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n12168 wrote:
以前的聲音好多了,推德板全銀圈,sacd 片在聽cd 我也感覺聲音差點,包裝盒耐用度質感以前的好很多不太容易壞,現在新品的差很大,都不太行
tsan12168兄所言甚是,一片 CD 若是:Made in W. Germany by PolyGram,代表是1980 年代中期首批西德壓片,厚度足( 1.2mm)、 全銀圈,自然是收藏家的最愛。其它像AAD啦(AAD 是一種 CD 錄音製作格式標記,代表:Analog 錄音 → Analog 混音 → Digital 母帶製作,錄音與混音都是類比的,最後才轉成數位做成 CD,保留原始模擬音色)。還有像無 IFPI 編碼、唱片公司廠牌、錄音等等。
包裝方面,想當然爾,標準 Jewel Case 是最耐用且便於收藏的,也是最受發燒友歡迎的基本款(對,就是您心中想的那個熟悉的CD盒子,約 10.4mm 厚,也是CD黃金期最普遍的 CD 包裝)。
比方說昨天入手的一張唱片 《Bill Evans Trio with Symphony Orchestra》



(Verve 是美國經典爵士唱片品牌,發行眾多名盤如艾拉費茲潔羅、比爾伊文斯等作品。)
=================
最後,附上一篇我們常見的 CD 盒子的「發明故事」(原圖由www.dutchaudioclassics.nl 網站擷取自 Philips 公司網頁):

【ChatGPT的翻譯】
一個如珠寶般的創意
有多少設計師能回顧自己的一生,真心地說出:「我的作品銷量達到數十億」?而且即使在二十年後,依然暢銷?包裝設計師彼得.杜德森(Peter Doodson)就是其中之一。
儘管這位謙遜的英國人最近剛退休,他仍能在未來數十年裡享受自己設計成果帶來的榮耀。這個故事要回溯到1981年,當時他接觸到即將推出的CD,被要求設計其包裝。「他們原本有紙套,但請我們想出其他方案,」杜德森今日回憶。當時的設計任務包含保持光碟平整、避免刮傷,同時提升這項新型音樂載體的高科技形象。杜德森的解法,與所有最佳設計一樣,簡單卻有效:一個由透明塑膠製成的盒子,設有用來固定封面與內頁說明的小卡榫,以及一個放置CD的托盤。
在CD於1982年發行的幾個月之後,杜德森進一步改良了他的設計,將邊角做成圓弧狀,新增了用來固定光碟的夾扣,並在盒子的上下方加入了凸條設計。「我特別指定要使用拋光的凸條,因為它們能反射光線並閃耀,使整體更具高科技感。」這成了畫龍點睛的一筆,這個設計也因此獲得了「珠盒(jewel case)」的暱稱,成為包裝設計藝術中一個完美且無處不在的經典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