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e920 wrote:
你既然是初燒者,那還...(恕刪)
我忘了在哪看過,如果依照空氣動力學的分析,大黃蜂是飛不起來的,但是大黃蜂從來不管空氣動力學的結果,依然自由自在的飛行
其實聽音樂這件事,很主觀也私人,我個人非常喜歡Bruce Springsteen的作品,每當聽到他的"Born to Run",心中就不由自主的跟著唱了起來,你那會去管它播放這條歌的訊源是mp3/flac/cd甚至是DSD,格式跟音質其實已經變得不是很有意義,這首歌依然在我的心中迴蕩
我是從卡帶時代聽起的,一卷卡帶被我聽了不下數百遍,每放一次音質就差一次,這不能說不是個遺憾,帶子會磨損,磁頭會卡磁粉,一直到某一天我在某處聽到了CD版本,那真的是驚豔,雖然還是同一條歌,但是心情上以及耳朵來說真的是種享受,就這點來說,高規hi-res絕對值得去追求
(開個玩笑,這會不會透漏了我的年齡?恐怕很多年輕人,連卡帶都沒看過,只是年紀一大把才來作「初燒」,似乎有點怪怪的)
其實想去追求更高的格式,不外乎是希望能夠重現上面所說的那種驚豔,發現新大陸的感覺,就這點來看,我真的沒有貶低高規格音樂的任何意思
拿我前面說過的鄧麗君的淡淡幽情來說,我第一張選購的是寶麗金的初版,這也是我反覆聽了不下數百次的專輯,可以說是真的熟爛於心,每一次聆聽,都會在我的記憶深處補上一點細節,這次的欣賞居然又發現了上次忽略沒有聽到的東西,所以號稱音質更上層樓的環球XRCD版一出來,我馬上就去買了一張回來,小鄧還是那個小鄧,可是在音質上在感動上,XRCD版居然給我的感覺是倒退了,這是怎麼回事?如果按照數位規格流,我應該要聽到「更多」的東西,或者是說因為精確的處理過程,讓各項誤差降到最低,讓原來就存在的細節重新浮現出來,最重要的是使用原來的CDP,不用再另行買高價的設備。可是後來我找到的SACD-ISO,居然在聽感上又更差,變成規格越佳,體驗越差。我說這話,畢竟是太主觀了點,可是這是基於我有用心用時間投注上在這一張鄧麗君的作品上,別的唱片我不敢說,但是就這張唱片來說,我應該是很有資格。
其實有句老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在很多其它的音樂聆聽經驗上,我已經陸續碰到這種高規格格式反而退步的情況發生。是的,我是真的目前負擔不起太好的設備,可是就算是我買得起,難道相同的情況就不會發生嗎?
嚴格來說,我不是買不起這些設備,人家常開玩笑玩音響就是在跳坑,只是我有很多小坑要跳,沒辦法跳,資金用途強烈被擠壓(個人因為病痛跟出了些意外,嘴裡有十幾個小坑要植牙,估計金額要破七位數,一顆牙就是一套中高階的音響,比起來嘴這個大洞,比兩個小耳洞重要多了)
要發「燒」,那個燒字不是只有燒錢,還有燒時間。我就是身體出狀況要多休息,才有時間來當初「燒」,既然是初哥,當然就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可是不代表我沒有基本的判斷能力,也不是說我就不能有感嘆。
前面的luxor_w網友說得很好,不必不信,也不用迷信(我是不迷信,但是有迷惘,因為技術始終是在進步,進步的技術卻帶來退步的感受,也許這退步真的是設備不到位所帶來的)
你要嘗試高取樣檔案之前你是否確認了你從讀取CD~到負責播出的喇叭都符合SACD這樣的高響頻要求~~~不是只有DA需要...連喇叭都是需要的,當然不可否認的這些每一樣都得付出代價...錢,但你如果只是抱著現有的床頭音響卻喊著為甚麼不能體驗更高的音質我想~~~~你不會有答案,你現在就像轉速被封印的86引擎一樣,車手技術再怎麼好~~~~跑不好就是跑不好
這張是你喇叭的資料....我用紅線畫起來了...
starr wrote:
我忘了在哪看過,如...(恕刪)

以下是當時1998年推出的擴大機Marantz PM14 當時SACD還未面世

這張是2002年Marantz PM14sa 此時因需要對應到SACD的高頻寬所以推出升級款,所以字尾也加上了sa字樣

但你需要去深究HiRes的用途與意義嗎??....小弟也是個領薪水的,所以我走的路就不像其他前輩,我選擇我需要、符合我的,有句廣告詞是這樣說的"你最後總是得開歐洲車"...但在我心中的聲音是"屁"我就為啥要開歐洲車....所以我一直滿足的開台國產小Lancer,音響也是一樣,聲音能否感動自己是首要,花樣才是次要,內容的強化、花樣那是有錢有閒時可以去追尋的,我常說....費玉清並不會你用一台收音機去聽就變成周杰倫,展現的聲音還是費玉清~~~是吧!! HiRes是不是真的HiRes可以不必去探究~~畢竟內含了太多商業考量甚至是陰謀,所以帶我入門的前輩說過....先把類比搞好不然都是多說的,因為不管數位多強!!聲音的本質肉做的耳朵聽的都是類比.......玩音響是修心,別因為探究音響科技把心情弄糟了這又沒意義了!!

starr wrote:
我已經陸續碰到這種高規格格式反而退步的情況發生。是的,我是真的目前負擔不起太好的設備,可是就算是我買得起,難道相同的情況就不會發生嗎?
我先前一直強調的,就是拿類比舊錄音數位化後的,或是數位舊錄音不是那麼hi-res然後翻製成hi-res檔案的來比音質,這種變數太多了,你不同專輯一定會得到不同答案的,這種比較真的沒什麼意義.
真正要比mp3 vs. 標準res無損 (44.1kHz) vs. hi-res無損(>48kHz) vs DSD檔的音質,好歹你要找個新錄音,母帶本身就是原始DSD或原始hi-res錄製,再來比較不同格式的音質,這樣才客觀.
舉個例子, Channel Classics於2016年錄製的柴可夫斯基第六號悲愴交響曲,在公司網站上選購的格式總共有:
MP3
FLAC 44.1
FLAC 96
FLAC 192
DSD 64 (2Ch & 5Ch)
DSD 128 (2Ch & 5Ch)
DSD 256 (2Ch & 5Ch)
SACD實體
如果你把這些檔案全部都買下來,回去一個一個聽完之後再來發表感想,那我想這個會客觀許多.
https://www.channelclassics.com/catalogue/37016-Tchaikovsky-Symphony-no-6-in-B-minor/
至於老錄音,我只能說,去買可靠的訊源最重要,而不是依靠resolution高不高來決定.
就如同我很誠實的說出我的情況,初燒,設備不太好,也沒什麼錢,不過頗喜歡音樂。
既然是初燒,那就表示我真的缺了一堆基本素養跟認知,不管是從音樂面或是從設備面,從很多回文中,感謝大家的指正,不過搞到我好像一面倒的貶低看不起hi-res格式,真的沒有這個意思,我也沒有不說明原因,就劈頭劈腦只有偏見的一面倒
其實從我的回文中可以看出,我是蠻困惑的,因為真的有些音樂,是音質跟規格相符的,有些是在我的聽感中以下(低規)犯上(高規)的。(我也要很誠實的說,真的沒錢搞好設備,但是很喜歡瞎攪和),可是我真的不相信就算上了好的設備就真的一定可以扭轉這種聽感(我沒有一桿子打翻所有的音樂作品,我只以最熟悉的鄧麗君淡淡幽情為例)
再舉個我自己提到的例子,就是爵士女伶這片CD,也是聽了數百遍以上,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熟悉,我自己有作過實驗,轉成128K/192K/320K的MP3,也轉成過FLAC,以上格式都是在iMac上用XLD轉出來的,可是我真的分不出來,這些不同規格之間的差異。(其實說聽不出來也不盡然,我用同一張CD rip出來,Audirvana + (FLAC)跟iTunes (ALAC),A+比較好聽,可是如果把ALAC拿到A+來播放,我又分不出來了,只能說iTunes真的讓人搖頭)
真的以上所說的,都是親身走過的也許不對也許有錯,Bruce Springsteen的音樂,真的越高規越精采(在我的爛設備上,如果進行盲測,我有絕對的把握分得出來那個是SACD-ISO的版本),鄧麗君的sacd令人失望(謝謝很多網友的指正,設備不足可能是個致命傷,可是真的沒錢

在製作音樂轉換格式的源頭,高規如果是漫不經心的處理,真的會比認真處理的低規一定好聽嗎?
我自己下的標題,是問號不是驚嘆號,沒有狂妄到否定技術的進步,但是我看到現象讓我有感而發(也許受限於我自己的設備環境),所以我說個人觀點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