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精良的磁鐵引擎即使配上金屬錐盆、寬厚的橡膠懸邊、衝程超過5公分(P-P)、口徑達18吋,往上延伸可超過1.5kHz、往下延伸可達20Hz(Fs)。


以單音測沒問題,但是多個頻率下去就GG了,還是乖乖讓他當低音單體就好。



Levelzero wrote:
短衝程是讓反應速度...(恕刪)
(1)這裡討論的主題不就是「低音」單體嗎?

前述例子中我特別找的單體是集合了數樣常被認為會拖累所謂速度表現的元素,而非一樣而已。

希望大家在給單體貼上快或慢的標籤之前,花點時間精神多去瞭解「整體」的設計。

(2)所謂有能力延伸到多少赫茲以上不是您以為的測單音,也不是評估多個頻率下去是不是就GG了。
臭酸石頭 wrote:
以單音測沒問題,但是多個頻率下去就GG了,還是乖乖讓他當低音單體就好。

1.低音單體如果要拿來做全音域單體使用第一點它涵蓋的頻段過於廣泛一則還沒到 crossover 的截止點訊號就已經先衰減完畢,二則就要面對更多的非線性失真的問題。

2.八吋的低音單體還要經過分音器的 bypass,如果是拿掉分音器做全音域用就算八吋單體的高頻延伸可以到 1.5khz 我不曉得跟其他的小尺寸單體面對中高頻段失真的問題點上面有什麼利多?

3.如果要容納 30hz 的波長非是需要 11公尺的距離,一般足夠半波還是 1/4波 的距離即可。需視氣候的溫度濕度以及功率級的輸出電流。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音響論壇263期(2010年8月),在「Room Gain理論糾正我長久以來的錯誤」這篇文章中,

劉總編已針對之前「密閉空間所能再生的最低頻率受限於最低共振頻率」這個說法提出更正並向讀者致歉。

號角低音的單體很小,但是卻需要號角做得體積很大才能夠放出夠低的頻率
我想我們對快的定義可能不一樣 ,快不是單只有頻率可以跑多高,而是一動一靜間的速度,
以下圖來說ATC的收放速度最快,Tannoy最慢,這殘存能量會讓聽者感受快慢的差異,
要18"衝程超過5cm他的一動一靜之間肯定很難控制得好,在聽感上肯定很難快得起來,尤其要涵蓋那麼大的範圍




Levelzero wrote:
(1)這裡討論的主...(恕刪)
那公式是剛好滿足那個頻率駐波的條件...沒事要駐波做什麼??


Levelzero wrote:
音響論壇263期(2010...(恕刪)
我已經知道你我對快的定義不同。

(1)單體裝箱後,左端的特性由音箱的型式、調諧的結果所影響。已經不是單體本身的特性了。

(2)六個音箱應該只有SCM20A是密閉的,其他為開孔。SCM20A單體也不是最小的。

沒有將變因控制好,討論或求證很容易誤判因果關係。

(3)既然您說的是「收放」的速度,請問您知道自己貼的圖能觀察的是收是放還是都有?

上升特性、下降特性、跟蹤訊號快速變化的能力,有其不同的測量分析方法。

臭酸石頭 wrote:
我想我們對快的定義...(恕刪)


唉,公式用對地方當然OK,重點就在那個公式曾經被錯用在證明小空間無法再生極低的頻率、能夠再生的頻率下限是多少。
臭酸石頭 wrote:
那公式是剛好滿足那...(恕刪)

MAX-MAN wrote:

CROCKETT wrote:
其實這問題很簡單 ,...(恕刪)


別鬧了好不好!吃驚還真的把單體拆下來

就算裝回去這喇叭也已經半殘了點點點


建議樓主去認識認識各類"樂器"的構造

就知道喇叭低音單體為什麼要比較大

基本原理都是相通的
..(恕刪)



要做實驗當然要找不要的喇叭 (其實是看個人) ,

不過說實話 , 很多二手機都被前一手拆玩過 ,

我以前的擴大機CD都換過零件 , 喇叭分音器換電容電阻也是沒甚麼了不起 , 機內配線跟喇叭端不也換得很高興 , 當然好壞很難講 ,

很多事情實驗一下很好玩 , 以前在流行CD塗綠色油漆筆的時後還不是買了油漆筆在亂塗試效果 ,

別怕啦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