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聽了幾對主動式入門監聽喇叭 (新增Focal Bird 2.1系統)

三十歲老骨頭的相見歡 - MARANTZ CD-11 vs SONY CDP-R3



朋友送了一部MARANTZ CD-11來給我維修(承盤進出有問題), 修好後就想說, 跟手上另一部同時期老機SONY CDP-R3來聽聽比比吧~ 兩台當年價格接近(約30萬日幣), 重量接近(16.7Kg跟18Kg), 目前狀況好的二手也都還要3萬多台幣, 幾乎各方面都旗鼓相當, 剛好趁這個機會PK一下, 嘿嘿~

先校一下電平, R3大了約3dB, 試聽時音量要做補償以免影響聽感, 都採用平衡輸出, 空間大約10坪, 配合的擴大機跟喇叭超過4萬美金, 因為比這兩台需要更強的分辨力(可以想成顯微鏡的放大倍率), 前面一些便宜的主動式喇叭無法聽到這麼深入, 那直接以實際的例子來說吧 :



Hilary Hahn的Paganini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 兩台的音色、音質、音場都沒有問題, 但聽感卻是大大不同, CD-11的小提琴線條溫暖滑順木頭味濃, 但速度感稍慢, 動態起伏比較平淡. R3的小提琴則是刻劃深刻、穿透力強、微動態清晰、速度感快, 運弓的表情和技巧很豐富. 音場兩台寬高差不多, CD-11音像退比較遠、較糊、縱深淺; R3的音場前後範圍、空氣感、及結像力好上許多, 定音鼓的衝擊力也較強. 看到這, 大家可能以為R3比較好, 但其實, CD-11像是坐在音樂廳中段的感受, 而R3則像是站在指揮的位置聽, 你會喜歡(或者說接受)哪一種? 這可不一定, 得實際聽到才會知道.



第二張是客語專輯, 錄音非常好, 人聲加上簡單的伴奏, 很容易檢視音響系統的質感. 聽第二首的胡琴演奏, CD11拉的比較 "平", 像是拍照開了柔肌效果, 感情張力的表現弱了一些; 而R3則像是拿著放大鏡看美女, 紋理描繪的有點過頭. 人聲部分兩者都不錯, CD-11一樣像是坐在比較遠, 沒有那麼透明但平順耐聽; R3則像有打聚光燈一樣, 歌手嘴形清晰浮凸很吸睛.

聽了一些不同類型的音樂後, 我覺得這兩台30歲的老爺爺真有意思, 明明差那麼多但各有各的好, 那如果跟近代的產品相比又是如何呢? 於是我找來了新品價位相近的Audiolab 8200CD來做比較, 來看看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 聲音到底變化成什麼樣子....



嗯, 8200CD跟兩台老前輩果然很不一樣, 最大的差異我覺得是在 "活生感" 的呈現. 譬如第一張CD的小提琴, 8200CD幼細閃亮的泛音真是一聽就很搶耳(類似Ayre QB9), 雖然知道有點假但就是好聽(但聽久我會膩, 像飲料太甜一樣), 還有運弓的強弱快慢等表情最為靈動, CD-11最平淡模糊, 而R3雖然沒少什麼但相對比較僵硬. 再拆解成細部來說:
◆音色的正確性:8200CD>R3=CD-11
◆音質的高貴感:8200CD>R3=CD-11
◆音場:R3>8200CD>CD-11 (R3的音場空氣感, 現在還是要很貴的訊源才能聽到)
◆細節:R3>8200CD>CD-11
◆動態:R3>8200CD>CD-11 (輸出電平8200CD介在兩者之間)
◆個性:R3嚴肅, CD-11溫和, 8200CD活潑

總結一下, CD-11像買中等票價座位的聽感, 是標準老Philips的聲音(其實就是LHH500的孿生機), 永遠有懷舊的死忠支持者買單; 8200CD聽起來最像真的, 整體表現最平衡討喜, 但可惜帶有廉價感(譬如唱歌拉琴相對比較隨便; 沒辦法, 高級感永遠是要用錢堆出來的XD); 而R3就如其系列冠名(R就是SONY的Reference系列), 很清楚明白的把所有CD上的訊息通通倒給你, 最有專業監聽的風格. 這場比試沒有贏家沒有推薦, 最後附上兩台開上蓋的內部照, 欣賞一下30年前歐日工藝的不同.



FOCAL Bird 2.1 Series (小鳥$18800 - 中鳥$22800 - 超鳥$25800) ** 價格為台幣 **

這系列是法國FOCAL推出的2.1多媒體音響產品, 衛星喇叭有Little Bird(小鳥, 4吋單體)、Bird(中鳥, 5.5吋單體)、Super Bird(超鳥, 雙5.5吋單體)等三種, 主機叫Power Bird, 是擴大機+超低音(6.5吋單體)的綜合體. 公司音響社有同事居然買齊了所有的鳥, 在聚會時帶來給大家聽, 我就順便寫一下嘍~

先稍微研究了一下這些鳥, 嗯~ 我得說設計者的整體概念很不錯, 三種衛星鳥不但可以使用在不同大小的空間, 也可以混合組成環繞系統(譬如超鳥當LCR, 中鳥當SL、SR, 小鳥當天空聲道, Power Bird當主動式超低音), 應用上相當具有彈性. 拿在手上把玩一下, 衛星鳥箱體是塑膠開模, 但造型及製造品質還不錯, Power Bird箱體則比較意外, 居然是木頭烤漆的. 功能上有遙控, 類比及數位同軸光纖輸入都有, 無線內建的是一種Focal自家的Kleer規格, 需要在PC或Apple裝置上插一個發射器才能用, 如果想用藍芽得另買接收器才行.


超低音單體在Power Bird下方, 正面左邊是反射孔, 右邊是音量旋鈕、輸入選擇、跟檔位指示燈


Power Bird後方, 有喇叭端子, 各種類比及數位輸入, 超低音音量旋鈕, 那個紅色的DIP Switch是用來設定衛星鳥的種類及超低音的相位反轉

試聽的訊源是筆電+Foobar+對岸的Musicland MD30 USB DAC, 這台聲音中性平衡, 當入門的參考機OK, 因為有RCA跟XLR輸出, 可以同時給Power Bird及其它參考喇叭. 自己先Run過一輪後(裝設好才給其他同事聽), 我得說要寫這套2.1比較複雜.... 慢慢來說吧:

(1) 首先, 這套系統要好聽, Power Bird(超低音)的擺放位置占了最重要的因素, 擺得好可以上天堂, 擺不好你會想趕快賣掉. 以這次測試的環境來說, 小鳥或中鳥放桌面, Power Bird也平放桌面的話真是很難聽(還整個桌面都在震!), 又混又糊又占地方, 立起來(如第一張照片)聽也不行, 於是平放到地上, 嗯~ 有比較好但還是不及格, 再立起來(單體朝前), 對了! 看到了! 就是這個光! 低頻鼓聲好像近視帶上眼鏡變清晰, 中高頻的人聲跟樂器都開闊起來, 連音場都轉為3D呈現, 前後差異實在很大. 再試著把單體朝後(牆), 嗯~ 低頻的衝擊力與細節有變少, 但Power Bird好像隱形了, 感覺很舒服自然, 兩種各有特色任君選擇.

(2) 3種衛星鳥的聲音等級有落差, 首先來說最適合配電腦擺桌上螢幕兩側的小鳥, 聲音最清爽細緻, 隨便擺就有個漂亮的小型3D音場, 跟Power Bird的驅動力配合也最好, 整體給我小而美的感覺. 換到中鳥, 本來以為就是能量變大, 聲音變更厚實(這兩項確實是有), 結果.... 咦? 這是小鳥的哥哥嗎? 感覺倒比較像私生子 人聲像含了顆滷蛋在唱, 中低頻很混濁, 高音毫無飄逸感, Power Bird推起來感覺也最吃力, 這是DNA哪裡出了問題? 還是運氣不好買到了瑕疵品? 不知道.... 最後換到超鳥(用專用腳架落地擺放), 因為單體跟中鳥是一樣的, 只是中低音單體多用一顆採MTM排列, 本以為聲音也要悲劇了, 結果又讓我跌破一次眼鏡, 超鳥發出了三者中等級最高的聲音, 譬如鋼琴的動態寬鬆了一截, 小提琴可以飄出FOCAL特有的法式香氣, 與Power Bird的銜接也最平衡, 整體表現讓我相當驚艷.

先寫到這, 下篇再來談談跟其它參考喇叭的比較, 以及這個系統的優缺點.
小小的小小兵 wrote:
好吧, 我能瞭解, 對沒有學過樂器的人來說, 音色音質的正確性不是那麼重要...(恕刪)


音質:聲音的品質,包括音高、音調和音色三個方面。

音高:就是頻率。
音調:即音頻、音高,震動的頻率。
音色(timbre)是音的特色。不同音色的聲音,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響度的情況下,也能讓人區分開來。

"音色音質的正確性不是那麼重要",這句話有些毛病,如果是包含"音高、音調和音色"都不正確,說:"音質的正確性不是那麼重要"即可。

如果只是"音色"不正確,那說:"音色的正確性不是那麼重要",即可。

如果一般人對"音色音質的正確性不是那麼重要",那就表示...就算是平台鋼琴聽起來像電子琴,我也無所謂的意思...

我覺得一般人沒有到那種奇怪的狀態啦。
小小的小小兵 wrote:
FOCAL Bird(恕刪)



請教大大,捨棄powerbird,Superbird若改接Denon擴大機~

Denon擴大機應該要設定喇叭為 small or large呢? 感謝~
鼴鼠 wrote:
音質:聲音的品質,包括音高、音調和音色三個方面。

音高:就是頻率。
音調:即音頻、音高,震動的頻率。
音色(timbre)是音的特色。不同音色的聲音,即使在同一音高和同一響度的情況下,也能讓人區分開來。

"音色音質的正確性不是那麼重要",這句話有些毛病,如果是包含"音高、音調和音色"都不正確,說:"音質的正確性不是那麼重要"即可。

如果只是"音色"不正確,那說:"音色的正確性不是那麼重要",即可。

如果一般人對"音色音質的正確性不是那麼重要",那就表示...就算是平台鋼琴聽起來像電子琴,我也無所謂的意思...

我覺得一般人沒有到那種奇怪的狀態啦。


Hello~

(1) 聲音的三要素是響度、頻率、跟音色, 樂理跟聲學第一章就是講這個, 音質的三方面? 沒聽過耶~ 您自己發明的?

(2) 文字的定義每個人會有一些差異, 我談音響習慣是把音色跟音質分開來檢視,
有沒有注意到我前面有提到 "樂器" 這兩個字? 我的定義觀點是從自然樂器出發, 而不是物理上的.

音色 - 我的定義是 "像不像", 就是鋼琴要像鋼琴, 提琴要像提琴, 如果鋼琴聽起來像大鍵琴, 或大提琴聽起來像中提琴的話音色就不對. 對我來說, 音色的正確性是一套音響基本要有的, 這個不用很貴就可以達到.

音質 - 聲音的質感是比音色更抽象的東西, 質感好能讓人更感動, 質感好也能讓已經對的音色更像真的. 質感在錄音中就很容易Lost掉, 不好的麥克風、不好的Console、甚至不好的線都會大量的殘殺音質(這還沒算錯誤的人為後製), 所以有極少數的音響玩家會自己去買設備錄音(通常Solo或小編制我喜歡用Neumann U87 Ai來收音, 就是喜歡它高貴的質感), 以求音質自然優美又豐富的第一手軟體. 音響要把這些已經七折八扣掉的質感再重現, 可想而知很不容易, 所以音質好的音響通常也就不便宜(連好的發燒片也貴啊). 講這麼多還是很抽象對不對? 這種就像好的食物一樣, 除非親身體驗過否則無法確切感受到, 有興趣的可以去年度的TAA音響展, MBL的場子 "通常" 可以讓人感受一下好的音質(記得要坐在皇帝位聽啊~).

一套便宜的音響, 可能 "音色" 是正確的, 但是 "音質" 不夠好,
一套昂貴的音響, 可能 "音色" 有問題, 但是 "音質" 卻是不錯,

(3) 如果你也認識一堆音樂家、錄音師、音響玩家、還有一般人的話(譬如超過500人的取樣), 你會發現真的很多人平台鋼琴聽起來像電子琴是無所謂的, 第一每個人對聲音著重點不一樣, 第二精確又高質的聲音只是少數人的需求, 我們講現實一點, 一套Hi-End音響的入門現在新品大約在50萬左右, 你有認識幾個人願意花到這個數字? 人是真心的喜歡才會不計代價, 打打鍵盤嘴砲說自己品味多高多高都是假的.

最後謝謝你的留言, 剛好可以讓我解釋一下我的音色跟音質的文字定義是什麼.
小小的小小兵 wrote:
Hello~(1) (恕刪)


音色是發聲源,基本沒關音響事的,音響管的單純是音質。

音色 - 鄧麗君的音色
你那台音響放都是 - 鄧麗君的音色

音響說是放 鄧麗君歌的音質
你不可能用另一台音響改變鄧麗君的音色。
如果你的音響是把鄧麗君的音色改變那你的音響也是樂器一部份。
這部份應該越少越好,否則沒人聽出是鄧麗君了

只是差的音質令到聽者聽不清音色,音響不應該滲入自己所謂的音色。

音色就沒有甚麼正確不正確,只能說好不好。
音質就有好不好,而且是客觀的,越能準確播放就是好音質。
yuyuan0507 wrote:
請教大大,捨棄powerbird,Superbird若改接Denon擴大機~

Denon擴大機應該要設定喇叭為 small or large呢? 感謝~


可以設small或large應該是AV擴大機吧?
有接超低音嗎? 沒的話就設Large, 免得低頻被切掉,
有的話得2種設定都聽聽看, 超鳥剛好不大不小, 但分頻點可以設到80Hz沒問題.
小小的小小兵 wrote:
(1) 聲音的三要素是響度、頻率、跟音色, 樂理跟聲學第一章就是講這個, 音質的三方面? 沒聽過耶~ 您自己發明的? (恕刪)


Wiki上寫的,你該不會不用google吧?

Wiki寫的是:"美國國家標準協會將音色定義為「……一種感官屬性,使聽者可以根據它判斷出兩個具有相同的響度和音高的音是不相似的。(that attribute of sensation in terms of which a listener can judge that two sounds having the same loudness and pitch are dissimilar)」對1960年的定義的註釋中(第45頁)增加了「音色主要決定於聲音頻譜對人的刺激,但也決定於波形、聲壓、頻譜的頻率位置和頻譜對人的時間性刺激。"

"音質"的解說是在尾端,可能是編輯的人自己加的,到是沒有明確的定義出處,並不是我發明的就是了。


(2) 文字的定義每個人會有一些差異, 我談音響習慣是把音色跟音質分開來檢視,
有沒有注意到我前面有提到 "樂器" 這兩個字? 我的定義觀點是從自然樂器出發, 而不是物理上的.


雖然有點像抬槓,不過恕我直言,自然樂器也是符合物理規範的。
我是不知道你是怎麼定義"音色"的,不過我想有美國國家標準協會的定義,建議你還是參考一下比較好。


有興趣的可以去年度的TAA音響展, MBL的場子 "通常" 可以讓人感受一下好的音質(記得要坐在皇帝位聽啊~).
.


我大概從大學時期開始參加音響展,今年圓山的也是有去的,大概參加了十幾屆了吧。
今年音響展就有外國歌手現場錄音,再放音出來的表演,很有意思,估計你也有參加吧?不覺得MBL放出來的聲音很棒,但跟現場聆聽估計會很不一樣嗎?



如果你也認識一堆音樂家、錄音師、音響玩家、還有一般人的話(譬如超過500人的取樣), 你會發現真的很多人平台鋼琴聽起來像電子琴是無所謂的.


我認識的人估計都沒五百個,更別說錄音師音樂家了。
大大是賣音響的嗎?還是音樂相關工作者?居然能認識這麼多業界人士也是不簡單!

不過就個人意見啦,平台鋼琴聽起來會像電子琴的話,估計設備或錄音環節中那裡就錯了,一般商業作品中出現這樣的問題那真的會很讓人覺得很囧。EDM之類的作品先不談,就一般的古典音樂會或樂器演奏的錄音中,因為會很明確的知道演奏的是那些樂器,如果錄音很突兀的話,我想大家還是分得出來的,雖然沒有超過五百人的取樣啦。


一套Hi-End音響的入門現在新品大約在50萬左右, 你有認識幾個人願意花到這個數字? 人是真心的喜歡才會不計代價, 打打鍵盤嘴砲說自己品味多高多高都是假的.


十萬以下聽個響的論調嗎?XD
我大學同學中有個音樂愛好者,他收集了數千張的CD,在宿舍裡擺了幾十萬價格的電鋼琴,參加鋼琴社,喜歡去參加音樂會,偶爾還會揪團去國家音樂廳聽表演。

不過他用的"音響"器材估計也只是聽個響的價錢。

我覺得他才是音樂愛好者,花錢買高價音響的,只是玩音響的有錢人而已!與其說是喜好音樂,實際上比較像追求音響性吧?不能否認品味高低決定於你錢包的深度,但對音樂的愛好,應該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為何爬山?因為山就在那裏",花大錢在器材上,僅只是表示他付得出代價而已,Just because he can!

個人意見啦!(沒有五百人以上取樣)



此外就是我把"音質"用"sound quality"為關鍵字去查英文版的Wiki,他是建議"音樂"方面的解釋是導向timbre,"In music, timbre (/ˈtæmbər, ˈtɪm-/ TAM-bər, TIM-, French: [tɛ̃bʁ]), also known as tone color or tone quality (from psychoacoustics), is the perceived sound quality of a musical note, sound or tone. Timbre distinguishes different types of sound production, such as choir voice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string instruments, wind instruments, and percussion instruments. It also enables listeners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instruments in the same category (e.g., an oboe and a clarinet, both woodwind instruments).",要準確論述的話,可能要找聲音物理方面的資料來參考看看吧。
鼴鼠 wrote:
Wiki寫的是:"美國國家標準協會將音色定義為「……一種感官屬性,使聽者可以根據它判斷出兩個具有相同的響度和音高的音是不相似的。(that attribute of sensation in terms of which a listener can judge that two sounds having the same loudness and pitch are dissimilar)」對1960年的定義的註釋中(第45頁)增加了「音色主要決定於聲音頻譜對人的刺激,但也決定於波形、聲壓、頻譜的頻率位置和頻譜對人的時間性刺激。"

小小兵說的「鋼琴像鋼琴,提琴像提琴」,正是因為你列出來的定義而讓人可以分辨的,也就是說,你們兩人講的是一樣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講,我看不出哪裡有衝突。

鼴鼠 wrote:
不過就個人意見啦,平台鋼琴聽起來會像電子琴的話,估計設備或錄音環節中那裡就錯了,一般商業作品中出現這樣的問題那真的會很讓人覺得很囧。EDM之類的作品先不談,就一般的古典音樂會或樂器演奏的錄音中,因為會很明確的知道演奏的是那些樂器,如果錄音很突兀的話,我想大家還是分得出來的,雖然沒有超過五百人的取樣啦。

有的音響會因為播放出來的細節不夠,讓人聽不清楚甚至聽不到琴槌擊弦後,琴弦那"有層次"的琴音,這時確實會聽起來像電鋼琴或高階的電子琴。

有的錄音在後製過程中,為了某些目的,也會把琴音的細節修飾掉,這樣也容易聽起來像電鋼琴或高階的電子琴。

鼴鼠 wrote:
我覺得他才是音樂愛好者,花錢買高價音響的,只是玩音響的有錢人而已!與其說是喜好音樂,實際上比較像追求音響性吧?

有一位前輩說過:「你必須假設買高級音響的人都是愛音樂的,不然你真的是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面,無益討論。」

大家追求好音樂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同樣都是愛音樂的,不是只有用某種方式來享受音樂,才叫愛音樂。

另外,追求音響性並不是錯,因為用音響聽音樂時,音樂性=音響性+質感, 音響性不足時,音樂性也會打折扣,音樂性和音響性是無法一刀切的。
樓主35樓所言:
“聲音的三要素是響度、頻率、跟音色, 樂理跟聲學第一章就是講這個”

【音樂】的三要素是聲音的音色、聲音的音高(音準)、跟聲音的「節奏」啦!
這常識連我這個外行的都知道
「上樑不正下樑歪」,一開始就認知歪歪的,後面也就不必認真看了
請搜尋:2024年 音響規格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