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送了一部MARANTZ CD-11來給我維修(承盤進出有問題), 修好後就想說, 跟手上另一部同時期老機SONY CDP-R3來聽聽比比吧~ 兩台當年價格接近(約30萬日幣), 重量接近(16.7Kg跟18Kg), 目前狀況好的二手也都還要3萬多台幣, 幾乎各方面都旗鼓相當, 剛好趁這個機會PK一下, 嘿嘿~
先校一下電平, R3大了約3dB, 試聽時音量要做補償以免影響聽感, 都採用平衡輸出, 空間大約10坪, 配合的擴大機跟喇叭超過4萬美金, 因為比這兩台需要更強的分辨力(可以想成顯微鏡的放大倍率), 前面一些便宜的主動式喇叭無法聽到這麼深入, 那直接以實際的例子來說吧 :

Hilary Hahn的Paganini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兩台的音色、音質、音場都沒有問題, 但聽感卻是大大不同, CD-11的小提琴線條溫暖滑順木頭味濃, 但速度感稍慢, 動態起伏比較平淡. R3的小提琴則是刻劃深刻、穿透力強、微動態清晰、速度感快, 運弓的表情和技巧很豐富. 音場兩台寬高差不多, CD-11音像退比較遠、較糊、縱深淺; R3的音場前後範圍、空氣感、及結像力好上許多, 定音鼓的衝擊力也較強. 看到這, 大家可能以為R3比較好, 但其實, CD-11像是坐在音樂廳中段的感受, 而R3則像是站在指揮的位置聽, 你會喜歡(或者說接受)哪一種? 這可不一定, 得實際聽到才會知道.

第二張是客語專輯, 錄音非常好, 人聲加上簡單的伴奏, 很容易檢視音響系統的質感. 聽第二首的胡琴演奏, CD11拉的比較 "平", 像是拍照開了柔肌效果, 感情張力的表現弱了一些; 而R3則像是拿著放大鏡看美女, 紋理描繪的有點過頭. 人聲部分兩者都不錯, CD-11一樣像是坐在比較遠, 沒有那麼透明但平順耐聽; R3則像有打聚光燈一樣, 歌手嘴形清晰浮凸很吸睛.
聽了一些不同類型的音樂後, 我覺得這兩台30歲的老爺爺真有意思, 明明差那麼多但各有各的好, 那如果跟近代的產品相比又是如何呢? 於是我找來了新品價位相近的Audiolab 8200CD來做比較, 來看看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 聲音到底變化成什麼樣子....

嗯, 8200CD跟兩台老前輩果然很不一樣, 最大的差異我覺得是在 "活生感" 的呈現. 譬如第一張CD的小提琴, 8200CD幼細閃亮的泛音真是一聽就很搶耳(類似Ayre QB9), 雖然知道有點假但就是好聽(但聽久我會膩, 像飲料太甜一樣), 還有運弓的強弱快慢等表情最為靈動, CD-11最平淡模糊, 而R3雖然沒少什麼但相對比較僵硬. 再拆解成細部來說:
◆音色的正確性:8200CD>R3=CD-11
◆音質的高貴感:8200CD>R3=CD-11
◆音場:R3>8200CD>CD-11 (R3的音場空氣感, 現在還是要很貴的訊源才能聽到)
◆細節:R3>8200CD>CD-11
◆動態:R3>8200CD>CD-11 (輸出電平8200CD介在兩者之間)
◆個性:R3嚴肅, CD-11溫和, 8200CD活潑
總結一下, CD-11像買中等票價座位的聽感, 是標準老Philips的聲音(其實就是LHH500的孿生機), 永遠有懷舊的死忠支持者買單; 8200CD聽起來最像真的, 整體表現最平衡討喜, 但可惜帶有廉價感(譬如唱歌拉琴相對比較隨便; 沒辦法, 高級感永遠是要用錢堆出來的XD); 而R3就如其系列冠名(R就是SONY的Reference系列), 很清楚明白的把所有CD上的訊息通通倒給你, 最有專業監聽的風格. 這場比試沒有贏家沒有推薦, 最後附上兩台開上蓋的內部照, 欣賞一下30年前歐日工藝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