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能解釋,為什麼DAC接到電腦的那條線線材能改變音質?

clwu5724 wrote:
我沒仔細聽影片說什麼...(恕刪)


先不管訊號本身,你想想為什麼墊材重要?為什麼音響架重要?為什麼機箱結構重要?任何一個跟器材有物理接觸的東西,都有可能改變聲音,何況是一條牢牢插進機身的線。
yl610702 wrote:
先不管訊號本身,你想...(恕刪)


USB 連接線沒有那些模糊地帶的現象.

能用 ? 不能用 ? 沒有模糊地帶.
luxor_w wrote:
USB線是一條4蕊的...(恕刪)


你先搞清楚USB的封包, 再來探討傳輸的要求

USB的PID定義的目的與內容, 包含了PING(檢查端點裝置是否能接受資料)、SPLIT(高頻寬的USB分割傳輸)、PRE(低頻寬的USB前導封包)、ERR(分割傳輸任務錯誤)

如上述, 也就是數位在傳輸過程, 仍然有可能其他因素造成錯誤, 而不是只有4條線的單純因素, 線材的屏蔽. 線損. 雜散電容等及外部環境因素, 都有可能產生錯誤, 這部分都是發生在傳輸過程, 也就是線材, 至於如何去避免這些錯誤產生及修正錯誤, 這些都是科學及技術發展的成果

不知道一些人在腦補什麼? 不外乎沒知識沒常識,
luxor_w wrote:
USB線是一條4蕊的...(恕刪)


USB 相位校正:
SOtM tX-USBultra USB濾波集線器 - 極品音響
https://topaudio.tw/product/tx-usbultra-usb%E9%99%8D%E5%99%AA%E5%99%A8/

有用,就有差-Ideon 3R USB 再生器MK2 黑星版
https://review.u-audio.com.tw/reviewdetail.asp?reviewid=3276

USB 抗雜訊:
日本TiGLON 旗艦系列USB線 TPL-2000U 登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n2s1qdjXo

TPL-2000U USB線用上極低電阻值的單晶純銀導體, 使傳送數據上更流暢誤差更少.
外層的屏蔽使用專利的第五代鎂合金物料, 有效阻隔外界EMF, RF 等干擾進入導體內部,
插頭部份裝上了穩定器有效吸收諧振
tedliu1024
USB雜訊隔離:德國Intona USB 3.0 SuperSpeed Isolator-鹿港音響網路上看也蠻多人推薦用在PC-USB流上
clwu5724 wrote:
1 會誤判為 0 ? 0 會誤判為 1 ?
(在資料處理上,很難想像後果 ....)


經過 ADC 後, USB 控制器用 CRC 檢查數位資料有無錯誤, 有誤就重送. 不考慮類比雜訊.
但高級音響器躁低, 比 USB 線傳入的類比雜訊還低時, 就會聽到不一樣的音質.
宅男工程師 wrote:
多年後回看此文, 對音響比以前較了解.
USB 線上跑的是電壓高低類比變化, 經過 ADC 後才變 01, 但微弱類比雜訊會混進系統.
好的 USB 線可以去掉 PC, 隨身碟發出微弱電流的雜訊, 並且有時鐘相位校正功能.

普通音響無所謂有沒有高檔 USB 線材, 一條 15 元跟一條 1萬元的, 聽起來都一樣.
但幾百萬的音響系統對微弱雜訊/相位差非常敏感, 那就能聽出差異處.

以前我也不信邪, 銅/銀/鍍金的音響線材能有多大差異 ? 但聽久了還真發現有差異.
難怪有人會花幾十萬買一條線, 當音樂鑑賞力提升時, 就是錢包著火時.


1.您真的知道什麼是ADC嗎?

2.邏輯問題

"微弱電流的雜訊"請問你如何聽到它?

--這個雜訊經過後端系統放大後讓你聽到?若是如此,那電腦&USB線只要一接上去,你應該會聽到喇叭有雜訊在響
實際上有嗎? 沒訊號就不會有?那簡單,撥放靜音文件檔即可

--這個雜訊干擾DAC(數位轉類比)的運作?然後產生多餘的聲音讓你聽到??現代測量上已經證明幾乎沒有,即便少數產品有也都掩蓋在音樂訊號之下,不相信測量也可以,但要通過"盲聽"測試,還沒有人能辦到呢,你貼的一些USB產品廠商並沒有拿出任何人類可聽性的證明

--幾百萬的音響系統,尤其DAC部分,為什麼不對USB下功夫?而讓USB線很敏感有差異?這不是打壞自己百萬音響名聲?來條USB線讓我百萬音響不如百元音響那怎麼辦?

clwu5724
很多很難理解的想法 ? 只能用你這張插圖解釋 !
宅男工程師 wrote:
經過 ADC 後, USB...(恕刪)


很多情況下,使用很克難的方式,傳輸資料(使用杜邦線).

有沒有重送資料 ? 不得而知 ?

因為,只有成功與不成功. (接錯線,才會失敗.)

小弟的想法是,USB傳輸資料本身不會有區別
有區別的是跟著而來的其他雜訊
(上面那些各廠貴貴的設備目的也是為了降低這些雜訊吧?)
也許各位前輩可參考一下這影片的說明,小弟的觀念主要是參考它

理論上產生差異的不是傳輸的訊號本身
所以單純換USB線不應該有差異.....才對?

但小弟原本是用林帝的便宜USB線接電腦和DDC
後來嘗試換了條另一牌的便宜USB線(PRO-BEST透明線)
想說反正也不貴,就當作實驗
結果還真如PTT版上大大所說的
林帝的線聽起來比較冷高頻比較刺
換線後聲音貌似變暖了些
但不排除是心理因素啦XD
有興趣的大大也許可自己實驗看看?
SebastianT
自己在那交叉測試在這裡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個人認知與視覺會一起影響感知(俗稱腦放),所以為什麼需要雙盲測試,在不知道使用那一條線的情況下10測10次能幾乎完全分辨出使用之線材那才是能分出差異
SebastianT
而世界上目前沒有人能在雙盲下分辨出來此類的交換測試的完全能分辨出來的紀錄。這就又跟很多人在說的一耳朵區別有很大的說法完全不一樣,既然真的有一耳朵區別那為什麼實際測試沒有人能真的分辨出線材區別。
JohnTitor wrote:
--這個雜訊經過後端系統放大後讓你聽到?若是如此,那電腦&USB線只要一接上去,你應該會聽到喇叭有雜訊在響
實際上有嗎? 沒訊號就不會有?那簡單,撥放靜音文件檔即可

我在台灣電子業待了 25 年, 寫過 win usb device driver, 摸過 TI/Analog Device ADC/DAC IC
有附 USB IN 的訊源機, 進 ADC IC 前還有濾波電阻電容線路, USB 線帶的電壓雜訊, 由此混進去.
PC 端撥放靜音文件檔, 其 USB DAC 會混進主機板類比雜訊傳出去, 高級音響會聽到雜訊.
所以很多人用 MAC (有處理主機板雜訊), 不用 PC 來跑 foobar.
而訊源機 ADC chip 輸出的數位資料, 會受 USB 相位偏移的輕微影響.

JohnTitor wrote:
--幾百萬的音響系統,尤其DAC部分,為什麼不對USB下功夫?

是串流訊源機在處理 USB input, 無關幾十上百萬前後級擴大機/CD 訊源機的事.
而一些高階的串流訊源機, 乾脆不給 USB input, 直接堵死這條路.

[專訪Ayre國際行銷經理Brent Hefley] 此文有解釋 USB DAC 問題:
https://autek.com.tw/related-articles/ayre-brent-hefley/
===================
Ayre發現使用PC或NB來聆聽音樂有兩大問題,第一是電腦先天上有很多的噪訊,
從電源供應、電路到散熱風扇,每一個部分都有影響,第二個問題是電腦內部所
使用的「校正時鐘」,通常是市面上最廉價的產品,效果自然很差。
===================

日本 TiGLON TPL-2000U 旗艦USB線, 是用在改善噪訊問題.
而 USB 校正時鐘問題, 要靠外接時脈產生器.
我有一台 TEAC NT-505X 串流訊源機, 有預留輸入埠給 TEAC CG-10M 時脈產生器.

財富自由的發燒友信這一套, 甘願花幾十萬來改善 USB 傳輸問題. 所以這些廠商願意
製造相關線材機器. 口袋不深的我們就用 1 條 15 元 USB 線湊合著用.

clwu5724:
很多情況下,使用很克難的方式,傳輸資料(使用杜邦線).
有沒有重送資料 ? 不得而知 ?

IEEE USB SPEC 規定 4 種傳輸模式, 串流訊源機是用 bulk mode, 容許重送資料.
傳輸模式簡介請看 https://www.wpgdadatong.com/blog/detail/71298
SebastianT
只要是屬於高音質的USB使用的模式基本都是異步,我實在不明白數位檔案在未進DAC處理轉成類比前的檔案傳輸的Jitter有什麼意義?
SebastianT
同樣100M的軟體你下載並不會因為有Jitter造成你們安裝使用上有任何差異,因為通通都進快取驗證組合後才會形成一個檔案,驗證組合後都是與原檔一模一樣的檔案傳輸中的Jitter根本沒任何意義。
我是不明白一堆人在USB上扯Jitter的問題幹嘛
真的在非常糟糕的特殊情況下(例如設備故障)丟封包
只要你USB模式是走高音質(能無損)的傳輸都是異步
異步不會有傳輸Jitter問題 異步不會有傳輸Jitter問題 異步不會有傳輸Jitter問題
既然是異步在前端加時鐘根本意義不明(其實就是要你多付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