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iskobe wrote:
感謝各位的建議與指點, 目前可能考慮Cambridge Audio 851C 或SA11S2!!雖然還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但會再多找找資料~


選到這兩台後,我覺得只要考慮一個東西,那就是打算播放什麼媒介。
就是如果要SACD那就不要考慮了,直接是SA11S2。

因為以後如果有了音響組,然後想要數位輸入時,可以另外添購數位流接在縱擴上面。


bloodymirage wrote:
DAC是數位類比轉換器,會需要帶USB-in的DAC,上游應該會有HTPC作播放器。既然有HTPC,DAC為什麼要網路?如果是要以USB為輸入源作比較,應該是要比S/P DIF,TOSLINK, AES/EBU 或者是HDMI。...(恕刪)


你講的道理聽來沒錯!但商業現實就不是這樣

你不覺得傳統的DAC和現在的DAC相差越來越多嗎?
差在音色?別鬧了! (就IC本身,Matching的精密度當然有提升空間,但是到達24bit或是32bit的精度?那只是規格上的笑話...真有20bit的精準度就很感謝了)

DAC新品差異主要在於:
1. 差在輸出入規格...
2. 差在附加功能(前級+耳擴)
3. 價格

同樣的,新的CDP,為何大家也拼命加東西進去?USB/Ethernet/WiFi/...
搞得好像沒有這些功能都不能聽一樣....

很多人玩耳機,他們的出發點可能是"這是便宜的音響系統"
但是,玩久了(尤其是雙修的人),會覺得耳機只是方便而已,C/P值真的不高

PS1000(不舉HD800想說要花更多買耳擴)+耳擴+DAC等...隨便也要花10萬元左右
大家真的花10萬元去Usher搬一套音響,聲音一開,很快就會覺得....唉~還是音響輕鬆多了

更別提說耳機耳擴推陳出新的速度還比喇叭快得多...二手價直直落
10萬元玩喇叭系統,真的就可以獲得很不錯的聲音。10萬元買耳機系統,常常會一直陷入...哪裡可以改進哪裡可以加強的迷思。

這是我1x年來的經驗啦!現在我已經不再有旗艦耳機系統的迷思了,有機會聽音樂還是盡量找喇叭系統(隨然還是耳機聽得多)
new_guest wrote:
你講的道理聽來沒錯!但商業現實就不是這樣

DAC新品差異主要在於:
1. 差在輸出入規格...
2. 差在附加功能(前級+耳擴)
3. 價格


DAC的好壞在於數位轉類比的過程當中產生的時間顫抖(Jitter)所造成的雜訊與失真,輸入的方式不同會因為實體傳輸速率問題造成不同程度的時間顫抖。現在新品的DAC可以到達實測失真度可以只有0.003%左右。



如果認為DAC只是給耳機用的,那NAD的這兩台機子可能會讓人覺得很意外。


NAD的M2與NAD的C390DD。
這兩台機子是 hifi 兩聲道Direct Digital Amplifier,若字面上翻譯是直接數位技術綜擴。


跟C375BEE裡面多加一個DAC 模組不同,這兩台機子是直接把DAC弄進整體綜擴裡面,
兩台機子的音量控制都是數位音量控制不是傳統類比控制。


NAD的旗艦機都是掛M開頭,M是代表Master也就是大師級系列。這台機子的後級部分是每聲道250w。C390DD則是150w。M2還保留著解類比輸入的功能,但是輸入後會被轉成數位。


C390DD則是需要添加模組才可以有,機子本身是完全數位化沒有類比的部分,若上游訊源只有類比輸出,在沒擴充模組之前他不能吃,C390DD更妖怪的地方是它還有重低音的pre-out可以直接接重低音作2.1聲道。


NAD算是傳統的著名廠牌吧,如果DAC只是耳機系統玩的東西,NAD出這樣的機子當旗艦不是很奇怪嗎?







yk42b2002 wrote:
其實"dac打敗同價...(恕刪)

請問電腦輸出到W4S是哪種方式輸出?USB?同軸?光纖?

數位流有數位流的方便之處

CD轉盤有CD轉盤的浪漫...收藏CD也是一種另外的樂趣

至於聲音...靠後端的處理都可以改變,重點是解析夠細節多,能中性的表達出音樂原始的風味

這樣才是個好訊源該有的基本條件

CD的錄製技術感覺上沒太多變化...幾十年前的銘盤,照樣可以打趴很多現代的發燒片,更別談流行樂口水歌

近來很多規格,新技術SACD,XRCD,LPCD,藍光CD等等...

聲音乾淨了,背景清晰了,線條浮凸了....但加料味也變重了

的確有新技術錄製比原本CD評價還好的情況沒錯,但大多時候,我寧可選擇普通的CD盤,聽較為自然的聲音


基本上普遍的還是CD, 甚至HDCD也不夠普遍,

規格看看就好, DSD來源實在甚少,

若主流是聽CD, 除非你是規格控或是心會養, 帳面數字參考就好, 還是耳聽為憑,

你輸入都是原生的16/44khz, 硬要軟/硬升頻至96, 192,

除了基本幾家特有升頻技術不錯以外, 大部分升頻似乎都是有好有壞,

那現在DAC多工, 也只是為了方便以及讓買家有高CP, 數位流是真的方便,

且一張CD了不起80min, 一顆硬碟, 音源資料化, 不壓縮的wav 1tb不知道能放多少..且管理也方便

但沒意外都有一個較佳的輸入源, 或是搭配自家的專用接口, 那些應該是廠商最用心下去設計的,

普遍AES/EBU與BNC比較好, TOSLINK似乎都評價最差的~~~

USB一般DAC除了有特別強調外, 不然應該都不會特別好聽
Calocedrus wrote:
請問電腦輸出到W4S...(恕刪)


你說的都可以,前提是你的電腦有這些輸出,以前用過這台,我個人感覺,他的同軸比USB要強。這個又說明一些問題。

音響大廠懂音樂,但是不見得懂電腦阿,但是懂電腦的又不見得懂音樂。
不是說新科技不好,而是很多時候廠商為了科技而科技,那就很糟糕了。

bloodymirage wrote:
DAC的好壞在於數位轉類比的過程當中產生的時間顫抖(Jitter)所造成的雜訊與失真,輸入的方式不同會因為實體傳輸速率問題造成不同程度的時間顫抖。...(恕刪)


這....這是音響屆流傳的說法吧!

做DAC晶片的人,應該不會認為那是什麼重點

new_guest wrote:
這....這是音響屆流傳的說法吧!
做DAC晶片的人,應該不會認為那是什麼重點


說實在的我不是很懂這邊想表達的是什麼耶!我們在這邊不是在討論音響嗎?

所謂的jitter其實也不是新的問題,CDP也同樣有,只不過CDP是發展比較純熟的產品,所以CDP Jitter的問題在技術上是以被克服的。不然版友在這個討論串內推薦的Marantz SA-11S2 這台CDP附帶的鐘是要幹嘛的?不就是校正時脈嗎降低jitter嗎?


new_guest wrote:
DAC新品差異主要在於:
1. 差在輸出入規格...
2. 差在附加功能(前級+耳擴)
3. 價格


只是以DAC晶片作討論,DAC晶片本身的研發,任何的電子晶片研發不就是在硬體規格上面的成長嗎?
輸入從如CD的16/44.1成長到24/384,然後是硬體的升頻程度的提升。現在有新的輸入規格,從CD到SACD DVD-A 到現在直接的HD 24/192的檔案。為了這些新的規格作研發然後成長,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如果說DAC新品的進步不過就是這些規格的成長而已,
那其實也可以說Intel這幾年來不過就只是把8086變成現在的i7而已。

bloodymirage wrote:
說實在的我不是很懂這...(恕刪)


喔~我這樣說好了,會覺得Jitter是音質影響的關鍵,那是音響界的說法

做IC的人,考慮的是Matching....你如果不懂這文字表達什麼,那我也沒辦法了。(我講得含蓄一點,因為我不想再吵這議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