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r4212 wrote:
感謝各位前輩的分享...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Janine Jansen(恕刪)
感謝分享, 阿北我聽音樂是視覺系的, 反正我有買kkbox有的是音樂, 我會好好研究這妹的表現的
(對你來說可能要叫姊姊), 我的標準是妹正就80分了, 所以我小時候超迷穆特, 但是歲月不撓人年輕音樂家不是沒機會出頭, 甘乃迪「四季」大賣也絶對不是他長得帥而已, 都要聽四季了一定要聽他的版本, 你會很容易了解為什麼同一首音樂要買不同的版本, 因為千年傳統,全新感受!
http://picasaweb.google.com/HsiuChe.Shih
哈...他們老師會嘔死
感謝Simon_shih大的分享,小弟最近再網海找尋時也有看到討論甘迺迪大師(Nigel Kennedy)的作品而剛剛小弟就直接在iTunes打上他的名字開想享受他與Janine那明顯不同的演奏方式一整個年輕帥哥的Fu真的很特別感覺就像在LP與數位流這種世代間體驗音樂般的有趣,我想蒙老賈的iTunes之賜讓古典音樂更容易分享也更容易討論當然也夠容易擁有,在以往每個人所持的版本也許都不盡相同,也鮮少人受過音樂學院的教育..所以古典音樂對於一般人來說就像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讓人喜歡又摸不著頭緒看不透精髓,所以站上之前也有網友提出了為何玩音響越往高處爬所聽的音樂越會往古典靠攏,當小弟踏入兩聲道之後發現兩件事...1.流行音樂變得少有感動 2.小提琴的琴聲變得好甜好有彈性與以往多媒體喇叭或劇院音響設定時全然不同,也許就是這樣的差異讓玩音響的人多多少少都擋不住古典樂的吸引力


這張專輯也相當棒~~~
DennisChen2003 wrote:
為了自己添購的Xeo4...(恕刪)
類比母帶(reel..)跟 DAT(數位類比錄音帶..)..,你仔細 google 一下唱片的發展史就會瞭解了,現在的 數位母帶規格的高清音檔..,很多在表現上並沒有明顯勝過當初的類比錄音技術,類比的壓縮量畢竟遠優於壓縮過的數位技術..,當然,數位的科技一直在拉近跟當初類比彼此的距離...
當初二戰德國納粹的錄音技術跟設備很多都是國防,軍方研究潛艇跟聲納的技術..,並不是像現代的錄音設備你有錢就買得到(有些也並不很貴..),當時有些設備甚至全部使用真空管..,光出勤那些真空管設備就需要不知道幾台類似下圖這種頓數的電子偵防車,for EX:Mecury...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
這就是音響業很妙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