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 702 S2 擴大機搭配 : Pass INT-30A 或是 Accuphase

Tommy樓主,我提供自己最近的體驗:
如果您對B&W 情有獨鍾,建議聽8系列,聆聽的感受會上一層樓
非常建議您要攜帶自己熟悉的訊源,例如 CD、平板、手機,現場試聽機器配合起來的效果如何,操作便利如何。
阿Q的聲音是較為纖細精巧,跟歐美器材的聲音表現不太一樣,不過這是我的個人感受,還是要自己多聽多比較。
我原先的計劃是 804D2 配MA8900 綜擴,再加上一台CXN V2串流,但最後一刻發現電視櫃的深度沒辦法擺放,因此改試大家推薦的阿Q。

音樂欣賞真的是十分主觀的一件事,還有大家普遍是將音響設備融入居家環境,擺設、聆聽的空間也會影響最後的結果,所以要多聽幾次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組合。
對了,最後我只買了兩項: Dynaudio special 40 配 T+A R1000E,現在努力煲機中。
也祝樓主試聽愉快!
感謝QL Lai 聽友的熱心分享, 聽友您的組合也是優秀的搭配呢!

經過
A: B&W 702S2
B: B&W 804D2, D3
C:Sonus Faber Olympica II (無意中作為對照而聽到)

的對比試聽, 目前暫定是Sonus Faber Olympica III (台北找不到試聽 只有試聽到II, III 只能參考其規格), 二手Boulder 後級, Marantz 環擴作為前級, 訊源還在尋找中

因為我主要是聽小提琴跟女聲(例如阿妹, Eva Cassidy, JULIA FISCHER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IN D OP.35), 當聽到Sonus Faber Olympica II, 對比B&W, 相對較適合

B&W804D3氣勢的確較恢弘, 但是提琴跟人聲的細膩, Sonus Faber Olympica II 更為細緻.


而您的搭配, 可以參考這位部落客版主的熱心整理:
==================
Dynaudio

音響性 : A

音樂性 : B 或 C


Dynaudio 來自丹麥,但通常都被視為德系喇叭,

因為它不只像德國車一樣,堅固耐用,

音色也和德國人一樣,又硬又固執。

而且,事實上,丹麥也算日耳曼民族,理所當然如此。

單體、音箱都是真材實料,

高、低頻也都很有實力,

性能和製造品質,幾乎沒什麼缺點,確實是好喇叭。

只不過... 很難期望會有什麼浪漫 (激烈倒是有),

標準的德國音色 ... 精準、乾淨,

不算太冷色,但高頻容易太突出,尤其在近距離聆聽時,會變成尖銳、刺耳,壓力很大。


搭配建議 :

Dynaudio 從前是低效率 + 低阻抗,單體又難搞,

當然很難推 (可以媲美 ATC)。

新一代在這兩方面都略有提升,音色也沒之前那麼冷硬,

儘管如此...

大功率 + 大電流的晶體機,還是必需品。

至於音色,就要看個人口味...

基本上,暖色機會比較適合 (如以下),

但若喜歡冷、高解析,就是另一回事。


電晶體 : Krell / Gryphon / Spectral / Hegel / Luxman (2011 修訂)

真空管 : 不宜

==================

Accuphase 音質細膩, 功率也足夠, 但相對搭配Dynaudio, 照其特性推論, 會出現比較高解析的音感, 但由於音感非常個性化, 有人喜歡暖暖, 有人喜歡高清, 所以還是以個人喜好為前提.

9月音響展, 聽了瑞士金嗓子Goldmund, 結果真的好理性, 好解析喔, 但不是我喜歡的音感, 總覺得反而缺乏了演奏者的情感. 這邊的確有點玄學, 表演者的"情感", 按理不應該能透過這些重現的器材所呈現, 但我聽到現在, 發現可以聽得到是否有帶有按下琴鍵, 拉動琴弦的情感.

Boulder 我還再找機會去試聽, 音響展雖有, 但那個場子礙於公播權, 無法試聽我帶去的SACD, 很難對比.


題外話,
總覺得音響展, 對我們這種認真要聽的顧客, 感覺不是很被歡迎與當作顧客, 跟許久前選購公路腳踏車很像. 這個行業在台北的經銷端, 總覺得似乎沒有良性循環, 當然他們也有生存店租庫存的等等壓力, 但顧客體驗真的是不太優. 而且台灣的終端價格, 即使跟香港比, 都大到驚嚇的地步....
Tommy樓主,感謝您提供了喇叭的資訊,也感謝您的寶貴分析喔!

B牌的喇叭溫厚,我以前試聽是帶熟悉的CD男女聲小提琴和鋼琴協奏曲(帕華洛帝和蘇珊蘭的茶花女精選、Oistrakh 的柴可夫斯基/西貝流士、Richter 布拉姆斯2),喇叭的表現很均衡。

現在使用 D牌書架型喇叭,聲勢不是非常浩大,但是其他表現也還不錯,我覺得可以接受,重要的是總體預算節省了接近一半。

目前設備使用還不到半年,明顯已漸入佳境,當然為了讓音色趨近期待,我有換電源線和喇叭線。另外,喇叭的確在高音時感覺尖銳,我用原廠附帶的泡綿,先塞入喇叭後背,這樣也改善很多。

T+A 的音色,我覺得是屬於「精準型」的,這個對我來說是個優點,因為我喜歡人聲有辨識度,費亞松跟多明哥必須聽得出來,樂器也得讓我感覺是把名琴之類的⋯

阿Q也有其水準,不過,我買的綜擴因為附加眾多功能,串流、收音機、藍芽、CDP,對我來說使用上簡潔,家人都可以隨開隨聽,大家都開心😃

最近迷上了魯賓斯坦彈蕭邦的夜曲,有好版本、加上好設備,聆聽的感受真是加分不少⋯⋯

說到音響展,哈哈哈⋯,我想起很多年前的經驗:
一次台北圓山的展覽,我走到2樓某一個房間,一個中國廠商來台試水溫,他的設備並不龐大,但是音色(當然還有樂曲)十分迷人,Rostropovich和好朋友Britten演奏阿貝鳩奈,老闆和我們交談曲目、演奏家、還有錄製的年代種種,相談甚歡之下索性就關門上鎖,讓彼此好好聆聽完整曲才罷。
這樣賣音響的人,我真的很少見到,所以對他一直印象深刻⋯⋯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去圓山啦)

台灣的音響市場我不太懂,不是做生意的料,只喜歡聽喜愛的音樂。

我認為試聽十分重要!還是得多花點時間多方試聽器材,找出自己喜好表現的,也衡量家中場域,當然也要有合理的預算,人生中不能事事要求完美,想好自己的目標努力達成就好。
tommytsengiphone wrote:
感謝聽友寶貴的經驗分享 *^_^*

的確是, 我曾聽過一位老師的說法, 大體影響最終結果的順位是這樣的: 整體錄音 -> 音源品質 -> 聆聽空間與擺位 -> 器材(擴大機-揚聲器的匹配)


而聆聽空間的因素, 的確是在器材之前, 但一般若無高手指點, 像我也是一路一邊聆聽, 一邊學習而來, 空間的問題比較頭大, 尤其裝潢已經做下去的狀況, 若要更動, 反而是最麻煩的.

比如像我的揚聲器的位置後面緊接就是客廳牆, 背後空間不足, 還好當初有設計下降式布幕, 目前使用布幕權當吸音反射布, 日後也許客廳牆使用布料或是軟性材質貼上.

話說最近試聽了Sonus Faber Olympica 2, 原本只是拿來做AB test (試聽的配置是環擴Denon AVR x6400H + 綜擴Pass Labs INT-150), 結果卻愛上了Sonus Faber Olympica 2
理由:
Sonus Faber Olympica 2: 人聲與弦樂器明顯讓我喜愛, 聲線細緻, 感情恰如其份. 缺點是如果是空間氣勢類的曲目, 的確B&W較強
B&W 804 D2/D3: 已經是水準以上, 但偏大氣, 缺細度. D2和D3 相對於我的聽感, 差異極為微小.


我的器材可以供您參考.

在今年7月底時,在B&W 802D3和Sonus Faber Amati Tradition 當中反覆考慮,後來買了Sonus Faber Amati Tradition, 捨B&W 就B&W 的原因就是和您類似的聽感.

不過Amati Tradition在低頻氣勢和場面,一點都不輸B&W就是了.畢竟都2個9吋低音單體,61kg 重了.

前端我已經用蠻多年的:Accuphase DP510+C2800+A65, 原本推Dynaudio Sapphire.

基本上我會建議您考慮Accuphase E600取代E480. E600厚度更好,中頻感染力更強.

推力也不錯,雖及不上E480, 不過這些年的Sonus Faber 都不難推.

9年前我用的是Sonus Faber Cremona M, 當時不管用Accuphase P7100 或mbl 8011推都相當好,換用另一跳系統的Jeff Rowland Concentra II 也很棒,這些都算是比較溫醇走向的器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