇叭, 如果大都聽人聲,小品,協奏曲,走音質精純路子似乎更好,尤其是你空間不夠大時候,可能小一點的系統適合.

不知道你是在何處聽的,空間是很大的因素,如果是二手商,那肯定是大空間吧,同時應該有小點的組合可以試聽. 如果是用家私人空間,自行考慮差異. 找個相近價位的小系統試試同樣音樂再思考看看.

B&W MATRIX 800記憶中好像當初應該是不到40萬, 大概和 THEIL CS5鋼烤版價格差不多. 就算以現在的喇叭新品價格40萬,要有這種輕鬆大場面的表現......難.
吉米Gimi wrote:
謝謝各位的回覆這組的...(恕刪)
看到樓主PO Threshold Model S500,上網爬了一下,真如外界傳聞USHER 去clone的後級,家裡的USHER後級整個結構layout,外觀也幾乎相似,只是USHER是EI變壓器,Threshold是環變,我猜整個放大線路都是照抄,家裡另一台NAKAMICHI PA7II 整個架構也差不多,也是環形變壓器,可見Threshold後級在早年應該很有份量,所以大家抄.同樣都是二手低價買的也用二十多年,雅瑟相繼壞了AC開關,濾波電容發出惡臭,保護RELAY壞了一聲道,電路板包焊接觸不良.超重的後級有問題是很好修理,但光是拆卸,翻來翻去讓人倒盡胃口,如果找人修,搬來搬去也是問題.買二手可bargain 到好價錢,高檔的二手器材,相信前個用家都是珍惜如命,但遇上瑕疵就會比較麻煩.
tt_koupe
usher 裡到外幾乎整個套用. Threshold是Nelson Pass創立的. Stasis是他很著名的線路,後來有授權給NAKAMICHI 使用, pa-7 就是用這個線路.
CS_TANG
謝謝tt 大,家裡這兩台,聽不出優劣,但usher 的底噪就差很多,雖自己動手改善,還是有一聲道,貼著喇叭,還有一絲哼聲,另一聲道則是安靜,重量也較重,N牌的靜到如同沒開機。以90dB喇叭做比較。
我30年前就開始聽音響展了,玩音響也有30年以上了

我的MBL 121喇叭跟AYRE K5+V5前後級用了有10年了
都是買二手的,若加上前一手的使用時間,機齡應該12-15年左右(以器材的推出年份)

但我系統跟音響展聽到新款的MBL 126比起來,聲音不會輸(保守地說)
現場126系統MBL自家一套+AMP+訊源(不要算那超大台的電源供應)買起來要快200萬
我的121+AYRE前後級二手買40萬上下

126現在新的要5-60萬以上(剛推出定價50萬,現在漲到快80萬),
我121E 15年前剛推出新品訂價50萬

這10年我只升級黑膠系統跟數位串流系統,系統的低頻延伸及量感越來越好
我覺得喇叭發揮得比二手剛買來更好(前手可能沒RUN開)

喇叭只要不是泡棉懸邊,或是靜電、鋁帶平面震膜(會鬆弛),正常頻率使用,
10年的喇叭算是人類30歲的青壯期
擴大器只要不是高熱的純A類,10年以上都還好,二手器材風險是前手有沒有亂操
或是故障維修機,而且也要看品牌耐用度,有些品牌就是小毛病不斷

前陣子看了PTT有連載20萬喇叭10多對的試聽,發現原來現在20萬只能買到
我剛畢業初哥時期都不見得看得上眼的"入門"品牌的中小落地喇叭
外觀是都蠻漂亮的(這是最大成本),但畢竟是中低價品牌,單體用料就是比較低階
喇叭單體就像食材,食材不夠高級,音質高貴感即使再會調味都不會有

音響除了數位訊源外,喇叭跟擴大器這幾十年根本沒有啥大進步,只有零件成本COSTDOWN
跟售價不斷調高,不要說20萬,現在100萬的喇叭+AMP新品器材的聲音絕對沒有15年前
100萬,狀態功能正常的系統好聽,不是老器材有多神,是新器材漲價太離譜

至於Threshold跟800年份絕對30年以上,800定價495000(我家音響論壇雜誌還在1990左右),
在30-40年前已經是天價喇叭,MBL101(沒有12吋低音單體的一對定價45萬)
當時801全新的含腳架也才15萬不到,這些都是我初哥時期夢幻器材

30年以上的器材,AMP真的要多考慮了,電容那些都是有使用壽命的
CS_TANG
濾波用的電解電容,大概是衰老最快的,但換修卻是最容易的,基板焊點因久熱脆化,接點氧化,才是較難處理的,其他那些功率晶體,二極體,正常使用,壽命比人類生命還長.
ricky343
相對來說一對品相良好的jensen 610c連音箱售价60萬算便宜,要不是家裡音響室不夠大,真要買來聽,一圓畢生之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