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的音箱設計,好推與難推差很多
喇叭"好不好推",這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很頭大的問題,
不過可以簡單定義清楚的話就不會有這種困擾. . .
先舉一個例子,許多人都說USHER S-520難推,
關於這一點其實並不是S-520難推,我們對於好不好推的定義通常有二,
一是"低頻量感不足" :
低頻量感足不足,低頻量感不足會覺的低音推不出來所以難推,
其實並不是這對喇巴難推,而是原先設計便是在聽感上低頻量感不足,
其實單體的反應速度是夠的,碰到這種狀況只能從線材調音或出動怪獸後級,
不過再成本效益上一點都沒意義,還不如加個超低音才是真的!!

常被說難推的USHER S-520,其實是因為他先天低頻不是很多造成的
二是"真的難推" :
第一點是"假"難推,第二點才是真的難推,例如該喇叭的設計在低頻量感是很足的,
其實看外觀就知道低頻一定澎湃,可是實際上聽起來聲音卻很虛很單薄,
整體的聲音一整個很怪異,那就真的是難推,例如我正在使用的Tannoy Glenair就是此類,
同軸15"單體,中低音有15"大,本身單體過於厚重,要小音量聆聽且聲音要平衡,
這時候就需要內力(體質)夠好的擴大機,另一個方向是低音單體反應過慢完全跟不上中高音,
也需要內力(體質)夠好的擴大機,上述這兩種才是"真難推". . .
順帶補充一下,Tannoy除了大型同軸單體之外其他並不會難推. . .

一點都不好推的Tannoy 15"單元
接下來談談好推,
好推的定義則剛好跟上述的難推相反,好推的喇叭對用家來說相當具有親和力,
他可以在小音量很容易達到平衡,並且對擴大機要求不會很高,
例如KEF與"後期"的Dynaudio都是這種類型. . .

好推代表之一 KEF(具親和力)

好推代表之二 Dynaudio(具潛力)
註 :
好推的定義,並不是發揮100%的實力,而在於聲音的平衡性!!
好推的另一個定義在於一般聆聽的音量適用於大部分音樂,
而不是以超乎一般聆聽音量(約6X~8Xdb)又以大動態的音樂去衡量!!
挑一對"合適"的喇叭

喇叭百百種,除了音色外,中低頻也很重要
回歸主題"挑一對"合適"的喇叭",這邊延續之前提到的音箱設計與中低頻多寡作簡易介紹,
對於大多數空間只有小坪數的用家而言,低頻過量與駐波造成的困擾是很頭大的,
下面以小坪數為觀點,依照喇叭低頻多寡作為簡單的分類,並提供簡單的參考建議,
依序分為,低頻有限類,低頻尚可類,低頻ok類. . .
低頻有限類 :
這類型喇叭最大的特徵就是音箱小,分為密閉式與低音反射式,
延伸多為70Hz以上,例如頂頂有名的LS-3/5a就是這類型產品(密閉式),
這類型產品的特色是能再生的低頻量感與延伸有限,適合小品音樂如小提琴與人聲,
但對於大多數音樂則不是很合適,新品像是Harbeth M20 , Spendor S3/5
延續LS-3/5a類型的商品都歸為此類,另外小口徑的書架喇叭也歸為此類(低音反射式). . .
特色 : 低頻量感與延伸受限僅適合小品音樂,也因為低頻少所以會更專注中高頻的表現
建議 : 只聽部分音樂或追加輔助低音(如LS-3/5a有輔助的低音柱)

聲音不錯的 HARBETH M20(曾為用家)

把超低音列為一套系統的 ELAC MicroMAGIC 2.1 BT
低頻尚可類 :
這類型喇叭幾乎青一色為低音反射式書架型喇叭(大型書架不算),
比起低頻有限類喇叭,這類型喇叭因為有低音反射管的加持,
提供更多的低頻與更好的低頻延伸(通常可到50Hz~60Hz),
因此更適合再生多數音樂,同時也比密閉式的小喇叭好推的多,對擴大機的需求也較少. . .
特色 : 雖然有較多的低頻量感與延伸,但依然偏向中高頻的表現
建議 : 直接使用或追加超低音(個人偏向加一只超低音)

這類型的代表之一 B&W CM1
低頻ok類 :
這部分不用講應該都猜的出來是落地式喇叭,也是小坪數用家最頭大的地方,
落地式喇叭有更多的低頻量感,與更好的低頻延伸,以及更輕鬆的聽感,
可以再生大多數的音樂,不過因為低頻造成的頻量感過多駐波則是另多數人避而遠之,
不過現在有許多廠商都推出小單體的落地式喇叭(多為低頻有限類的喇叭變成落地式),
因此在中低頻的量感上不會造成太多的困擾並提供較佳的低頻延伸,
另一點是多數低音反射式的喇叭都會提供泡棉(塞住低音反射孔用),
因此不用擔心中低頻過量的問題,另一種選擇是選用小尺寸中低音單體的傳輸式喇叭,
最大的特點是中低頻量感稱不上多,但可以得到較佳的低頻延伸,
缺點是對擴大機的需求較高. . .
特色 : 有較多的低頻量感與延伸,"可能"會有駐波的疑慮
建議 : 直接使用或追加超低音(嗜低頻者)

使用5"中低音單體的 monitor audio BR5

使用5-1/2"中低音單體傳輸式設計的 PMC GB1i
下面補充兩點
1.同廠牌同等級喇叭,落地聲音較書架輕鬆,多單體聲音較少單體輕鬆(同尺寸)
2.加超低音好處多於壞處(一般而宜),但需多花時間調整,以後另開一篇專文
令人又愛又恨的超低音(前篇)

超低音在純音響中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同時也可能變成老鼠屎
這篇延續上面的文章,令人又愛又恨的超低音,超低音在據院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角色,
沒有他絕對不行,在純音響中呢?有弄好聲音更全面,沒弄好卻很容易變成老鼠屎. . .
變成老鼠屎只有一個原因,"沒銜接好",而銜接不良的原因卻有很多狀況,
例如擺位,音量,頻率銜接不佳,駐波,音質(聲音特性),等等. . .
下面簡單介紹超低音發聲的"方式",超低音延續一般音箱設計,
其實他就是一般音箱,只差在負責較低的頻率,而且通常都是主動式設計. . .
因此所謂超低音發聲的"方式"是指他的單體往哪個方向發聲,
這也是造成一款超低音好不好搭的一個原因. . .
一般常見的超低音分為向前,向下,向左右,等方向發聲,
下面的例子僅解釋超低音發聲的方向,不代表超低音的聲音,
如同一般喇叭一樣,超低音的聲音除了轟隆隆之外,
其實也跟一般喇叭一樣有音質(聲音特性)的問題. . .
向前發聲 :
這是最常見的設計,單體朝前,也是發聲源最清楚的的一款設計,
常常有人說超低音沒有方向性,但聲音發出的地方耳朵還是辨認的出來,
也是超低音在音響中擺位最困難的,以我實驗的狀況,使用兩只超低音靠在喇叭附近,
左右各一支,才不至於有哪邊能量過強的狀況. . .

向前發聲設計的Focal CHORUS SW700V
向下發聲:
這也是常見的設計之一,也是比較推薦的超低音,由於聲音向下撞擊地面或擴散錐,
透過輻射的方式向四面八方散去,因此發聲源的位置較向前發聲較不明顯,
也因為如此這種設計的超低音在擺位上面沒那麼挑,比較容易就找到可以安置的位置. . .

採用向下發聲設計的YAMAHA YST SW515
向左右發聲:
該設計朝兩側發聲,因此發聲源也較向前發聲來的不容易辨認出,
而此種設計也分為兩種,一是左右兩側皆為有源發聲,
另一種則是一邊有源一邊輻射的設計(怠盆). . .

向左右發聲設計的B&W PV 1
向上 :
這種設計只見過一款,完全沒聽觸過,也是非常少見,猜測效果應該與向下發聲類似. . .

向上發聲的srandyna Bass s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