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w406 wrote:樓主是專業木工,可...(恕刪) 自制擴散板成本其實很高。雖然自己做不用工錢。花費的時間確很嚇人。在來就是考慮會不會卡灰塵的問題。所以目前是有挑好直紋的擴散板就好。除了有音波功能。又不難清理。在來就是考慮背牆是否要裝設吸音棉。怕會不會多花錢又沒效果。畢竟住電梯大樓。也怕吵到隣居。早期有做過學校的音樂教室。但建材也一直在更新。真的要吸音效果好。其實要花不少錢投資在裡頭。我的視聽室加客廳。應該可以買好多高級喇叭了
henry126638550 wrote:730這樣擺位挺極...(恕刪) 您內行的,這喇叭我剛買來真的是覺得這樣聽像裝了兩隻重低音剛翻了一下保證書,我這隻CP730精裝版已經買18年了...我在中山路買,後來店移到中正路,現在店都關了XD個人是不會感覺到太衝,畢竟DAC跟擴已經都暖聲底的一年多前有錄下一段,不知道現在還能不能連結木工工會 wrote:以空間來看..應該會選定書架型喇叭為主..(恕刪) 我自己和朋友們都沒人有裝擴散板等設備呢!就一般透天住家倒是我老爸在一樓有約15坪空間空閒時兩老會唱唱歌,一樓那15坪空間牆面倒是都有裝隔音棉
好的單體不便宜,具有良好"聲學惰性"的音箱是昂貴的,完善的設計整合和詳實的測量分析都是有代價的。少少的預算想要買多音路喇叭、落地喇叭,用料的好壞和聲音的品質你能預期有多好?既然已經有超低音喇叭了,就試著善用它,不要輕信那些逛夜市、八卦來的經驗談,或是隨便玩、搞不定、輕易放棄的失敗感言。「讓失敗收場的人成功的阻止你嘗試」,並不明智。雖然早有許多科學方法/方案可以幫助我們玩出更好的聲音,但是還有很多人仍然不願接受新知、新東西。往返南北兩地可以搭高鐵或開車上國道,就有人會說騎駿馬才是真男人,但說這種話的人只騎小毛驢還常摔了一身泥。玩音響就是會遇到不用功又抱著便宜貨還想教你怎麼玩、怎麼挑三揀四的人物,應當明察。
講到擴散,應該會聯想到RPG,也該知道Dr. Peter D'Antonio是誰。除了吸音板、擴散板、低頻陷阱的運用之外,超低音/多超低音喇叭和EQ也早被列入聲學對策/聲學方案當中。吸音板、擴散板、低頻陷阱(速度型/壓力型)的設置,建議以這些行業專家的指導為主,而不是看玩家分享的照片照著玩,讓錯的、低效益的設置一傳再傳。
Levelzero wrote:講到擴散,應該會聯想到RPG,也該知道Dr. Peter D'Antonio是誰。除了吸音板、擴散板、低頻陷阱的運用之外,超低音/多超低音喇叭和EQ也早被列入聲學對策/聲學方案當中。吸音板、擴散板、低頻陷阱(速度型/壓力型)的設置,建議以這些行業專家的指導為主,而不是看玩家分享的照片照著玩,讓錯的、低效益的設置一傳再傳。) 簡概補充:不同面向一、音響燒友、音頻重播愛好者若您是音響燒友、音頻重播愛好者們,依這些相關行業的「名人」之建議與方向,如此在「重播」的方向上或基礎認知上才較不會偏差的過於離譜,積重難返。二、相關專業人員、工程人員在學術、專業與技術上有更多更多在相關行業的「明人」非「名人」,這些知識理論、技術要多進行吸收與學習,不少研究的「前沿」並非在美國(比較麻煩的是得看多國不同語言的研究、peper...等),而且有時之濫觴非啟於音響、聲學之領域,常常有時是在許多工程領域...等,係爾後再引入或導入到音響、聲學領域。ex.(1) 耳聲發射濫觴於地質工程相關的專家學者。(2) Dr. Peter D'Antonio 其往之定義主要為「擴散」,然在國際學術上,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工程人員...等多用另一"定義",因此許多數據並不相等同。意義與分析也有別。(3) 低頻陷阱 ,Dr. Peter D'Antonio ...等美國 「名人」 慢了許多歐洲專研的「明人」多年,因此對於各地區之不同專研與前沿要多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