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所謂錯的銷售平台, 而是店家應標示他音樂商品的原始錄音格式和製作銷售的音檔格式類別, 購買者則依據自家設備性能, 搭配網路頻寬' 流速去選購適當的品項, 也沒有所謂高品質音樂以歌劇或演奏居多 - 要看原始錄音
推薦參考NATIVE DSD音樂網站, 以一張龐帝賽洛的爵士演奏為例, 廠商有標示原始錄音檔為PCM 96K, 而他所出售的音訊檔案則會標示 是FLAC 192 / WAV 96 / DSD24~512或是DXD...格式, 客戶依自家需求選購
若'真正'在意音質, 推薦購買原版CD或LP為最佳選擇, 所謂無損音質的數位串流音樂, 檔案多經復刻' 重製或升頻處裡...何況目前認真經營的串流音樂平台很多, 網路直接收聽就好, 有喜愛的音樂, 平台業者會幫你雲端儲存, 你也可自行下載隨時重聽...


JW75 wrote:

watson360
樓主
所以在音源素材相同下,電腦 USB & 轉燒錄 CD,音質有差?


不同的播放設備,音質不同是正常的,音質相同才奇怪。

以CD座機而言,他的設計上就是專門用來播音樂,CD上的音樂訊號,透過讀取頭進入座機,經過各種濾波跟校正,訊號跑過的整個過程很短又單純,沒有任何明顯雜訊污染源,連供電通常都是線性加濾波降雜訊跟干擾,數位訊號輸出到DAC時純淨度很高,基本上就是CD儲存的訊號原樣送到DAC去解碼,不多也不少。

如果是用電腦播放HiRes或DSD檔,先別講電腦裡不可能有CD座機的多重濾波、校正設計,因為電腦本來就不是設計來給你播音樂用;訊號要先從硬碟或SSD讀出來,經過各種線材透過南橋進入記憶體,再走USB到DAC,訊號中間經過各種晶片、線路、匯流排多不勝數,每個階段跟流程都會增添不必要的雜訊及時基錯誤。更糟的是電腦是數位設備他要追求「性能」,從電源供應器開始,舉凡CPU、記憶體、南北橋晶片、各種控制晶片,這每樣都是高頻設備,很多設備的頻率甚至高達以Giga做為計算單位,而高頻設備會產生大量的高頻雜訊,這些雜訊隨著電路會污染到整台電腦裡面,包括讀出來的音樂訊號。因此等HiRes或DSD檔案的音樂訊號進到DAC的時候,傳過去的除了原本檔案裡的音樂訊號,還贈送了嚴重的雜訊和時基誤差。而DAC是類比設備,你源頭傳來的任何東西,包括雜訊和時基誤差,他都會照轉出來變成類比訊號,音質會劣化。

因此,相同的檔案,透過電腦接USB傳到DAC播放,跟燒成CD拿去CD座機傳給DAC播放,音質會有差。用電腦播的好處是方便,但如果要追求音質最省錢也最簡單的方法,其實是直接播CD
JW75
watson360 如果要比諭的話,CD座機讀給DAC的音樂訊號就像天然純淨不含雜質的甘泉水;而電腦USB給DAC的音樂訊號,就像工廠排出的廢水,你要把他濾成飲用水那可是大工程。
JW75
至於DAC的話,他就是負責喝水。你給他喝好水,他轉出來的音質就是頭好壯壯;你給他喝廢水,他轉出來的音質也只能垃給你看。
JW75 wrote:
檔案的音樂訊號進到DAC的時候,傳過去的除了原本檔案裡的音樂訊號,還贈送了嚴重的雜訊和時基誤差...(恕刪)

現在的USB DAC播放時,是使用DAC本地的clock(Xtal),資料到DAC會有buffer暫存。請教您這裡所指的時基誤差,是怎樣的影響路徑呢?
goldbingo
watson360 若USB在Asynchronous mode下,DAC的clock獨立自振,不會參考USB clock and/or data,沒有時基誤差問題。
570
賓果兄又含蓄又nice,這樣點這些人哪會懂您呢?
goldbingo wrote:
現在的USB DAC...(恕刪)


你把他想得太簡單了,首先並不是所有的DAC都有ASRC,實際上多數的DAC都沒有;其次,ASRC有兩種做法,一種是DAC晶片內建像是ESS宣傳的ASRC,另一種是DAC跟數位處理廠商拿FPGA自己寫演算法來做ASRC。

ASRC號稱不使用訊號來源的MCLK,可以重整訊號重新打時脈,「理論上」可以抗前端來源的jitter,ESS也是這樣宣傳他們家晶片內建的ASRC效果的。但問題實際上到底有沒有用,只有ESS或寫訊號重整程式的廠商自己知道,ASRC寫不好甚至時基誤差會比原本前端來源的MCLK更糟

晶片廠像是ESS內建的ASRC,效果其實很平庸,遠不及用CD座機,至少CD座機完全不用重整,數位訊號自身就比你ESS晶片ASRC重整過的訊號更好。至於其他高檔DAC、DDC、數位轉盤所費不貲,像是aurender、lumin的機器,一台動輒十幾、幾十萬,花大錢做的一樣是數位訊號重整的工作,講白了就是各家私房的ASRC演算法,經過重整重新上時脈後,放出來的聲音確實能勝過CD座機。但問題是CD座機一台才多少錢,便宜的萬把塊就有了,你靠ASRC數位重整重新打時脈,要做到能跟CD座機比拼的程度,要花的錢多個3、5倍都不夠。所以我才建議樓主如果在乎音質的話,最省錢又好聽的方法,其實就是直接放CD。人家CD座機不必重整訊號就已經乾淨了,更何況很多CD座機其實內部都會內建ASRC的數位重整機制先優化一次,這是一般電腦絕對不會有的東西。
JW75 wrote:
靠ASRC數位重整重新打時脈...(恕刪)

為何需要ASRC(非同步採樣頻率轉換器)重打時脈,這是我沒有弄懂的地方。

舉EDN這篇USB audio simplified為例:

資料由host傳到device,會進到buffer。後面DAC則以自己的clock到buffer拿資料。資料不足會underflow,host會加速送過來資料。資料太多會overflow,host則放緩資料傳送。

Asynchronous mode下,DAC吃自己的clock,轉換數位到類比。動作跟CD player一樣,並不需要ASRC。


就我的理解,除非走的不是asynchronous mode,才會需要ASRC處理PC與DAC clock異步問題。
goldbingo wrote:
為何需要ASRC(非...(恕刪)


你寫的這個東西是USB的同步跟非同步傳輸,根本沒任何訊號重整的效果,也不能消除任何的時基誤差。所有在電腦裡已經產生的時基誤差,都會透過USB傳輸帶到DAC裡面,即使USB走的是非同步傳輸也一樣。

USB做非同步模式傳輸的目的,是因為同步傳輸時溝通何時傳訊號是由電腦端決定,因此一旦電腦端傳輸速度時脈不準確(USB不是設計讓你傳音樂訊號的,時脈不準確很正常),在USB傳輸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時基誤差。透過非同步傳輸可以由DAC的接收端來通知電腦何時送資料,因此可以減少在USB傳輸階段產生的時基誤差。但USB非同步傳輸只是一種USB的傳輸模式,他沒有任何重整訊號的功能,對先前電腦中已經產生的時基誤差並沒有任何de-jitter的作用。

簡單來講,USB的非同步傳輸,跟DAC晶片重整訊號的ASRC,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機制,二者不能互相替代,沒有說只要經過USB非同步傳輸,訊號不重整jitter就會自己不見這回事。
JW75 wrote:
對先前電腦中已經產生的時基誤差並沒有任何de-jitter的作用...(恕刪)

我就是這點沒弄清楚,電腦為何產生的時基誤差,在非同步傳輸下,還需要de-jitter?

Jitter都被非同步傳輸中的buffer吸收了,DAC由buffer取資料用的只有DAC自己的clock,沒有電腦端的jitter成分,自然也不需處理ASRC。

請教電腦中的時基誤差,在非同步傳輸下 de-jitter的目的是什麼呢?

更正:我們應該先定義ASRC要做什麼事,我有點弄懂您的意思了。
JW75 wrote:
跟DAC晶片重整訊號的ASRC,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機制,二者不能互相替代...(恕刪)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ASRC做什麼事:
A. 44.1kHz to 48kHz (or 其他任何不同頻率sample rate的轉換)
B. Sample rate shift by clock jitter,例如44.1kHz to 44.09999999kHz? 這裡是我會稱之為de-jitter的動作,或是您會稱之為ASRC呢?

若是DAC沒有原生對的clock,項目A的ASRC是必要的。

若DAC自己已有正確頻率的clock,我不認為項目A還需要ASRC

關於項目B,我認為非同步傳輸已經解決clock jitter/shift問題。不需要de-jitter。


不知道我這樣解讀與您相同嗎?
goldbingo wrote:
我就是這點沒弄清楚,...(恕刪)


這就是我之前寫到電腦的音樂訊號流程太長太複雜,CD座機的訊號流程簡短單純的差異。假設音樂訊號是存在硬碟裡好了,他要先讀出來到硬碟緩存,然後透過SATA晶片、南橋轉北橋傳到主記憶體處理,中間搞不好還要被CPU快取,最後經過重重匯流排才透過USB送到DAC,這個過程每個階段都可能產生時基誤差,累積下來也不少。相對之下CD座機就是讀寫頭讀出來,經過訊號重整就直送DAC,只要你機構穩定讀寫做得好,時基誤差當然少太多。

那原本電腦裡已經產生的時基誤差,如果走同步USB傳輸的話,因為USB丟資料抖動、buffer溢出問題,這裡還會再雪上加霜更嚴重。走非同步傳輸的話避免電腦USB丟資料抖動跟buffer溢出就是少掉這部份的jitter,但問題這畢竟不是資料重整,對於還沒到USB傳輸階段前就已經累積的時基誤差是毫無辦法。要消除時基誤差目前主要的作法就是透過ASRC重打時脈,但效果好不好,甚至會不會反而更差,完全視ASRC演算法的好壞而定,這跟USB非同步傳輸是兩回事。不然為什麼ESS、Aurender、Lumin等一眾廠商要砸大錢搞那麼複雜去de-jitter,為了ASRC的演算法費盡心思,直接USB非同步傳輸不就好了嗎?

總之,USB非同步傳輸沒那麼神,現在一堆大陸便宜的DAC那台沒USB非同步傳輸,但好聽的有幾台?數位訊號重整做好,同步傳輸的DAC也能很好聽;數位訊號重整不做,就算是非同步傳輸也救不了。連CD座機都在在搞數位訊號重整了,只有重整訊號才能真的消除已經存在的時基誤差,而USB非同步傳輸只能避免新的時基誤差產生,但沒消除已經存在的時基誤差功能。
JW75 wrote:
對於還沒到USB傳輸階段前就已經累積的時基誤差是毫無辦法...(恕刪)

我想這點是與您看法不同的地方,以播放音樂而言,已經累積的時機誤差是不需要處理的。

請反過來想,若以DAC clock為準的話,DAC只要照著PCM資料依序處理,就能還原波形。電腦只需要準備好該傳的PCM資料一筆筆傳給DAC就好。

電腦透過USB傳遞資料的能力,遠遠超過音頻消耗的資料速度。所以buffer不會空,但若累積時基誤差多怎麼辦?就停下來等DAC慢慢拿走就好了。整個過程就如同傳檔案一樣,完全bit perfect。

在純粹播音樂的應用,可以這樣做沒問題。但若是例如玩遊戲,就不能要電腦等了,聲音得在與畫面同時播放出來,這時de-jitter(ASRC)就是必要的,得要把電腦與DAC的時基誤差消除掉,不能以DAC為準。

而特殊設計的音樂播放app,會將USB DAC強制變成專用,沒有系統OS搞鬼,就可以好好活用asynchronous mode消除jitter。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