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k7 wrote:
連電阻生產都 con...(恕刪)
同一個礦區的貴金屬它產出的金屬在結晶的顆粒上不會差太多,品質有一定的穩定度..,
但是也有一定的 tolerance..,這是人類的技術上無法避免的!!..
同理,同廠牌同期的訊源,amp,喇叭..,如果是符合標準的 sop,qc..etc.但是它還是
有一定的 tolerance,不要說 Hi-End 音響這種個人化的小廠..,就算是 M.BENZ
跟 TOYOTA 這種算是世界上巨型的公司也難保剛出廠的汽車沒有 Lemon Car
的(我就牽過剛牽保內有問題的 SLK...)
但是只要在符合一定的 tolerance 內,聽感會有差!!..但是應該不至於
差太多!!(因人而異...)..我覺得既使是瑞士還是德國的精密機械也只是盡量把誤差範圍
縮小而已,而且就算是您自己每天聽的器材也會隨著歲月的老化跟使用有了聲音上的改變...
我認同您的看法..,科技一定是有一定的不確定跟不可預知性...
同樣一張 ED.1 的大迪卡,光不同的溫度跟溼度它播放出來的聲音就不太一樣了...
更恍論首版首刻,二刻,還是二版...
但是您要瞭解到有些變化是微幅的,有些改變是巨大的...
很多東西只能是喜好,經驗跟心證的問題而已了...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park7 wrote:
連電阻生產都 control 不了了,罔論結晶層面的製造是要如何控制它的一致性?
結晶層面的東西是要如何控制它的雜質分布?
不管再怎麼精密的精密電阻,生產出來都一樣帶有它的誤差值
用各有不同誤差值的電阻所生產出來的音響器材,就算型號一樣,誤差值還是一樣帶著走啊
更何況音響器材是由帶有誤差值的各種零件所匯總出來的...(恕刪)
完全不是我們可以控制得了的變因當然只好妥協
但是在能力範圍內 努力追求把現場還原或自己喜歡的音色
這不就是發燒友的精神嗎?
而且很多真正的發燒器材也不是沒有考慮到這些因子
像是包括Rockport在內的一些高階喇叭 每一個喇叭出廠前的調教設定都是純手工的
或者Transparent Reference等級以上的線材 阻抗是可以依據你提供的喇叭或擴大機等器材型號訂製的 而且聽起來真的差異很大!
更何況 大的變因和小的變因您總分辨得出來吧?
譬如說每一台BMW買回來 總有一點點性能上的差異
但這差異也絕對不會讓318比M3更會跑 或者也不會讓BMW變成Toyota
這道理放在各種不同品牌和不同等級的發燒線材上面 也是通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