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c A-35 II 感想_20110625增加幾張照片

我自己diy的機器
音量也是用ALPS的VR
但外觀是一般鐵殼的.
用一段時間也是會有雜音,甚至一邊沒聲音...
經常要亂轉一下,才會正常

不曉得換成藍色方殼的會不會好一點...
anco.audio wrote:
A-35不會沒穩壓的.只是穩壓種類的選擇也許是較簡易型的而已.
我看到A-35的OP使用AD712並非5532.5532是中頻厚.並非低頻厚...(恕刪)


Anco兄你好:

您有看過過A-35內部嗎? 一般穩壓種類會分為LDO、或晶體穩壓,如果簡單到只用二極體限電壓,那雜訊可能到大到任何OP都無法發揮應有的實力.....這台機器我目前還沒找到->沒看到不代表沒有,我還沒拆底板,目前不想玩這麼大。

A-35共有三顆雙OP,其中一顆是5532,您可能沒留意到、或是您取得的資訊只是網路?

########################################################################

單OP轉雙OP的轉接座,其中很重要的是地線的處理,若Layout者沒留意,會造成噪訊比等等規格變差。很多OP賣家不查、或只想推銷OP,使用缺考慮的轉接座,造成噪訊比變差還不曉得;這種情況連主機板內建音效卡加上RMAA都可測出、還用不到示波器。

TI/BB OPA627在音頻應用裏算超高頻寬了,很多人推崇但不代表適合每一個人。在高頻已過亮的情況下,個人不建議再使用這顆,講難聽點,花錢買罪受。再說,機器上已有一顆頻寬低於627的OP在,627再強,高低頻也會被5532限制住。此處也必需提到:我沒有看過A-35的線路圖,5532在此機的用處也可能是高低音增益、或dc-servo都可能;目前猜測5532位於主線路、另兩顆OP分別用於高低頻增益。如果我猜測的是正確的,影響A-35前級線路最大的會是5532。

Eric_886 wrote:
Anco兄你好:您有...(恕刪)




Eric_886大好.....

a-35有看過.有ad712.且研判是十倍主放大用.另一顆5532經研判是音控用.

至於哪顆影響大.也許每個朋友觀點都不同.我沒意見.

好聲需全方位平衡,亦是中庸之道, 不是失真越低越好,也不是瓦特數越大越好, 而是洽到好處。 那如何才是洽到好處!?

anco.audio wrote:
Eric_886大好...(恕刪)



看內部部分線路好陽春,雖然部分零件影響不大,但還是換好了!


至於OP的話,看當事人裝上去聽聽就知道,喜不喜歡....!

我不是很進階的試聽者,只是一般人而已......

還有不是很懂電子,微微


anco.audio 和 Eric_886 很謝謝兩位的研討建議



anco.audio wrote:
a-35有看過.有ad712.且研判是十倍主放大用.另一顆5532經研判是音控用.

至於哪顆影響大.也許每個朋友觀點都不同.我沒意見.
...(恕刪)


Anco兄,如果AD712是放大用,那當然是它的影響最大。好奇您之前提的
『我看到A-35的OP使用AD712並非5532』
是怎樣的出發點就是了。

此外:用戶已認為刺耳了,換一顆頻寬更高的OP能改善?

Eric_886 wrote:
Anco兄,如果AD...(恕刪)



Eric_886 大好......

把AD712換成OPA627刺耳的症狀就會改善.

規格上的頻寬.只是其中一個參考數據.一顆OP會影響聲音表現的還有很多因素都要考慮.

好聲需全方位平衡,亦是中庸之道, 不是失真越低越好,也不是瓦特數越大越好, 而是洽到好處。 那如何才是洽到好處!?
anco.audio wrote:
把AD712換成OPA627刺耳的症狀就會改善.
規格上的頻寬.只是其中一個參考數據.一顆OP會影響聲音表現的還有很多因素都要考慮.
...(恕刪)


有3個問題:

1.您認為A35有刺耳問題?

2.你試過換成OPA627?

3.OPA627的特性太多人聽過了,它不論是規格、實際試聽,應該沒多少人會反對它是顆聽感同規格都為高頻寬的OP吧? 如果說很多因素都要考慮,可否提一下任何三個因素讓小弟學習?

bis0815 wrote:
我自己diy的機器
音量也是用ALPS的VR
但外觀是一般鐵殼的.
用一段時間也是會有雜音,甚至一邊沒聲音...
經常要亂轉一下,才會正常

不曉得換成藍色方殼的會不會好一點......(恕刪)


正常使用下,VR用個七、八年應該都算還好。建議先查查是否有冷焊~

我不曉得ALPS藍色的會不會比鐵殼的抗溼度能力更好,如果手邊有,竟然現有的東西有問題,不換好像也說不過去。我個人的話,如果確定不是裝機上的問題,VR有雜音沒道理不去修它~~~


bis0815 說的狀況,我有類似發生,就拿去修.....








最近聽國外曲目,發現不太會刺耳又細微刺,說不上來!

以 碧昂絲 EU Deluxe Edition 這張專輯












倒是以亞洲華語來講,是台灣錄製技術設備太差嗎...怎麼聽國語蠻刺耳!



tenz9596 wrote:
以亞洲華語來講,是台灣錄製技術設備太差嗎...怎麼聽國語蠻刺耳!...(恕刪)


tenz9596兄可能是連變壓器振動都能聽的一清二楚的超級金耳朵~

就一個從錄音工程畢業的朋友所說:錄音室錄音會是以單音MIC錄製、經由後製做出多聲道。可以扯的就多了.....中國這幾年出的人聲,幾乎都是大舌頭(歌手就站在你前面5m以內的感覺).....我猜這是唱片公司的設計吧.....小抱怨一下:大舌頭設計讓人聽不太出前景、左右型體。在『拋棄式』設備來說,可能會讓user誤以為自己的音響很棒、或錄音很棒,但在梢微可以的音響裏,就很容易發現根本是來騙錢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