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dragon wrote:號稱可以改變音質的螺絲....發燒壁插,發燒保險絲,發燒電源線只有喇叭線跟訊號線真的有差....還有OP 因應全球數位轉型, 這類議題也隨之昇華, 號稱可以提升串流音樂音質的蟑螂網路交換器, 有空可以去瞧瞧, 奇文共賞, 目前蓋到 樓, 還差一樓就變成名符其實的 Taipei 101 請問各位串流撥放器換網路線或交換器音感有變嗎
Brian 168 wrote:還有接地線,盒子。還(恕刪) 多年前音響室規畫時,就將電源系統重新整理﹙水電工差點發瘋﹚,110、220V電壓三向接頭,並在地下打入銅棒接地,所以「接地線,盒子」一直不是我的菜。後來有段時間外住,接地習慣買了一個便宜接地盒,但效果幾乎是"零"﹙不排除種田農夫可能比教厲害﹚,是有點瞎,但沒用過高階品,不敢枉下評論。「電源」個人認為「盡力」就好,因為台灣最基本「電壓」都屬動態,從107至118V都有﹙每天﹚,加上兩向沒接地、燒不乾淨煤…問題多多,不是消費端買個什麼就可以徹底解決。至於綠色墊子、神油、金杯…第一次聽到欠學,有請大大貼圖賜教,讓後學晚輩開眼界。
lingo1388 wrote:多年前音響室規畫時,(恕刪) 其實電源要乾淨穩定, 最省錢省事的方法就是加一台 UPS不過一定會有發燒友開始嘴說, 這樣子聲音就不美了, 解析度猶如隔上一層面紗, 動態變差惹
綠色墊其實以我理解,就只是防靜電傳導,干擾CD讀取訊號。屬於CD播放時,改善音質的方法之一。後期因為聚焦在雷射頭讀取,漸漸被遺忘。CD播放,過往比較熱門的方式為開上蓋,可以參考CD PRO2常用CD鎮及CD墊,CD鎮不解釋。CD墊早期用混合材料,容易有碎片掉落改用石墨容易整片破裂,後期使用碳纖維,不過 CD機使用托盤吸取式就無法使用,僅限於特定機種。神油類似接點活性劑,改善端子金屬接觸部分的導通,有理可循。比較神奇在於塗抹在CD讀取面,一樣有改善音質效果!?。不置可否。參考圖片取自網路,本人沒有用這些已經很久。主要現在還是對電源,以及CD片源(視錄音好壞)線材使用做簡單調整。沒有針對任何商品的意圖。金杯應該是魔鐘,這個我不了解。老夫的層次沒有玩,只提供連結,不做評論。http://www.hifi168.com/bbs/showtopic.aspx?topicid=172489&onlyauthor=2&posterid=114874用過有感的是,專線電源,醫療用壁插。電源線訊號線及空間配置。
Marimba wrote: 因應全球數位轉型(恕刪) 所指是DC電源,其實還好。話說從頭,會來這裡緣起並不是「影音」而是「相機」,感覺01生態不像MY,後者成員幾乎都是有點資歷,「品牌家族」多是彼此認識或狀況相互瞭解﹙早期會串門子鬥機﹚,即便「豪洨」也有個譜,來到01真的不一樣,「網軍」是特色,會有管理層有玩音響的疑問,有些人明明不懂、沒使用經驗,可以煞有其事說的天花亂墜,中間又滲雜利害,唉~只能在此入門很辛苦,所以偶能提供新手具體建議,至少免於重蹈覆轍不也是貢獻!?小弟「插花」是有「實際經驗」為前題,網路串流渉足不深,最多僅止於DAC,能力有限;然說「全球數位轉型」其實還太早,數位從最早的「儲存」到現在「傳遞」,其他仍還是植基於類比,只能說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至於交換「器」或「線」爭議,只是延續吵了至少60年類比老問題,「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吵有什麼用?玩音響嘛,要認真又不能太認真才是「玩」的精神,自已知道在玩什麼,尊重他人看法﹙真的體驗﹚,才是「玩」的態度,不是嗎?
Marimba wrote:其實電源要乾淨穩定, 最省錢省事的方法就是加一台 UPS 非常早以前有使用過這類產品,後因電池效能不佳,丟了﹙否則會拍照﹚。使用心得:產品外表看似相似,但各家有各家理論和做法,加上功能、用途,售價差異很大,如再帶不斷電系統,價格不菲,但又受限於電池效能、斷電後仍無法常態使用、加上壽限﹙現在應該有些許進步﹚…,個人覺得沒有太多誘因﹙就使用效果來說DC優於AC、小功率優於大功率,後級千萬別用﹚,後來找兩個大電流美軍隔離變壓器替代,總覺得礙手礙腳幾年後也賣了﹙竟然小賺一筆,現在應該找不到了﹚,「電源」對消費端來說變數太多,還是一句老話「盡力」就好。
lingo1388 wrote:感謝!總算開了眼界!(恕刪) 瞎不瞎 這種事難定義,畢竟不是0跟1有沒有效果,沒有客觀記錄方式。真的要買,去買CARDAS 神油算是活著的產品。不過 相信需求也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