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66 wrote:
喇叭下放角錐真的比較...(恕刪)
建議喇叭底下不要放軟墊或有彈性的東西
把單體的振動想成是出拳
站在硬地板出拳, 肯定比站在彈簧床上來得扎實
kyfun02 wrote:
請問重低音必加麼?!...(恕刪)
說必不必加也是可以討論
如果我前置夠大, 大到使用12"低音, 應該就不用加超低音了...或是加15"超低音
單體尺寸與能發出的頻率有絕對的關係, 如果前置低音單體是在8"以下, 建議加一下超低音
超低音調得好就像吃爌肉
多一點太油, 少一點則太瘦
多調多試超低音的音量與低通, 找出前置與超低音完美銜接甜蜜點
劇院組不用說, 環擴可以自動設定
自己的電腦喇叭是創新未來的T40, 低音2.5"...將訊號線一分二另外接了一個10"超低音
有次朋友來聽音樂, 突然說"那個超低音是不是沒打開?"
我走上前將超低音的電源關掉
他馬上接著說"原來有開喔, 那開著好了,比較好聽"
這例子應該可以想像那樣的感覺吧
我不想當男子漢, 我只想要我的小毛毯
1. 首先喇叭線幾蕊是用來調音,沒有能量改善的效果,因為你所有器材電流經過的地方不管是電路版還是分音器電容電線還是端子鈑件,全部都細小的可憐加上不若喇叭線的貴金屬來的純正只是普通的金屬導體而已,除非你全部加以重度改裝,但那又是另外一件事情,所以訊號線還可以怪力亂神,喇叭線就免了,真的能找到小線徑純正的4N銅就夠用了。
2. 現在高價數類器材訊源及前級都在灌輸你因為數位部分有多獨特,所以產出了令你驚艷的東西。
事實上數位及機械伺服的東西到了一定的等級後,早就進化到人耳不可分辨的地步,剩下的都是使用型號分級調音的技倆來讓你買單,比如說 MBL 是可以用一台日製的平價CDP在類比端加以施用獨門技法加料後去營造出 mbl 的 聲底,而不用花太多的錢。 這就是事實的真相。
二聲道除了讓人快樂外也是聲價的工具。
3. 調音的東西可以diy最好,像大老買砂紙說有碳可以隔離,這個花不了多少錢沒關係。
可是如果幾千塊的黑檀木卡蹦等等是你一個月的飯錢的話,這種錢就不要花了。
觀念正確很重要,像36樓的 kohonen 的看法就很正確, 高價的喇叭可以兼顧多音路的相位同步,低價的喇叭礙於成本無法校正,所以單體就要求大求少,而不是採用四單體的廉價型號。 使用HF加上重低音後 二聲道擴大器沒有搭載相位同步功能,的確會跟主喇叭低音單體各自為政,聽起來只會濁而已。
套句最近一個超級網友講的巫術這個形容詞,這還蠻貼近的,巫術及科學只有一線之隔,希望大家朝科學邁進。
最後恭喜開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