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MAN wrote:
市面上的AV環擴幾...(恕刪)


Mcintosh mx-121、122、160

不敢想像價錢
MAX-MAN wrote:
市面上的AV環擴幾...真的要講,只有NUFORCE這款我比較欣賞 (恕刪)




港友開箱文 FYR
Nuforce AVP-18 Pro 開箱文

觀察他的器材,此人算相當"考究"
前級 - Nuforce AVP18 PRO
後級 - Integra Research RDA-7
藍光機 - Cambridge 751BD
前置 - Revel M20
中置 - Revel C30
後置 - Revel S12
後中置 - Kilpsch RB-51 II
超低音 - Martin Logan Depth i <-- 三向獸 !


畢節望族後裔

ai_0301 wrote:
港友開箱文 FYR...(恕刪)


美國貨,比較多。
ai_0301 wrote:
港友開箱文 FYR
Nuforce AVP-18 Pro 開箱文
觀察他的器材,此人算相當"考究"
前級 - Nuforce AVP18 PRO
後級 - Integra Research RDA-7
藍光機 - Cambridge 751BD
前置 - Revel M20
中置 - Revel C30
後置 - Revel S12
後中置 - Kilpsch RB-51 II
超低音 - Martin Logan Depth i <-- 三向獸 !


這位港友的配置和我的好像呀,不過看喇叭型號應是更資深的玩家
列出來稍微比較一下
前級 - Onkyo PR-SC 5509
後級 - Mark Levinson NO.334XL ; Proceed BPA3
藍光機 - Pioneer BDP LX-88
前置 - Revel M22
中置 - Revel C12
後置 - Revel S30
超低音 - Revel B15a

如果有人可以借我Nuforce來玩玩也可以來寫篇心得

其實手上還有一台proceed AVP,因為想試看看比較高規格的DTS-HD等新規格所以用Onkyo換下
不過即使是以超過10年的歐美環繞前級,規格在現今已經落時
他優良的類比體質還是讓人很難忘懷的,動作片大場景這類的用日系機都還OK
但是演唱會.音樂性高的劇情片.古典樂,強調類比體質的歐美機還是強的多,甚至老機也是一樣
只是也很少人在現今還能再接受每個聲道都使用類比輸出的方式去接駁,既麻煩花費也很高
雖然如Lexicon等廠商有再出新款支援高規格機種
應該也沒多少人能接受花了幾十萬卻還在買不是最新規格的單一前級,而且不用幾年還可能完全落後
只能說自己還算幸運,能夠在這末期體會過這些老歐美機的好~







dandanny wrote:
如果有人可以借我Nuforce來玩玩也可以來寫篇心得




這個主意粉棒 !
歐美系 AVRs 與其放店裡膜拜,不如辦一些七日賞活動,促銷一番

AVR 罩門所在啊,破 $3500 鎂,還要幾年一換,金主都下不了手

高價 AVR
原廠可以保留召回升級服務(free or not),換塊 DSP 板,延壽幾年
畢節望族後裔
與其要靠這些大廠不玩規格把類比厚度找回來還不如靠自己,像yah302前輩這樣的玩法最耐玩,就算AV前級規格怎麼改怎麼換都影響不了整體音色與後級力道的走向,剩下的就只是把解碼前級當3C玩而已.....玩掛即丟

用高階綜擴把兩聲道的音色與力道鞏固好剩下的環繞交給多聲道後級就好,當電影配樂一上場 要爆棚有爆棚 要音樂厚度有厚度....光是主聲道就可以迷死人
ai_0301 wrote:
這個主意粉棒 ! ...(恕刪)
ai_0301 wrote:
這個主意粉棒 ! ...(恕刪)


乾脆請音響店讓客人可以用租的方式,當然還是在音響店看,只是讓消費者付出一些租金,或是配合電影院,讓消費者可以享受高階環擴帶來的娛樂效果,投資潛在型消費者。

不然我們在這邊討論一堆,還是小眾在討論而已。
Loompster wrote:
乾脆請音響店讓客人...(恕刪)




資深玩家有機會...如樓上 dandanny 大,亮出底牌

宅爸本身始終有關注 Anthem 動態,MRX-X20 系列 2016/01 hit the market
同理心反應在更多日系 Pre-pro 已玩膩的玩家群,必想一嚐歐美機的功力

每次看到 ARC 的圖, 就念念不忘 (流口水)



如果代理商 IQ >0, 北/中/南 借機給已擁有日系旗艦多年的資深玩家們,做個客觀比較
效果一定遠大於媒體吹捧
畢節望族後裔
Bear4212 wrote:
與其要靠這些大廠不玩規格把類比厚度找回來還不如靠自己,像yah302前輩這樣的玩法最耐玩,就算AV前級規格怎麼改怎麼換都影響不了整體音色與後級力道的走向,剩下的就只是把解碼前級當3C玩而已.....玩掛即丟
用高階綜擴把兩聲道的音色與力道鞏固好剩下的環繞交給多聲道後級就好,當電影配樂一上場 要爆棚有爆棚 要音樂厚度有厚度....光是主聲道就可以迷死人


不知我有無理解錯誤,若是在多聲道的模式下應該還是av前級在擔任解碼+前級的工作吧?
是有看過有些玩家使用oppo藍光機的5.1 pre out接駁方式來解碼
就可讓歐美的老環繞前級使用它類比優勢的地方
缺點就是還得準備6條優質的訊號線,機器背後也滿滿的都是線,實在很雜亂,也頂多使用到5.1
大多後來還是使用hdmi的方式來接駁,只是兩聲道的部分會選用更好的前級帶by pass功能
即可將兩聲道和多聲道做接駁,但是多聲道前級不可避免的還是得做挑選
是的!!這樣的架構下還是由AV前級負責音場校正與D/A後再送到綜擴的直入後級去做訊號放大,BDP自解對我來說適合多聲道SACD使用,但如果是劇院來說BDP自解缺少了空間校正,所有喇叭距離、音壓、EQ等都必須由BDP內部自行設定與解決,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利用以前老環擴的優質類比迴路但對於非行家的人來說介面就顯得不是很友善

其實對於音響初學者來說小弟還是比較建議由環擴入手先,畢竟多用途、多功能什麼都可以玩,等把音場、音質的差異摸熟了也在學習的過程中知道自己著重劇院或者是音樂再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一套系統,當然入門環擴別花什麼大錢是最好的選擇...反正兩三年掛了再換一台以會太心痛!!


dandanny wrote:
不知我有無理解錯誤...(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