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D Player主要的兩部分, transport + DAC, 那一部分的成本比較高?
2. 為何 ripped CD 時, 某些人強調要特別的機種?
尤其一些高貴的CD Player 機種強調它的機械結構有多特殊. 就本人所知, CD-ROM讀取CD時, 會有糾錯能力, 除非很髒或刮痕很深的片子, 否則讀取正確資料是沒問題的. 絕大多數的電腦CD-ROM都可以正確讀出資料. 請教過從事CD-ROM 芯片設計的朋友, 至少20年前的CD-ROM芯片就有這個功能. 這些20年來的新機種, 應該都是用現成的芯片才對, 不然自己設計一個獨立芯片, 成本是很高的. 強調一點: 很多人提到的抖動, 鐳射頭不同, 電路設計不同, 再怎麼不同, transport只要達到一個目的即可: 資料讀取正確. 再送進DAC即可. (當然, 鐳射讀取後資料, 再送進DAC前是否有加料, 這也許各家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樓上的幾位大大提到的環境試聽的經驗, 本人建議將變數控制的越單純越好. 建議比較CD Player transport與數位轉盤的差異. 其他保持不變. (在AMP都是一致的RCA或XRL端子, 讓電位保持一致)
a. CD Player -> AMP -> Speaker
b. CD Player -> 外部DAC-> AMP -> Speaker
c. Network Streamer -> 外部DAC -> AMP -> Speaker
d. Network Streamer -> CD Player -> AMP -> Speaker. (CD Player 有數位輸入, Network Streamer 有同與CD Playter 一致的數位輸出, 如同軸或spdif)
(a,b) 組合, 比較 CD 內部DAC與外部DAC的差異. (a,d) 組合, 比較 CD轉盤與外部數位轉盤的差異 (使用CD內部DAC). (b,c)組合比較 CD轉盤與外部數位轉盤的差異(使用外部DAC).
以下是本人在另外一樓所寫, 供參考:
讀了一些有關audio CD的資料, 澄清一些我前幾篇的觀念
1. audio CD (也是一般的音樂CD) 的儲存格式與一般的資料CD ROM是不一樣的. (audio CD 比 CD-ROM早流行, CD-ROM的檔案格式是依照電腦需求而定, 是比較後制定)
2. audio CD 儲存在CD 片上時, 有加上所謂 '糾正碼' (原來的音樂sample 24bytes + 8bytes 糾正碼). 糾正機制: Cross-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 (CIRC). 這個遠比USB 2.0 或100mbits Ethernet PHY複雜, 後面這兩者只有偵錯 (error detection), 沒有糾正能力 (error correction).
3. 這些糾正碼雖然浪費了儲存空間, 但當CD片上有輕微刮痕, 髒污時, 可利用這些糾正碼來還原原來的資料.
4. 表示CD Player 讀取CD音樂片, 不但可以偵錯, 也可糾正錯誤 (但會是有限度的, 根據刮痕大小而定). 而20年前的CD Player就有這個功能.
也做了幾個實驗,
1. Rip CD時, 不論是Rip 幾次, 甚至用不同的光碟機, 或Rip軟體, 讀到的音樂資料是一樣的. (分別用兩部一般用光碟機, 兩種軟體 EZCD Audio Converter, ImgBurn).
2. 但用’不同光碟機‘ Rip出的檔案內容, 直接去比較的話 (dos command: fc, file compare), 不一樣 (會讓人誤會, 不同光碟機rip的結果不同?) . 主要是音樂資料的片段, 儲存在檔案的位置起始點不同位置. 如果找到起始點, 去比較, 就會完全一樣. (但為何在檔案起頭位置不同, 我不清楚, 也許是音樂起頭點判斷的不同, 因為音樂起頭通常都有幾秒的空白, 一秒的空白就差了44,100x2 的sample位置)
所以, 至少確認訊源在CD Player 或Network Streaming時, '源頭'是一樣的, 這樣才有比較的基準. 另外, CD Player讀到sample後是否直接丟到DAC處理,或有額外加工加料; 或roon在串流時, 對由NAS讀到的檔案內容是否有額外處理? 這是不清楚的. 但如果CDPlayer 有處理且效果好的話, 照理講 roon也可以做到.
如是使用電腦的CD ROM 來比較。較有可能得到相同的結果。
1萬元的轉盤,使用的零件,一定是最便宜,
從讀寫頭開始,就是使用最便宜的零件,更不用說電源、使用的DAC或電路設計。
但,就算是光纖、同軸輸出,讀寫CD糾錯能力的設計,也是電路軟體設計的問題,
不會是讀寫頭的用的好就有用。
以前的CD PLAYER 和電腦的CD ROM 也不同。別說讀的東西一樣。
電腦 CD ROM 本身就有糾錯重讀,但早期CD PLAYER,不小心震動一下,就讀不到了。
所以,以前的CD機子,是很強調讀寫轉盤的穩定度。
但時代的不一樣,科技也一直進步,
現在入門的CD PLAYER,使用DAC都說可以昇頻192K解碼。
更不用說,10 vs 20 萬的設計,根本就是希望你使用解碼後的RCA或XLR輸出給擴大機。
甚至本身就可當DAC了。
而CD讀寫頭的能力,也強調可以多工,同一個讀寫頭,讀UHD BD 一直到 到最早的CD
除非像早期的DVD SACD 相容機種,讀CD和DVD ,使用不同的讀寫頭。
而控制的軟體,也有專門設計糾錯重讀功能,如PIONEER 的PURE READ都到4+
至於得到聲音結果,機器電路本質設計上都不同了。當然CD讀取出來的結果不同。、
再轉換成電路資訊透過同軸送給DAC的結果,也不同。
別說傳送數位資訊品質影響不大,一些高級的DAC 本身就有設定,
讓你可以得到不同訊號轉換方式出來的聲音。
lingo1388 wrote:
打完字樓都蓋這麼高了(恕刪)
再作深入一點的說明
不同的CDT有不同的聲音表現,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前提的:
1、對前端訊號具有「辨識力」的【擴大機-喇叭】才是首要因素,此次都是使用主動喇叭,稍作描述:計有ATC SCM20ASL Pro、Dynaudio BM5A、Focal CMS50、Tannoy Gold 8四款(按字首排序),因Dynaudio BM5A僅極短時間使用後售出,記憶中只高頻(毛邊感)部分容易辨別,低頻出來便淹蓋一切,Focal CMS50、Tannoy Gold 8在辨識上有點不容易,只有ATC SCM20ASL Pro細節表現清晰,非常利於辨別聲音。
2、其次DAC也很重要,不同晶片不但聲音不同,解析能力也不一樣,中間還有個插曲,Furutech ADL STRATOS有明顯底噪,為此換上KECES線性電源,改善很多。
3、可能是CDT、DAC都不算高階(燒錄器連接控制系統可能失真),其實(CDT間)差異並不會很明顯,為不使時間沖淡聽覺記憶,特地追加又買三條Oyaide DR-510數位線,再複製CD同時播放,以兩兩不同搭接做AB切換比較,結論是CDT間差異最有感的是所謂「背景黑」,意外發現「複製CD」聲音比較「瘦」。
以上,屬單純個人「聽」感,不可否認的可能參雜有主觀意識,或許會有人剪貼來一堆「理論」指指點點,在此衷心建議:不妨在負擔能力範圍內找些器材來,自己動手「玩音響」也練聽力,比起「剪貼」「聽人說」要踏實。
在此提供的是「玩」的過程不是結論。
vicsrliu wrote:
所以, 至少確認訊源在CD Player 或Network Streaming時, '源頭'是一樣的, 這樣才有比較的基準. 另外, CD Player讀到sample後是否直接丟到DAC處理,或有額外加工加料; 或roon在串流時, 對由NAS讀到的檔案內容是否有額外處理? 這是不清楚的. 但如果CDPlayer 有處理且效果好的話, 照理講 roon也可以做到.
寫太好,+5分
這部分我是覺得有
讀取音樂資料經軔體或硬體演算後轉為PCM
像foobar掛不同api、asio
雖說為了獨佔資源、避免其他通知干擾
事實上各api的聽感還是有差異
但個人還是習慣用DS直出,那些api把細節都模糊掉了
強烈建議用foobar2000以及他的 ab-x套件 "ABX Comparator"做ab-x測試,以屏除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干擾(非常重要)
ps1:一般cd機jitter大多在數百 ps(皮秒),非同步usbdac"整體而言"會更低一些,架構的原因
ps2:1000ps=1ns(奈秒),
https://archimago.blogspot.com/2018/08/demo-musings-lets-listen-to-some-jitter.html#more
Archimago的文章不是只有這篇,其它的文也都值得推薦閱讀
照這樣的想法,所以延申出來問題。 現在串流的PC 網卡 Switch USB 線材,在另一個討論串都說data不可能出錯,所以聲音應該一樣, 顯然DATA 跟本也不會錯,但聲音會因為這些東西受到影響,在串流這一些東西器材線材應該也會影響聲音。
大家最常講的 換USB 線聲音不會變只要合規就好, 那CD同軸數位線換線聲音會變? WTF
魯迅說: 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