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SACD收藏...(說明慢慢補)

seanwu4220 wrote:
看來美國真是玩音響...(恕刪)


其實我覺得英國更勝美國。Amazon上買的SACD很多都是英國寄來的(運費相同),英國可玩的器材也比美國齊全。美國唯一勝過英國的大概是一般而言房子較大吧?

Bear4212 wrote:
這張找了海內外不只數量有夠少,連價格都高的嚇人....現在日本亞馬遜有一張可以直送台灣,但要價不菲....6千多台幣XD是因為ESOCERIT的關係嗎???

ESOTERIC出的SACD都是限量的呀~
喜歡就要趕快出手
慢慢的已改成購買Hi-Res檔
好處是
1. 買一次可以同時給家用器材,隨身裝置,手機使用
2. 先買一首單曲用audition軟體驗看看,不想買到「濃縮還原」的偽高清阿



壞處是
聽膩不能賣2手
(希望燒友們能繼續不吝分享介紹各類動聽專輯)

想請問一下有收集CD、SACD的各位前輩
通常各位最先考慮的是何種形式的CD呢?
如果SACD版本已經找不到的話...
CD
XRCD
K2HD
Blu-Ray Audio
其他

偶爾爬文看到討論推薦的專輯,例如樓主推薦的那些
搜尋之後發現SACD版本幾乎只在十年前曾經發行過
現在就連一般版CD也找不到,台灣幾乎只剩資料庫
好不容易找到一張可買,卻是Blu-Ray Audio版本
所以不只是SACD難找,就連一般版CD都不容易買到
感覺實體CD的市場遠比實體書的市場還要更萎縮呢

看來如果想要收集CD,就只能往美國/日本亞馬遜找了
只是亞馬遜也未必能買到SACD版本就是...
小弟平常以數位串流為主,但如果在網站上的數位版聆聽很喜歡的話會找先看有沒有SACD再看看有沒有XRCD最後CD,所以排列優先順序上來看...會以
1.XRCD>2.SACD>3.CD
XRCD的製作成本是所有版本當中最高的所以相對的地雷機率也會比較低,其次如果想要有比較好的取樣才會去找SACD等等...
不過一般收片來說還是以CD為主~~~畢竟CD要哪一種數位檔自己轉就好,在這種數位串流當道的時代有來源就不怕肆虐的電腦病毒與硬碟故障的威脅

小弟前一陣子看完星際異攻隊2 以後發現很喜歡這些充滿回憶的7~80年代音樂,不過因為台灣市場小第一集已經絕版了~~只好上日本亞瑪遜去收


gaoi wrote:
通常各位最先考慮的是何種形式的CD呢?


不用那麼傷腦筋,只要你能找得到你喜歡的音樂,不管甚麼媒介,買就是了!

最早普及的數位音樂是CD, 規格是16 bit, 44.1kHz PCM.

後來因為錄製的母帶的規格是20 bit, 然後再進步到24 bit, 但製作CD則必須轉化成16 bit,才能放入一般的CD讀取. 基本上,只要錄製品質良好,轉化過程嚴謹,就算是一般的CD,音效也是極佳. 許多音響雜誌介紹的發燒大碟事實就只是一般CD而已,但已經音效絕佳.

只是有些人仍然不滿足, 因此不同的廠商就發明不同的技術, 希望能在一般CD 16 bit的規格上,也能還原20 bit或24 bit的音質. 所以HDCD, K2HD, XRCD, XRCD2, XRCD24都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他們用的技術不太一樣,成本也不同, XRCD的製作成本最高,所以售價最貴. 至於哪個音質最好? 見仁見智. 共同點是都能放入一般CD機播放. 只是HDCD要CD機裡有特別的晶片能辨別,一旦播放HDCD,它就會亮燈. (這種CD機已經不多了, Oppo是少數還有的, HDCD放入後就會亮燈).

至於DVD-Audio, Bluray Audio則比較接近下載的Hi-Res音樂, 它們的規格通常就直接是24 bit, 48~192K Hz不等, 也是PCM. 這些片子就不能放在一般CD上讀, 要有DVD或BD機,並且比較近代的DAC來解. Bluray Audio由於可儲存的資料相當大,所以現在新發行的通常都有2Ch與5Ch的音樂同樣存在一個片子裡.

SACD在形式上最特殊,用的是DSD(主要是Sony發展的), 不是PCM. 它的音質大概跟24 bit 88.2kHz的PCM接近. 現代的Hybrid SACD包含三種形式: 5Ch DSD (BD機附有SACD功能的可讀; 最典型的是Oppo機); 2Ch DSD (Stereo SACD機可讀); 2Ch PCM (一般CD機可讀). 如果你有Oppo機,它允許你任選三種形式的其中一種來播放.

基本上,其實什麼形式的都無所謂,連最基本的CD,只要錄音良好,製作品質嚴格控制,音質也是超棒的. 下載Hi-Res檔案比較怕的是你花了更多的錢下載了24 bit, 192kHz PCM, 或是DSD256, DSD512等高解析檔, 卻不知道人家搞不好只是從CD rip下來,然後再轉化成高解析檔來賣,而不是原母帶品質的檔案,那你就花冤枉錢了.

至於SACD,古典音樂界比較盛行的原因是舊錄音母帶往往是三音軌,所以就轉換成SACD. 至於新的錄音就直接用5.1 DSD的母帶來錄製. 而流行音樂或其他形式的音樂往往需要混音,在混音的過程中大多數是PCM形式,製作完成後再以不同的形式發行CD, 或轉成DSD發行SACD, 或轉成高解析PCM/DSD檔讓人下載. 因此用PCM混音後再轉成DSD的SACD,意義就沒那麼大,以致SACD的發行大宗仍然是古典音樂.
我真的也喜歡這位女歌手,他獨特的嗓音簡直是唱到我的靈魂裡.....遇到知音的感覺真棒
這張本來想買SACD版,但最後打算先買一般版的50週年版,想等聽熟悉後再考慮是否收藏SACD版。



<Studio Ghibli交響樂集>
覺得曲目悅耳動聽,不過編曲很低調,沒有想像中的激昂。



<玉置浩二/酒紅色的心>
這張專輯讓我體驗到"猶如歌手在你面前演唱"的感受,玉置浩二強而有力又溫暖的歌聲,配上沒有太多時代感的旋律,不愧是發燒專輯,買來拆封後就一口氣聽完,相當享受!



<顛覆古典/Fun Time with the String Quartet>
因為沒在聽古典,想說從這種改編樂曲聽來會比較有趣,實際上也真的是很易聽,但我不太懂生日快樂變奏曲為什麼要從05-19連續收錄那麼多首?其實極光音樂在商品網頁上有清楚標示出曲目,歌曲試聽時也都有剪接放入,只能怪自己沒注意到...
顛覆古典 Fun Time with the String Quartet



<紙男孩 / 老虎魚現場>
本討論串中看到推薦後入手的,是張充滿民謠、愛爾蘭風格的專輯,清脆的空心吉他與乾淨清晰的錄音讓人印象深刻。




看到同好,來回應一下

Getz Gilberto這張Jazz (BASA NOVA)有很多版本,最早源自同一類比母帶。
不同時期出版,每次重壓片經過不同的數位化設備remastering。錄音師會調整或修復,不會把老類比母帶直接壓片。我的是下面這目前市面上常見單一SACD層版本,RIP一下發現是DST格式(DSD無損壓縮),可能一片光碟放不下(立體雙聲道?) 看網路上RIP下來分析,DR值平均為11(動態範圍)不高,跟些發燒錄音級CD差不多,可能也是類比母帶所限。
不過,這只是數據,錄音跟好聽與否,未必一致。


玉置浩二,光華鐵道購買的K2HD CD版,經過JVC錄音師重新修整過,loudness race感強(「音量競賽」請google),合理懷疑SACD也是『濃縮還原』。
可能哪天碰上hi-res買一首來看看。但這張好聽,忘了講~~


建議,要關心的是哪個壓制的版本自己比較聽得喜歡,而不是以『格式好壞』這種二分法。
哈~~~真幸運還被我找到有3000台幣以下的全新品就趕緊出手了,不然其他美國、日本的網購站台都抄上了6千台幣,話說這系列的錄音真的是很棒~~~
聽了一輪後右邊的金線版琴聲可真的一點都不輸左邊的ESOTERIC版


ciahiend wrote:
ESOTERIC出...(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